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二十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6)

1. 腸風門主論

林氏曰:或問風邪何由入於大腸,毒氣何因聚於臟腑,此風與毒有所分別否?答曰:此風非外感風寒之風,此毒非癰疽膿血之毒,總當以氣字看。而腸風亦如春傷於風之義,本足陽明清氣不能升發透達於四肢腠理之間,而反下陷於大腸,大腸之血脈亦隨此氣而虛陷,陷久則氣血鬱結而化為濕熱,因此血隨氣滯,凡登圊氣陷火迫之時,其血先糞而至,至則清散不多。初起謂之腸風,蓋因方中多用荊芥防風升麻諸風藥升舉清陽之氣,遂疑為外感之風也。

白話文:

林醫師說:有人問風邪怎麼會進入大腸,毒氣為什麼會聚集在臟腑,這種風毒之氣和一般風寒之氣、毒素膿血有所不同嗎?我回答說:這種風不是外感風寒之風,毒也不是癰疽膿血之毒,我們應該從氣這個字去理解。腸風就如同春天受風的道理,原因是足陽明清氣不能上升散發到四肢腠理之間,反而下陷到大腸,和大腸連通的血脈也跟著氣血虛弱下陷。下陷久了,氣血鬱結而化為濕熱,所以血液隨著氣血瘀滯,每次上廁所時氣血下陷、火勢迫近,清氣散而不濃,初起時稱之為腸風。這是由於方藥中多用荊芥、防風、升麻等風藥升舉清陽之氣,所以懷疑是外感風氣引起的。

即使是風,亦血熱所化之風,豈外風能入於大腸也哉!至於臟毒者,因腸風日久,氣血兩虛,虛陷之氣日甚,而大腸之濕熱蘊積日深,手陽明大腸為積血之處,其勢必隨氣下陷,從糞之前後而來,來雖不痛,而其色多黑黯成塊,故有毒之名,而實無痔漏、腸癰、膿血疼痛之毒也。

白話文:

即使是風病,也是血熱所化的風,怎會是外來的風能進入大腸呢?至於臟毒,是因腸風日久,氣血兩虛,虛陷之氣日益嚴重,而大腸的濕熱蘊積日深,手陽明大腸為積血之處,其勢必隨氣下陷,從糞便的前後而來,來的時候不痛,但其顏色多為黑黯色且成塊狀,因此有毒之名,但實際上並沒有痔瘡、腸癰、膿血疼痛之毒。

若其病久遠,氣血愈虧,則脾胃之元氣諒必先虧,不能統運周身血脈,使之流行無礙,亦隨陷於大腸而成結陰便血之證,在下清氣不舉,便血而兼飧泄之病,在上濁氣凝結,中滿而兼喘嗽之恙,甚至肢體浮腫,胸腹脹悶而死。

白話文:

如果他的病情持續很久,氣血就越發虧虛,那麼脾胃的元氣必定首先虧虛,不能統領全身血脈,使之流通順暢,也隨同陷入大腸而形成結硬的陰便便血的病症,在下面清氣不升,便血而兼有洩瀉的疾病,在上面濁氣凝結,胸腹之間滿悶而兼有喘嗽的毛病,甚至肢體浮腫,胸腹脹悶而死。

是證應分為三:輕曰腸風,甚至臟毒,重則結陰也,(《活人錄彙編》)又曰:初起之脈,或沉數有力,或弦數不清,久則芤數無力,或沉澀而弱,或結陰脾虛之脈,非芤澀則虛傳。初則宜於升陽清熱;次則清補相兼,和血解毒;結陰則當升清利濁,兼於溫補其血可也。又曰:近世患痔者多,而痔中出血者亦不少,多有誤認腸風臟毒,而用寒劑者不止,復用升提者再不應,而亦用溫補者,總與痔血無干,而補瀉盡屬妄投。

白話文:

這個病症應分為三種情況:輕的稱為腸風,嚴重的甚至臟毒,最嚴重的則形成結陰。(《活人錄彙編》)又說:疾病開始時,脈象或是沉數有力,或是弦數不清,時間久了就變成芤數無力,或是沉澀而弱,或是結陰脾虛之脈,不是芤澀就是虛傳。疾病開始時宜於升陽清熱;接下來則清補兼用,和血解毒;結陰則應當升清利濁,兼於溫補其血就可以了。又說:近世患痔瘡的人很多,其中痔瘡出血的人也不少,有很多人誤認為是腸風臟毒,而使用寒涼藥劑的人不止一個,反覆使用升提藥劑也不見效,而也使用溫補藥劑,這些都與痔瘡出血無關,而滋補瀉虛都是枉費心機。

及余細審脈證,方知此血實從痔瘡中出,痔愈則血不治而自止,於是病者大悟,求治於專門者,痔果全愈而血從此止,醫者亦當細心體察,特詳贅以詔後學。

白話文:

等我細心診斷後,才知道這個血其實是從痔瘡中流出的。只要痔瘡好了,血就會自動停止。於是,病人大徹大悟,去找專門的醫生治療,痔瘡果然完全好了,血從此就不再流了。所以,醫生在看病時要細心體察,特別詳細地寫出這些病症,以便後人學習。

《醫論選要》曰:腸澼者,大便下血也。經云:風客淫氣,其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蓋緣風氣通於肝,肝生風,風生熱,風客則淫氣傷精,精亡則邪熱傷肝,因飽行房,則筋脈橫解而腸澼痔漏之證生焉。人之不避風毒,恣飲醇酒炙煿之物,縱欲,喜怒無常,臟腑鬱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陰陽不和關格壅滯,熱毒下注,血滲大腸,而成腸澼痔漏之疾矣。俗謂之腸風、臟毒是也。

白話文:

《醫論選要》中說:大便帶血的病症,古人稱之為腸澼。醫經中說:如果風邪入侵人體,經絡中就會產生淫邪之氣,精氣就會失去,這就傷害了肝臟。如果在這時飽食,筋脈就會橫向解開,腸道就會發生出血的病症,而且還會形成痔瘡。這是因為風氣與肝臟相通,肝臟會生風,風會生熱,風邪入侵就會導致淫邪之氣損傷精氣,精氣喪失就會導致邪熱損傷肝臟。因此,如果在這時過度行房,筋脈就會橫向解開,腸道就會發生出血的病症,痔瘡漏管的證狀就會產生。人們如果不避開風邪毒物,恣意飲酒、暴飲暴食,縱慾過度,喜怒無常,臟腑就會鬱結不舒,飲食就會過多,腸胃就會受到損傷,陰陽就會不調和,關格壅滯,熱毒就會下注,血液就會滲入大腸,從而形成腸道出血、痔瘡漏管的疾病。民間俗稱腸風、臟毒。

其病身寒脈沉者生,身熱脈浮者死。治法宜祛風消毒,解熱涼臟,和血潤燥為主。

錢青掄曰:腸風下血貴在節欲戒酒,方可除根。

朱丹溪曰: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血兼風者宜蒼朮秦艽香附、芍藥之類。

白話文:

朱丹溪說:腸風只存在於胃和大腸中,出血兼有風的,應該用蒼朮、秦艽、香附、芍藥之類的藥。

馮魯瞻曰: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色清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所以色濁。治腸風以散風行濕,治臟毒以清熱涼血,又要看其虛實新久,新者實者,降之瀉之;虛者久者,升之補之。夫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灑陳六腑,謂之營血。

白話文:

馮魯瞻說:腸風是由於邪氣從外部入侵,隨感隨見,所以顏色清澈。臟毒是積累毒素的時間長了才開始出現,所以顏色渾濁。治療腸風可以用散風行濕的方法,治療臟毒可以用清熱涼血的方法,還要看其虛實新久,如果是新的實證,則用降之瀉之的方法;如果是虛證久病,則用升之補之的方法。人體中的血液有陰有陽,陽血順著氣血運行,在脈中流通,調和五臟,濡養六腑,叫做營血。

陰者居於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感內外之邪而受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沮,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世俗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之一耳。若腸胃受火熱二淫,與寒燥濕怫鬱其氣,及飲食勞力,傷其陰絡之血者,亦可謂之腸風乎?《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是也。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加辛散為佐,久之不愈,宜理胃氣兼升舉藥。

白話文:

陰經的氣血,循行於絡脈中,專司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如果感染了內外的邪氣而受傷,那麼血循經之陽,到達傷處時被邪氣阻礙,溢出經脈之外。或者邪氣停留於陰經,血因受邪氣鬱結而破裂外出。不論哪種情況,血最終都會滲入腸胃而泄出。俗人通常稱這種病為腸風,卻不知道風只是六淫之一。如果腸胃受到火、熱、寒、燥、濕、鬱等六淫的侵擾,或者飲食勞力,傷及陰經之血,這種情況也可以稱為腸風。在《針經》中提到:如果陽經受傷,就會出現血外溢而吐血、衄血的症狀;如果陰經受傷,就會出現血內溢而便血、尿血的症狀。因此,在治療腸風時,不能只用寒涼藥,必須加入辛散藥作為輔助。如果久治不愈,則應該調理胃氣,並使用升舉藥。

蓋精氣、血氣,皆生於穀氣,大便下血,多以胃藥收功,徒用苦寒,而不理脾胃,是絕氣危生之下工也。

又曰:腸胃本無血,而有下血者,大腸之病也,大腸何以病下血,邪以感之也。蓋陰絡不傷,腸胃不虛,雖有外邪,亦不能患。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恣啖生冷,以致濕熱陰絡受傷,外邪得以乘之。經云: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又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白話文:

又說:腸胃本來沒有血,但有便血的症狀,這是大腸的病。大腸為什麼會得便血的病呢?那是因為邪氣侵襲所致。如果陰絡沒有受傷,腸胃不虛弱,即使有外邪,也不能致病。只有在醉酒、飲食過多、房事過度、坐臥在風濕的地方、貪吃生冷食物等情況下,才會導致濕熱陰絡受傷,使外邪得以乘虛而入。經書上說:陰絡受傷,血液就會從內部溢出,出現便血的症狀。又說:陰絡第一次受傷,便血一升;第二次受傷,便血二升;第三次受傷,便血三升。

此言陰氣內結,不得外行,滲入腸間,乃寒濕生災而陰邪之勝也。外邪者何?風、寒、暑、濕、熱是也。風喜傷肝,肝傷則不能藏血而下者;醉後飲冷,寒飲內傷,血為寒凝,滲入大腸而下者;內外傷濕,濕傷凝胃,隨氣下流而致者;膏粱人厚味、酒色,藜藿人勞役過度,以致熱積下焦而致者。然濕毒下血者,腹中不痛;熱毒下血者,腹中多痛。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陰氣在體內凝結,不能外散,滲入腸道,這是寒冷濕氣引起的疾病,也是陰邪得勢的結果。外邪指的是風、寒、暑、濕、熱。風喜歡損傷肝臟,肝臟受損不能儲藏血液,血液下滲;喝醉酒後飲用冷水,寒涼飲料損傷內臟,血液被寒氣凝結,滲入大腸而下;內外受濕,濕邪損傷胃,隨氣血下流而致;富貴人家飲食豐厚,沉迷酒色,勞苦人家勞累過度,導致下焦熱積而致。然而,濕毒引起的便血,腹中不痛;熱毒引起的便血,腹中疼痛較多。

更有內傷陽氣不足,下焦之陰無元陽以維之而下血者,書所謂病人面無色,脈浮弱,平按之絕者,下血是也。有脾虛陽氣下陷,不能統血,以致血隨氣降而下者。蓋陰必從陽,血必從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必賴補中升陽,以胃藥收功。有以先便後血者為遠血,由足陽明隨經入胃。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內傷陽氣不足,下焦的陰寒沒有陽氣的溫煦而導致的出血,醫書上所說的「病人面色蒼白,脈搏浮弱,平按脈搏感覺不到」的症狀,就是這種出血。還有一種是由於脾虛陽氣下陷,不能統攝血液,導致血液隨氣下降而出現出血的症狀。因為陰必從陽,血必從氣,脾是氣血生化的來源,所以必須通過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配合胃藥來治療。還有一種是先大便,後出血的,稱為「遠血」,是通過足陽明胃經流入胃部的。

先血後便者為近血,由手陽明大腸隨經下滲。有以心肺為遠血而屬陽,肝腎為近血而屬陰。以論者名為腸風臟毒,實非外感之風,腫熱之毒之謂,蓋陽明之氣不能上越,下陷大腸,腸胃之脈隨氣虛陷,陷久則濕熱蘊毒,隨氣陷而先至,其腹不痛,血清而色鮮者,名曰腸風。邪氣外入,隨感而見者也,謂之挾寒下血。

白話文:

排便後出血稱為近血,是由手陽明大腸經隨經血向下滲出。有人認為心肺為遠血而屬陽,肝腎為近血而屬陰。按理來說,腸風臟毒,實際上並不是外感之風,腫熱之毒之類的疾病,而是由於陽明之氣不能向上運行,陷於大腸,腸胃之脈隨氣虛陷,陷久則濕熱蘊毒,隨氣陷而先至,其腹不痛,血清而色鮮者,名曰腸風。邪氣外入,隨感而見者也,謂之挾寒下血。

後人因古方多用荊防升散而窒之,為風寒,非風也。

又曰:凡下血身涼血寒者生,身熱血溫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