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腹中論篇

《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言懷子之將生者,身雖經閉而脈則無病也。身有病者,經閉也。無邪脈者,尺中之脈和勻也。凡婦人懷妊三月,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三月則精氣正變,其氣熏蒸沖胃而為惡阻,三、四月則惡阻少止,脈甚滑疾,蓋男女正成形質,其氣未定也。

白話文:

《腹中論》上說:怎麼知道懷孕的婦人即將分娩呢?岐伯說:身子有病徵,但卻沒有不正當的脈象。(意思懷孕即將分娩的婦人,身子雖然經閉,但脈象沒有病,身子有病徵是指月經閉止。沒有不正當的脈象是指尺中脈和勻。通常懷孕三個月的孕婦,陰陽的精氣尚未變化。三個月的時間,精氣才開始變化,這股氣燻蒸沖激胃部,就會引起害喜的症狀,三、四個月以後害喜症狀才漸漸停止。脈象非常滑疾,這是由於男女的形質正健全,形成的氣息也正在定形中。

五、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男女已分,及八、九、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娠然,非醫工深明脈理,病家肯明言者,難以診而知也。《脈訣》云: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而散,五月至六月,已後則疾速亦無矣。然亦有始終洪數不變者,其氣甚盛,不可以一例拘也。)

白話文:

五、六月以後,胎兒的形體已經確定,男女之分已經明顯。到了八、九、十月,脈象平和,好像沒有懷孕一樣。如果不是醫術高明的醫師,或者是病人肯詳細說明病情,很難通過診脈知道胎兒的情況。《脈訣》說:脈象滑而快,而且不散,是懷孕三個月。如果脈象只快而散,是懷孕五到六月,之後則脈象快而速的現象也不存在了。但是也有從頭到尾脈象始終洪大而數多的情況,這是氣血非常旺盛的表現,不能以一種標準來拘泥。

2. 痹論篇

《痹論篇》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入臟者死,以神去也。筋骨疼久,以其定也。皮膚易已,以浮淺也。由斯深淺,故有不同。)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白話文:

《痹論篇》說:患上痹症的,有時會死亡,有的疼痛很長時間,有的很快就好了,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如果痹症侵入臟腑,就會死亡;如果痹症停留滲入筋骨之間,就會疼痛很長時間;如果停留滲入於皮膚之間,就很容易治好。(痹症侵入臟腑死亡,是因為精氣失去的緣故。痹症停留滲入筋骨之間疼痛很長時間,是因為它固定在那裡了。痹症停留滲入於皮膚之間很容易治好,是因為它是浮淺的,病位不深。由此可見痹症的深淺不同,所以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各不相同。) 榮血,是水穀的精氣,和調於五臟六腑,才能進入經脈。

(《正理論》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榮行脈內,故無所不至。)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悍氣,謂浮盛之氣也。以其浮盛之氣,故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中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也。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經脈才能運行,水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因此,經脈上下運行,貫通五臟,絡屬六腑。(榮血運行於脈中,所以無處不到。)衛氣是水穀的悍氣,它性情機敏、行動迅速、滑利,不能進入經脈。(悍氣,是指浮盛之氣。由於它的浮盛之氣,所以機敏、行動迅速、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皮膚之中,分佈於肌肉之間,燻蒸於肓膜,散佈於胸腹。(皮膚之中分肉之間,是指脈外。)

肓膜,謂五臟之間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熏其肓膜,令氣宣通也。)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夫榮衛之所行者如此,必逆榮衛之氣則病,而順榮衛之氣則愈。則此榮衛者,乃氣也,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

白話文:

肓膜,是指五臟中間隔膜中的膜。由於它輕飄而上升,因此能夠散佈在胸腹之中,空虛的地方,掩蓋它的間膜,使氣血順暢。(逆著它的氣流就會生病,順著它的氣流就會痊癒,不與風寒濕氣結合,所以不會得痺病。)(榮衛運行的方式就是如此,違背榮衛之氣就會生病,順應榮衛之氣就會痊癒。所以這個榮衛,是氣,不是筋骨肌膚脈絡與五臟六腑這些有形之物。)

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故榮衛在人不為痹也。)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不仁者,皮頑不知有無也。)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白話文:

痹症是不與風寒濕這三種致病因素相互結合而發生的。所以榮氣和衛氣在人體內正常運行,就不會產生痹症。(痹症)發作時(會有不同的症狀),有的疼痛,有的不疼痛,有的感覺不到知覺,有的感覺發冷,有的感覺發熱,有的感覺發乾,有的感覺發濕。這是為什麼呢?疼痛是寒氣多的原因,有寒氣所以疼痛。有的不疼痛,感覺不到知覺的,是病邪侵襲時間久已經深入到深層,榮氣和衛氣運行不暢,經絡有時疏通,有時不通,所以不通不通暢,皮膚得不到滋養,所以感覺不到知覺。(感覺不到知覺是皮膚麻木,不知道有東西還是沒有東西。)感覺發冷的是陽氣少,陰氣多的原因,陰陽兩氣相互作用,所以感覺發冷。

(病本生於風寒濕氣,故陰氣益之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陰氣不勝故為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言痹之所以痛者,以其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曰:其寒氣勝者,為痛痹也。

白話文:

疾病的根本來源是風、寒、濕氣,所以陰氣會因此而增強。熱證的患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過陽氣,遭受陰氣的侵襲,所以會出現痺熱症狀。(陰氣不勝所以會出現熱症。)多汗而濕潤的患者,這是因為遭遇濕氣很重,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所以會汗出而濕潤。(說到痺證之所以會疼痛,是因為寒氣多,有寒所以會疼痛。所以說:寒氣勝的患者,會出現疼痛型風濕痺證。

痹之所以不痛者,以病久則邪氣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之脈有時而疏,故亦不為痛也。痹之所以不仁者,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營運,故皮頑不動,而為不仁也。痹之所以體寒者,以衛氣少,營氣多,惟營氣多則與病相益,故寒冷也。痹之所以體熱者,以衛氣多,營氣少,故邪氣勝,則風氣為陽,陽與營氣相遭,而陰氣不能勝之,故為痹熱也。痹之所以濕者,以其遇濕甚也,衛氣少,營氣多,兩陰相感,故汗出而濕也。

白話文:

痺症所以不痛是因為病久了,邪氣日益加重,血液循環不通暢,經絡脈絡有時疏通,所以也不覺得疼痛。痺症所以感覺麻木是因為皮膚中氣血不足,不能正常運行,所以皮膚失去知覺而麻木。痺症之所以感到寒冷是因為衛氣少,營氣多,而營氣多則與病邪互相加劇,所以感到寒冷。痺症之所以感到燥熱是因為衛氣多,營氣少,邪氣勝,則風氣為陽,陽氣與營氣相遭遇,而陰氣不能勝之,所以感到燥熱。痺症之所以濕潤是因為遭遇濕氣很重,衛氣少,營氣多,兩陰相感,所以汗出而濕潤。

痹之所以燥者,雖未之言而即濕者,以反觀之,則衛氣多,營氣少,遇熱太甚兩陽相感,則可以知其為燥矣。)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白話文:

痺病之所以會發熱,雖然沒有人明確指出,但從相反的面來看,衛氣多,營氣少,遇熱過甚,兩陽相交感,就可以知道它是發熱的原因了。痺病之所以會疼痛,是因為痺病在於骨頭,就會沉重疼痛,在於脈絡,就會血凝阻滯而不流通,在於筋,就會屈曲不能伸展,在於肌肉,就會麻木不仁,在皮膚,就會寒冷。因此,具備這五種情況,就會疼痛。凡是痺病,遇到寒冷就會發作,遇到熱就會好轉。

(蟲,謂皮中如蟲行。縱,謂縱緩不相就。)

3. 痿論篇

《痿論》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膜者,皮下肉上筋膜也。)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所主不同,痿生亦各歸其主。)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躄,謂攣躄,足不得伸以行也。

白話文:

《痿論》中說:五臟能使人癱瘓的原因是什麼?(痿,是指身體虛弱無力,無法運動。)肺主宰人體的皮毛,心主宰人體的血脈,肝主宰人體的筋膜,(膜,是指皮下肉上的筋膜。)脾主宰人體的肌肉,腎主宰人體的骨髓,(主宰不同,痿症的產生也各歸其主。)因此,肺熱使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會產生痿躄。(躄,是指攣躄,指腳無法伸直行走。)

肺熱則腎受熱氣故耳。)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心熱盛則火獨光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令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灼而逆上行也。陰氣厥逆,火復內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腎氣主足,故膝樞紐如折。

白話文:

肺熱就會使腎臟感受到熱氣,所以耳朵就會出現症狀。)心臟氣熱,則下脈厥逆而向上,上部則下脈虛弱,虛弱則會產生脈痿,樞紐折斷,小腿縱橫而不能站立在地面上。(心熱盛則火獨光炎上,腎之脈常下行,令火盛上炎用事,故腎脈亦隨火炎灼而逆上行也。陰氣厥逆,火復內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心氣通脈,故生脈痿。腎氣主足,故膝樞紐如折。

脛筋縱緩而行不能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肝熱則膽液滲泄,故口苦也。肝主筋膜,熱則筋膜乾而攣急,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熱則胃液滲泄,故干而渴。

白話文:

脛骨的筋縱向鬆弛無力,無法支撐行走。肝氣過熱,則膽汁外泄,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則筋急而攣縮,發作為筋痿。(膽汁充滿肝葉,味道極苦,肝氣過熱則膽汁滲泄,因此口苦。肝主筋膜,肝氣過熱則筋膜乾燥而攣急,發作為筋痿。)脾氣過熱,則胃液乾燥而口渴,肌肉失去知覺,發作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脾氣過熱則胃液滲泄,因此胃液乾燥而口渴。)

脾主肌肉,熱搏於內,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腰為腎府,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腎主骨髓,熱則骨枯而髓減,故發為骨痿。)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陽明,胃脈也,為水穀之海。

白話文:

脾臟主導肌肉,如果內熱過盛,就會導致肌肉麻痺,表現為肌肉萎縮。腎氣過熱,則會導致腰脊不能伸直,骨骼枯萎,骨髓減少,表現為骨萎縮。(腰是腎臟的房屋,腎臟的經脈從大腿內側貫穿脊椎連接到腎臟,所以腎氣過熱就會導致腰脊不能伸直。腎臟主導骨骼和骨髓,過熱就會導致骨骼枯萎,骨髓減少,所以會表現為骨萎縮。)治療萎縮症為什麼只取用陽明經?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陽明經是胃脈,是水穀的海洋。

)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頂,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也,(《靈樞》曰: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尋此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筋,正宗筋也。

白話文:

)主滋潤主筋,主筋主束縛骨骼,並且使肢體活動自如。(主筋,是指陰毛中橫骨上下堅硬的筋。向上連接胸腹,向下貫通髖部和臀部,又經過背部腹部,向上連通頭頂,因此說主筋主束縛骨骼,並且使肢體活動自如。但是,腰是人體的大關節,因此主司屈伸,所以稱作「機關」。)衝脈是經脈的海洋。(《靈樞》說:衝脈是十二經的海洋。)主滲灌溪谷,與陽明經在主筋處相合。(探尋此處,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硬的筋,正是主筋。

衝脈循腹俠臍旁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陽明脈亦俠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宗筋脈於中,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以為十二經海,故主滲灌溪谷也。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溪。)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筋聚會,會於橫骨之中,從上而下,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

白話文:

衝脈沿著腹部兩側,臍旁各向身體寸部的五分之一向上延伸。陽明脈也沿著臍旁兩側,各向身體寸部的十分之一又五分向上延伸。宗筋脈在中間,所以說衝脈和陽明脈在宗筋部位相合。衝脈被認為是十二經脈交匯的海洋,因此它負責灌溉溪谷。(血肉聚集的主要部位稱為谷,次要部位稱為溪。)陰陽氣總匯於宗筋,匯集於氣街,而陽明脈為其領導,都屬於帶脈,並且與督脈相絡。(宗筋聚會,會合於橫骨之中,從上到下,因此說陰陽氣總匯於宗筋。)

宗筋俠臍下合於橫骨,陽明輔其外,衝脈居其中,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氣街,陰毛兩旁脈動處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而絡於督脈也。督脈者,起於關元,上下循腹。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也。督脈任脈衝脈三者,同起而異行,故經文或參差引之。)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白話文:

宗筋在肚臍下方與橫骨相合,陽明脈輔助在外面,衝脈位於中間,所以說會合在氣街上,而陽明脈為主導。氣街,就是陰毛兩旁脈動的地方。帶脈,起於季脅,繞身一週,而絡於督脈。督脈,起於關元穴,上下沿著腹部。所以說都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督脈、任脈、衝脈三者,同起而異行,所以經文有時交錯引述。所以陽明虛弱,則宗筋鬆弛,帶脈不收引,所以足部痿弱不能用。

(陽明之脈,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至氣街中;其支別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別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也。)

白話文:

陽明經脈,從缺盆穴下行到乳頭內側,向下經過肚臍,到氣街穴中。陽明經的支脈從胃的下口開始,沿著腹部向下到氣街穴中與主脈匯合,然後向下經過大腿,抵達伏兔穴,再向下進入膝蓋骨中,向下沿著小腿外側面,到足背,進入中指內側。陽明經的支脈,在膝蓋下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指外側。因此,陽明經虛弱,則宗筋鬆弛,帶脈不能約束,導致足部萎弱,無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