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正面耳頦部

自耳起至下頦髭鬚止,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2. 耳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癰,寒熱間作,內外紅腫,疼痛日增。(《準繩》)

馮魯瞻曰:火壅上焦,或作大痛,或膿流於外,或膿塞脹痛,有因縱怒縱酒,濕熱相乘,耳腫作痛者,所主宜平肝除熱疏風。(《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肝火鬱積在胸膈以上,或 вызывает劇烈疼痛,或化膿流出體外,或膿液鬱積腫脹疼痛。有的人因為發怒喝酒,濕熱相互作用,導致耳朵腫痛,此時應以平息肝火、清除熱毒、疏散風邪為主。

澄曰:耳癰之證,癰者壅也,與膿耳初起有間。非醇酒炙煿,即怒火遏郁,更有色欲過甚,真陰耗竭,相火亢盛,或肝膽火逆,是以耳竅壅腫,耳根焮熱脹痛。初起俱宜梔子清肝湯加味逍遙散;如內膿已成,用四妙湯去黃耆白芷、丹皮;已潰出膿者,用八珍湯川芎加銀花,膿盡換用地黃湯加麥冬、牛膝自愈。外治內已有膿,用紅升丹少少提之。

白話文:

澄清說:耳癰的症狀是,癰是壅塞的意思,與膿耳剛開始的症狀有區別。不是因為飲了濃酒吃烤肉,就是憤怒的情緒積壓在體內,還有一種是色慾過度,體內真正的陰液消耗殆盡,虛火過旺,或者肝膽有熱火上逆,所以耳孔腫脹,耳根灼熱疼痛。剛開始發病時,都應該用梔子清肝湯和加味逍遙散來治療;如果裡面已經形成膿了,就用四妙湯去掉黃耆,加上白芷和丹皮;已經潰爛出膿的,就用八珍湯去掉川芎,加上銀花,膿液盡了以後,再換用地黃湯加上麥冬和牛膝,就能自然痊癒。外治方面,如果裡面已經有膿了,就要用紅升丹少少地提出來。

耳門不可貼膏藥遮擋閉竅。耳畔紅腫,用黃敷藥敷之自消。

3. 耳發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發疽生耳輪,屬手少陽三焦經,風熱所致。六七日漸腫如桃,或如蜂房之狀,或赤或紫,熱如火痛徹心是也。十日刺出黃白膿者生;刺之無膿,時出鮮血,飲食不下,神昏狂躁者死。(《準繩》)

白話文:

王肯堂說:長在耳輪上的耳瘡,屬於手少陽三焦經,是由風熱引起的。六七天後逐漸腫起像桃子,或是蜂窩的樣子,或紅或紫,熱得像火,疼痛徹心。十天後刺出黃白膿的,就能活命;刺破無膿,時時出血,飲食不下,精神昏迷狂躁的,就會死亡。(《準繩》)

申鬥垣曰:耳發疽,乃足少陽膽經,其經多氣少血,其疽發於鬢下耳旁近臉,懸釐、主客二穴上,不五六日漸長蜂窩,皮紫焰熱如火灼痛。十日內剌之,有膿者生,無膿出血,精神恍惚,二十四朝必死,不可救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耳朵長疽,是足少陽膽經引起的,膽經多氣少血,疽長在鬢角、耳朵旁邊靠近臉頰的地方,懸釐、主客兩個穴道上面。不到五、六天,逐漸長成蜂窩狀,皮膚發紫,像火燒一樣疼痛。十天內刺破它,有膿的就會生還,沒有膿的只會流血,精神恍惚,二十四天後必定死亡,無法挽救。(出自《啟玄》)

《心法》曰:耳發疽,生耳折間,連耳輪通腫,甚則膿竄耳竅。

4. 耳後疽門主論

《心法》曰:耳後疽,生耳上稍之後,(角孫穴)開口有空陷下之處者是。

5. 耳疔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疔,寒熱大作,痛楚難禁者是也。(《準繩》)

竇漢卿曰:耳疔,以燒酒滴疔根上,方得脫。隨用苦茶洗,解去酒毒。

陳實功曰:黑疔生於耳竅之內,黑硬腐爛,破流血水,疼連腮顴,宜針刺之。照疔瘡門治法(《正宗》)

6. 耳疳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疳生瘡臭穢,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

馮魯瞻曰:耳內疳臭謂之冱耳。乃腎氣有餘,積熱上衝,或因風水起。(《錦囊》)

李東垣曰:小兒耳後生瘡,名腎疳。

7. 耳疳門主方

耳生疳瘡。

黃連(去毛須,蜜炙數次),兒茶(各等分),輕粉(半匙),冰片麝香(各少許),共乳細搽。

白話文:

黃連(去掉毛和鬚,用蜜炙數次),兒茶(每種等分),輕粉(半匙),冰片,麝香(各少許),一起研磨成細膩的乳膏,塗抹於患處。

耳後生瘡名腎疳。

地骨皮研末,粗者煎湯洗耳,細者香油調搽。

白話文:

地骨皮研磨成粉做藥粉狀,粗細分開,粗的煎湯洗耳朵,細的加香油調勻後擦塗。

耳疳出膿。

桃仁研爛,取油一錢,入冰片三分,每用少許滴入。

8. 聤耳門主論

王肯堂曰:聤耳又曰耳濕,常出黃膿。(《準繩》)

又曰: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

馮魯瞻曰:實熱者,即腎氣有餘,積熱上衝,津液壅結,故成聤耳。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聤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謂之囊耳。其名雖異,總由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則成聾。治宜清火養血,或去濕化毒,其患自愈。(《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實熱,就是腎氣過多,積聚的熱氣向上衝擊,津液壅結,所以形成聤耳。聤耳的名稱,還有五種:經常流出黃膿的,叫做聤耳;經常流出紅膿的,叫做膿耳;耳朵內有腥臭味的,叫做冱耳;流出白膿的,叫做纏耳;耳朵內虛鳴,時常流出青膿的,叫做囊耳。這些名稱雖然不同,但都是由於積熱向上壅結,或者風水進入耳朵所造成的。如果不趕快治療,時間久了就會失聰。治療的方法應該清火養血,或者祛濕化毒,這樣才能讓病情痊癒。(《錦囊》)

9. 聤耳門主方

千金不換丹(秘方)

水龍骨(一錢),硼砂(五分)

研末。吹入耳竅,又綿塞之。二次除根。

聤耳不論已未出膿,神效方(周鶴仙)頭髮在新瓦上燒灰存性,為細末,羅過,每灰一錢加真冰片七釐研勻,吹少許入耳內,極驗。

白話文:

不論耳朵流膿與否,只要是耳朵疼痛,皆有奇效的偏方:(周鶴仙)

將頭髮於新的瓦片上燒成灰,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過篩。每加一錢的頭髮灰,就加入七釐的真冰片,研磨均勻。將少許藥粉,吹入耳朵內,非常有效。

驗方,胭脂燒灰為末,加冰片少許,吹之。

驗方,醬茄子擠汁滴耳內即愈。

10. 震耳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內虛鳴,常出清膿,名曰震耳。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

馮魯瞻曰:耳內虛鳴,常出青膿,名曰囊耳。乃腎氣有餘,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法宜清火養血,或去濕化毒。(《錦囊》)

白話文:

馮魯瞻說:耳朵裡空虛作響,經常流出青色的膿,這種情況叫做囊耳。是腎氣過多,積聚的熱氣上升壅塞,或者風水進入耳朵所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熱養血,或者祛除濕氣、化解毒素。(《錦囊祕要》)

11. 纏耳門主論

王肯堂曰:耳中常出白膿,名曰纏耳。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準繩》)

馮魯瞻曰:白膿出者名曰纏耳。仍腎氣有餘,積熱上衝,或風水入耳所致。(《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