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

1. 中風灸法

風中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風莫如續命湯之類。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須火艾為良。具穴下項。

白話文:

中風的脈象會出現口眼歪斜的症狀。中腑則四肢麻痺。中臟則生命垂危。凡是治療中風,沒有比續命湯類的藥方更好的。然而這只能暫時緩解病情。要完全康復,必須使用艾灸來治療。具體的穴位在下文。

2. 灸風中脈口眼喎斜

聰會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

地倉二穴。在俠口吻傍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喎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

白話文:

聰會穴:在耳朵前面微凹處,張開嘴巴時容易找到,按壓時會感受到動脈跳動。

頰車穴:在耳朵下方兩個像韭菜葉一樣凹陷的部位,張開嘴巴時容易找到。

地倉穴:在嘴角旁邊四分處,靠近下緣有微弱脈動的地方。

對於嘴巴歪向右側的情況,是因為左側脈絡中風導致緩慢。建議在左側嘴巴歪陷的兩個部位施灸,每穴灸七壯。

凡喎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白話文:

凡是向左歪斜的症狀,是因為右邊脈絡中風而緩和引起的。應該用艾灸在右側歪陷處灸27壯。艾炷像麥粒一樣大小。頻頻灸之,直到把風氣完全祛除乾淨。嘴和眼睛端正為準。

3.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

白話文: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的旋毛當中,凹陷處可以容納一粒豆子的大小。

髮際。是髃兩耳前兩穴。肩髃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曲池二穴。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陷者宛宛中。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臁兩筋間。絕骨二穴。一名懸鐘。

白話文:

髮際:位於兩耳前面兩個穴位。

肩髃:位於肩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

曲池:位於手肘外側,屈肘時彎曲的骨頭的中間。用手抱胸取穴,橫紋盡頭的凹陷處。

風市:位於膝蓋外側兩條肌腱之間。平站著,伸直手臂,手放在腿的中央。手指盡頭最凹陷的地方。

足三里:位於膝蓋以下三寸,小腿外側的兩條肌腱之間。

絕骨:又稱懸鐘,位於膝蓋骨外側,和小腿骨之間的凹陷處。

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凡覺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將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病在右則灸左。如因循失灸。手足以瘥者。秋覺有此候春灸。春覺有此候者秋灸。以取風氣盡。輕安為度。

白話文:

在腳踝外側上方三寸的動脈上。凡是感覺手腳麻痺或疼痛。很久之後纔好。這將是臟腑的徵兆。宜灸這七個穴位。病在左側則灸右側。病在右側則灸左側。如果因循不灸。手腳可以痊癒的人。秋天出現這種症狀,則在春天灸。春天出現這種症狀,則在秋天灸。以此來消除風氣。以輕鬆舒適為度。

4. 灸風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如前。

大椎一穴。在頂後第一椎上陷中。

風池二穴。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其中指下陷中者是。

曲池二穴如前。

足三里二穴如前。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白話文:

大椎穴:在後腦勺的第一塊骨頭突起的凹陷處。

風池穴(2):在太陽穴後緣髮際凹陷處。

肩井穴(2):在肩頭凹陷處。缺盆穴上方的大骨頭前一寸半。用三根手指按壓,當其中指下方凹陷處即是。

曲池穴:同前。

足三里穴:同前。

間使穴(2):在手心後方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

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臟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連灸此七穴。但依次第自急灸之。可灸各五七壯。日後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遇春秋二時。可時時灸此七穴。以泄風氣。如素有風人。尤須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能灸卒死。醫經云。凡人風發。

白話文:

凡是感覺到心裡煩躁,思緒不寧,或者手腳麻痺,這是中臟的徵兆。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都可以用灸法連續灸這七個穴位。但要按照次序,從急灸開始,每穴灸五到七壯。之後,可以分別灸每個穴位,灸到與自己的年齡相符的壯數為止。每逢春秋兩季,可以經常灸這七個穴位,以疏散風氣。如果本身就有風疾的人,尤其要注意這個灸法,可以保證沒有意外。這個方法可以灸治中風。醫經說:凡是人風發作。

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謂何病。曰風入臟故也。病者不可不知此。予自五月間。口眼喎斜。灸百會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髮際第七穴。得愈。七月氣塞涎上不能語。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二穴。氣遂通。吐涎半碗。

白話文:

強烈忍耐疼痛,不肯接受灸治療。忽然猝死,這是什麼病呢?回答是。風寒入侵到臟腑的緣故。有病的人不可不知曉這一點。我從五月間,嘴巴和眼睛歪斜。灸了百會等三個穴位,馬上就停止了。右手和右腳麻木無力。灸了百會穴、髮際的第七個穴位,就治癒了。七月間,氣喘塞住,流口水,不能說話。魂魄飛揚,好像掉入大江大河之中。一會兒就昏絕了。灸了百會穴、風池穴以及左右兩側的頰車兩個穴位,氣就通了。吐出半碗口水。

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遂平復。自後凡覺神思少異於常。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

白話文:

枕著久臥了半個月,病症於是平復。在那之後,只要覺得神智稍有異於平常,就灸百會穴、風池穴等穴位,無不立竿見影。

5. 風中血脈治驗

太尉忠武史公年六十八歲。於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國師於聖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爐在左側邊。遂覺面熱。左頰微有汗。師及左右諸人皆出。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口喎於右。脈得浮緊。按之洪緩。予舉醫學提舉忽君吉甫專科針灸。先於左頰上灸地倉穴一七壯。

白話文:

大元朝的太尉忠武史公,在至元戊辰年十月初,跟隨國師在聖安寺的丈室裡。當時左側邊有一個爐子燒著煤炭火,史公覺得臉熱,左臉頰微微出汗。國師和左右的人都離開了。左臉頰因疏緩,被風寒入侵,右臉頰緊繃,嘴巴歪向右側。脈搏浮起且緊繃,按壓時感覺洪大而緩慢,脈象兼具浮緊與洪緩。我推薦醫學提舉忽君吉甫使用針灸的專科療法,先在左臉頰上的地倉穴灸了七壯。

次灸頰車穴二七壯。後於右頰上熱手熨之。議以升麻湯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散風寒。數服而愈。或曰。世醫多以續命湯等藥治之。今君用升麻湯加四味。其理安在。對曰。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中。循鼻外。入上齒中。手陽明經亦貫於下齒中。況兩頰皆屬陽明。升麻湯乃陽明經藥。

白話文:

接著在臉頰「車穴」穴位灸27壯艾灸。之後在右側臉頰用手熨燙加熱。判斷用升麻湯加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發散風邪。喝幾次藥後就痊癒。有人說,普遍的醫生都用續命湯等藥治病。今天你用升麻湯加四味藥。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說,足陽明經從鼻子開始,經過兩眼間,沿著鼻樑,進入上牙齒中間。手陽明經也貫穿在下牙齒中間。況且兩頰都屬陽明經。升麻湯是陽明經的藥。

香白芷又行手陽明之經。秦艽治口噤。防風散風邪。桂枝實表而固榮衛。使邪不能再傷。此其理也。夫病有標本經絡之別。藥有氣味厚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藥之宜。其效如桴鼓之應。不明經絡所過。不知藥性所在。徒執一方。不惟無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學者宜精思之。

白話文:

香白芷還走手陽明經絡。秦艽治療口不能張。防風宣散外感風寒之邪。桂枝固表固榮衛之氣,使邪氣不能再傷。這就是其道理。疾病有標本經絡之分,藥物有氣味厚薄之別。探察疾病的根源,使用合適的藥物,其效果就像桴鼓相應一樣。如果不瞭解經絡所過之處,不知道藥物的特性,只是固執地使用一方藥物,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學習中醫的人應該認真思考。

秦艽升麻湯,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風惡寒。四肢拘急。

白話文:

秦艽升麻湯是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足陽明經口眼歪斜的藥方。症狀包括怕冷怕風,四肢拘急等。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白話文:

升麻、葛根、甘草(經炙烤過的)、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連須蔥白三莖。長二寸。約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後服藥畢。避風寒處臥。得微汗出則止。

白話文:

將生薑切碎。每服一兩。用兩杯水。連著蔥須的蔥白三根。長度約二寸。煮到只有一杯的量。去渣。稍稍加熱後服用。服藥後吃飯。避開風寒的地方躺下。微微出汗即可。

犀角升麻湯,治中風麻痹不仁。鼻頰間痛。唇口頰車髮際皆痛。口不可開。雖語言飲食亦相妨。左額頰上如糊急。手觸之則痛。此足陽明經受風毒。血凝滯而不行故也。

白話文:

《犀角升麻湯》,治療中風麻痹四肢不靈活疼痛。鼻樑和臉頰之間疼痛。嘴脣、口角和眼睛周圍的邊緣以及髮際線處疼痛。無法張口說話。即使說話和吃飯也受到影響。左邊額頭和臉頰像沾了糊一樣疼痛,用手一碰也疼痛。這是足陽明經受了風毒,血液凝結淤塞而不能運行引起的。

犀角(一兩二錢半),升麻(一兩),防風,羌活(各七錢),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白話文:

犀牛角(五十公克),升麻(五十公克),防風、羌活(各三十五公克),川芎、白附子(裂開)、白芷、黃芩(各二十五公克),甘草(十二公克)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日三服。論曰。足陽明者。胃也。經云。腸胃為市。如市廛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便多。腐熟水穀。故飲食之毒聚於腸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唇挾口。起於鼻。交額中。循頰車。

白話文:

打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二杯水。煎煮至只剩一杯。濾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按語說。足陽明就是胃。經書說。腸胃是市集。就像市廛什麼都有。六腑之中。血氣最為豐富。腐熟水穀。所以飲食的毒素都聚集在腸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藥。用以解飲食的毒素。陽明經絡。環繞嘴脣與口。起於鼻。交額中。沿著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王公所患。此一經絡也。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為使也。

白話文:

從耳朵往上到額頭前額的部位。這條經絡是經常被人們忽視的。王公貴人多患有此病。治療時,使用升麻作為輔助藥物。其他的藥物都是清風熱的。升麻、黃芩,專門進入胃經作為引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