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乳哺論

初生芽兒藉乳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夫乳者榮血之所化也。至於乳子之母,尤宜謹節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動中,乳汁便應病氣到,乳汁必凝滯。兒得此乳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熱。或為口糜,或為驚搐,或為夜啼,或為腹痛。病之初來,其溺必甚少。便須詢問,隨證調治。母安則子安,可消患於未形也。

白話文:

初生的小嬰兒以母乳為生命,哺乳的方法不可不謹慎。母乳是母親的精血所化,至於哺乳的母親,尤其應該謹慎節制飲食。當母親吃下嚥的食物後,乳汁便會通達嬰兒的身體,假如當母親的情緒激動或生病的時候,乳汁便會凝滯變質。嬰兒喝了這種乳汁就會立刻生病,要不吐就是瀉,要不就是長瘡發熱。或者患上口瘡、驚厥、夜啼、腹痛等疾病。當疾病初發作時,嬰兒的排泄物一定會非常少。這時必須立即詢問,並根據症狀進行治療。母親安康,嬰兒才能安康,這樣纔可以消除未發生過的疾病。

故哺乳夏不欲熱,熱則致吐逆。冬不欲寒,寒則致咳痢。母不欲怒,怒則上氣顛狂。母不欲醉,醉則令身熱腹痛。母方吐下而乳,則致虛羸。母有積熱而乳,則變黃不能食。新房而乳,則瘦瘠交脛不能行。新浴而乳,則發吐哯神困。傷熱乳則瀉黃,傷冷乳則瀉青。冷熱不調停,積胸膈結為痰飲,遂成壯熱吐熱不已,乃作驚癇。

白話文:

因此,哺乳的母親夏天不能過於炎熱,炎熱會導致孕吐。冬天不能過於寒冷,寒冷會導致咳嗽腹瀉。母親不能生氣,生氣會導致煩躁。母親不能醉酒,醉酒會導致身體發熱腹痛。母親剛吐完、瀉完奶水就餵奶,會導致體虛、瘦弱。母親有積熱就餵奶,奶水會變黃,孩子不能食用。母親剛進房就餵奶,會導致瘦削、小腿交叉、不能行走。母親剛洗澡就餵奶,會導致嘔吐、打嗝、精神睏倦。

因餵奶而受熱則奶水會變黃,因餵奶而受寒則奶水會變青。寒熱不調,會積聚在胸膈間結為痰飲,進而導致壯熱、吐熱不止,最後演變成驚癇症。

兒啼未定遽以乳哺,氣逆不消,因成乳癖。懷妊而乳致令黃瘦腹大腳弱,名曰魅病大胝。乳哺不可太過,故彥云:嬰兒常病傷於飽也。又云:忍三分飢吃七分飽亦至論也。

白話文:

嬰兒啼哭未停止就立刻以乳汁餵養,導致氣逆不消,因此形成乳癖。懷孕期間哺乳導致懷孕婦女面黃肌瘦、腹部腫脹、腳步虛弱,這種病症稱為「魅病大胝」。哺乳不能過度,所以彥雲說:「嬰兒的常見疾病都是因為飽食造成的。」又說:「忍耐三分飢餓、吃七分飽飯也是很合理的論述。」

2. 下胎毒論

東垣雲兒在母腹中十月之間,隨母呼吸。呼吸者陽氣也,而生動作益滋精氣神。飢則飲母血,渴則飲母血。兒隨日長,皮肉血脈筋骨形氣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惡血,啼聲一發,隨吸而下。此惡血復歸命門胞中,僻於一隅,伏而不髮。直至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流逆於肉理,乃發為瘡疹也。

白話文:

東垣說一個小孩在母親子宮的十個月內,跟著母親一起呼吸。呼吸屬於陽氣,可以增進生命力並滋養精氣神。小孩餓了就喝母親的血,渴了也喝母親的血。小孩逐日長大,皮膚、肌肉、血管、筋骨及形體氣血都發育完全。經過十月,小孩出生,口中還有惡血,一哭,惡血就隨著吸氣而下。這些惡血回到命門胞中,隱藏在一個角落,潛伏著不發作。直到因內傷乳食濕熱之氣下流逆於肉裡,才發為瘡疹。

故方書皆云:俟其分娩,啼聲未發之時,急用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固是良法。而倉卒之際,或有不及者,故有黃連法、朱寮法、甘草法,用之殊佳。但今之人比古者之人,起居攝養大有不同。竊恐稟受怯弱之兒,不能禁此寒冷之劑。若與服之,必生異證,或嘔乳糞青,或痰嗽喘急,或腹脹,或驚悸。

白話文:

所以過去的醫書中都說:等到產婦分娩,嬰兒還沒哭的時候,趕快用棉花包裹手指,擦拭掉嬰兒口中的殘留物,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然而在匆忙的情況下,可能沒有時間這麼做,所以又有用黃連、硃砂、甘草的法子,用起來都很不錯。但是現在人與古人相比,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大不相同。我擔心體質虛弱的嬰兒無法承受這些寒涼的藥物。如果讓他們服用,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反應,比如嘔吐、大便發青、咳嗽、喘息、腹脹或驚悸。

如有里證鬱結壅閉不通,欲下胎毒者,只須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鬱結壅閉不通,想要把胎毒排出來,只要用淡豆豉煎成濃汁,喝三五口,胎毒就會自動排出,而且還能幫助養護脾氣。

3. 論小兒輕易服藥戒

羅謙甫曰: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逾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

白話文:

羅謙甫說:有一個小孩五月間,因為吃了傷冷的涼粉,肚子疼痛,於是到藥店買了神芎丸服用,結果臍窩和腹部漸漸變得更冷更痛,有時發作有時停止,超過七八年都一直沒有好。因為想到古人說:「寒冷的要用熱來治療,治寒就要用熱。好的醫生不能廢棄他們的規矩和方法而改變他們的做法。」根據受傷的物品是寒性的,所吃的藥也是寒性的,寒性加重傷害了胃,所以會出現冷痛是理所當然的。所有人的脾胃都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何況小孩子的血氣還很弱,不能承受寒性,所以陽氣潛伏,寒毒停留,長久不除。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做起,應該使用和中養氣的藥物以補救之前的損失,服用一個多月後才痊癒。

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

白話文:

唉!從前康子贈藥給孔子,孔子拜謝並接受,但因為還不瞭解藥性,因而不敢嘗試,這種慎重保護生命的心態,實在是十分難得、重要的。可是,一般人默不作聲,就把手讓醫生把脈,認為醫生能夠診斷出病因和病情的輕重緩急。且按脈象來說,乃人體血氣運行在經絡之間,如果熱盛則脈搏跳動快,寒盛則脈搏跳動慢,實症則脈有力,虛症則脈無力,至於具體哪個部位受損,難道可以通過脈象辨別出來嗎?醫生這個職業,不可不認真審查病源,而病患亦不可不說出自己的病源。

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中,發藥者亦不審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垣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這位患者的父親,沒有將病源告訴醫生,反而去藥鋪買藥。發藥的人也不詢問病情,直接把藥給了患者,導致七八年來的病,一直都沒有找到根本原因。孫真人說:「在診斷之前先詢問病情,是最準確的。」東垣說:「只為了治好疾病,不想讓醫生為難。」這兩位醫生的話,對世人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