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獻

《中國接骨圖說》~ 檢骨 (1)

回本書目錄

檢骨 (1)

1. 檢骨

先問其為跌撲。或爲錯閃。或爲打撞。摸檢其所傷之骨節。知其骨脫、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輭、骨硬。而後以手法治之。是正骨家檢骨之大要也。最不可孟浪也。夫人之周身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鈴骨之上爲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

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爲都顱骨者一。次顱爲髏骨者一。髏前爲頂威骨者一。髏後腦骨者一。腦左枕骨者一。枕就之中附下爲天盖骨者一。盖骨之後爲天柱骨者一。盖前爲言骨者一。言下爲舌本骨者左右共二。髏前爲顖骨者一。顖下爲伏委骨者一。伏委之下爲俊骨者一。眉上左爲天賢骨者一。

眉上右爲天貴骨者一。左睛之上爲智宮骨者一。右睛之上爲命門骨者一。鼻之前爲梁骨者一。梁之左爲顴骨者一。梁之左爲糺骨者一。梁之端爲嵩柱骨者一。左耳爲司正骨者一。右耳爲納邪骨者一。正邪之後爲完骨者。左右共二。正邪之上附內為嚏骨者一。嚏後之上為通骨者。

左右前後共四。嚏上為齶骨者一。其齶後連屬為頷也。左頷為乘骨者一。右頷為車骨者一。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乘車上下山齒牙三十六事。復次鈴骨之下為膻中左中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鈴骨者二。鈴中為會厭骨者一。鈴中之下為咽骨者。

左中及右共三。嚥下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谷下為⿰亻鬲道骨者。左右共二。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一。洞棚之下。

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𩩲骭直下為天樞骨者一。鈴下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左缺盆前之下為下猒骨者一。右缺盆前之下為分饍骨者一。猒饍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倉之下左右為髎骨者共八。髎下之左為胸骨者一。髎下之右為蕩骨者一。胸之下為烏骨者一。蕩之下為臆骨者一。鈴中之後為脊窳骨者。

共二十二。脊窳次下為大動骨者一。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歸下之後為篡骨者一。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儭。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支。其缺盆之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

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本端之下為腕也。龍本內為進賢骨者一。虎端上內為及爵骨者一。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次搦為助勢骨者左右共十。爪甲之下各有襯骨。

左右共十。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以五十一字。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至兩乳下分左右。自兩足心。眾骨所會處也。𩩲骭之下為心蔽骨者一。𩩲骭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亦十二。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

𩩲骭之右為肋骨者共十二。肋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蓧骨之前為大橫骨者一。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骸關之下為捷骨者。左右共二。捷骨之下為髀樞骨者。左右共二。髀樞下端為膝蓋骨者。

左右共二。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䯒骨之外為外輔骨者。左右共二。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踝骨之前各有下力骨者。左右共十。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下力有釋欹骨者共十。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者共十。

起僕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平助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釋欹兩傍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隱。

或襯。或無髓勢。餘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顛骨者。頭頂也。其骨男子三叉縫。女子十字縫。位居至高。內函腦髓如蓋。故名天靈蓋。以統全體者也。或碰撞損傷。骨碎破者必死。或卒然暈倒。身體強直。口鼻有出入聲氣。雖目閉面如土色。心口溫熱跳動者可治。切不可撅拿並扶起。惟宜屈膝側臥。先徐徐用揉法後。熊顧子法第二整理之。

囪骨者。嬰兒頂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名曰囪門。或打撲損傷。骨縫雖綻。尚未震傷腦髓。筋未振轉者生。治法類顛骨。大凡嬰孩之手法者皆貴揉法。

山角骨。即頭頂兩傍稜骨也。攧撲損傷。骨碎破者死。骨未破則雖宣紫腫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有昏迷目閉不能起。聲氣短少。語言不出。心中慌亂。唾臥喘促。飲食少進者。可治。用揉法須輕輕。

凌雲骨。在前髮際下。即正中額骨。其兩眉上之骨。左名天賢骨。右名天貴骨。兩額骨也。打撲損傷者。面目浮腫。若內傷者。瘀血上而吐衄。昏沉不省人事。治同山角骨。

晴明骨。即目窠四圍目眶骨也。其上曰眉稜骨。其下曰䪼骨。䪼骨下接上牙床。打僕損傷。血流滿面。或骨碎。眼胞損傷。瞳神破碎者。難治。

兩顴骨者。面上兩旁之高起大骨也。擊僕損傷。青腫堅硬疼痛。或牙車緊急。嚼物艱難。或鼻孔出血。或兩唇掀翻者治。骨破碎者不治。

鼻梁骨者。鼻孔之界骨也。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或打撲鼻兩孔。傷鼻梁骨。凹陷者可治。血出無妨。若跌磕傷開鼻竅。或鼻被傷落者。亦無不治。

中血堂。即鼻內頞下脆骨空虛處也。雖被打撲傷損。神氣迷昏者無妨。血流不止者危。

地閣骨。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上載齒牙。打撲損傷者。顋唇腫痛。牙車振動。雖目閉神昏。或心熱神亂。氣弱體軟煮。亦無不治。

齒者。口齦所生之骨也。又名曰牙。有門牙虎牙槽牙。上下盡根牙之別。凡被跌打砍磕。落去牙齒。如走馬牙疳。出血不止者至危。

扶桑骨。即兩額骨旁近太陽。肉內凹處也。若跌僕損傷。或掀腫。或血出。或青紫堅硬。頭疼耳鳴。青痕滿面。憎寒惡冷。心中發熱。若撞撲傷凹。骨碎透內者死。

頰車骨。即下牙床骨也。俗名牙鉤。承載諸齒。能咀食物。有運動之象。故名頰車。其骨尾形如鉤。上控於曲頰之環。其曲頰名兩鉤骨。即上頰之合鉗。以納下牙車骨尾之鉤者也。其上名玉梁骨。即耳門骨也。或打僕脫鉤臼。或因風濕襲入。鉤環脫臼。單脫者。為錯。雙脫者。

為落。若欠而脫臼者。乃突滑也。無妨。脫臼者。名架風。又落下頦。俗名吊下巴欠。又云打哈氣。探珠母子法整頓之。

後山骨。即頭後枕骨也。其骨形狀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圓尖。或月牙形。或偃月形。或雞子形。皆屬枕骨。凡有傷損。其人頭昏目眩。耳鳴有聲。項強嚥直。飲食難進。坐臥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後熊顧子法第二正之。如誤從高處墜下。後山骨傷太重。

筋翻氣促。痰向如拽鋸之聲。垂頭目閉有喘聲者。此風熱所乘。至危之證。不能治也。遺尿者必亡。惟月牙形者。更易受傷。如被墜墮打傷震動蓋頂骨縫。以致腦筋轉擰。疼痛昏迷。不省人事。少時或明者。其人可治。

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後接於耳之玉樓骨者也。若跌打損傷。其耳上下俱腫起。耳內之禁骨有傷。則見血膿水。耳外瘀聚凝結疼痛。筋結不能舒通。以致頭暈眼迷。兩太陽扶桑骨脹痛。頸項筋強。虛浮紅紫。精神短少。四肢無力。坐臥不安者。先用揉法整之。後熊顧子法第三端理之。

旋臺骨。又名玉柱骨。即頭後頸骨三節也。一名天柱骨。此骨被傷共分五證。一曰。從高墜下。致頸骨插入腔內。而左右廢活動者。用熊顧子法第一拔提之。二曰。打傷頭低不起。用熊顧母法整理之。三曰。墜墮左右歪邪。項強不能顧者。熊顧母法提顧之。四曰。僕傷面仰頭不能乘。

或筋長骨錯。或筋聚。或筋強者。用熊顧子法第二端之。五曰。自縊者旦至暮心下若微溫者可治。暮至旦雖心下微溫不可治。徐徐抱解不能截繩。上下安被臥之。用熊顧子法第三整理之。

𩪇子骨。經名柱骨。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其兩端外接肩解。擊打損傷。或驅馬誤墜於地。或從高墜下。或撞撲砍磕。骨斷骨叉乘者。用車轉子法第八整之。

胸骨。即𩩲骭骨。乃胸脅眾骨之統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脅。脅下小肋骨名曰季脅。季肋俗名軟肋。肋者單條骨之謂也。統脅肋之總。又名曰胠。凡胸骨被物從前面撞打跌僕者重。從後面撞僕者輕。輕者用揉法治之。重者骨斷骨叉乘用靡風子法第三整理之。

兩乳上骨傷者。用靡風子法第二治之。若傷重者。內透胸中。傷心肺兩藏。其人氣亂昏迷。閉目嘔吐血水。呃逆戰慄者。則危在旦夕。不可醫治矣。

岐骨者。即兩鳧骨端相接之處。其下即鳩尾骨也。內近心君。最忌觸犯。或打撲損傷。骨閃錯。輕者用靡風子法第一治之。重者必入心藏。致神昏目閉。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喘鼻搧。久而不醒。醒而神亂。此血瘀而堅凝不行者也。難以回生。

鳧骨者。即胸下之邊肋。上下二條易被損傷。左右皆然。自此以上。有肘臂護之。打撲傷損。用靡風母法端之。在下近腹者。鶴跨母法亦可。

背骨者。自後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條居中。共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系藏府。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於前。則為胸脅也。跌打傷損。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不可能俯仰者。用鶴跨跨母法整頓之。或有為傴僂之形者。用鶴子法整理之。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間骨也。若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臥側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者。騎龍母法治之。

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寬下窄。上承腰脊諸骨。兩旁各有孔。名曰八髎。其末筋名曰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撅骨。一名窮骨。俗名尾樁。或打撲跌蹶。或蹲墊骨錯。壅腫者。用騎龍母法。

髃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胛骨臼端之上稜骨也。其臼含納臑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䯋與臑骨合縫處。俗名吞口。一名肩頭。若被跌傷。手必屈轉向後。骨縫裂開。不能招舉。亦不能向前。惟扭於肋後而已。其氣血皆壅聚於肘。肘腫如椎不移者。用車轉子法第六整頓。或脫臼、手麻木。

髃骨突出者。用車轉子法第一歸窠。或打撲髃骨。閃錯手不能舉。疼痛者。車轉母法整理之。或筋翻筋攣筋脹。髃骨膠結。不能離脅肋者。用車轉子法第二轉之。或損傷經數日。而髃骨腫硬。臑肘瘀血凝滯如針刺者。車轉子法第三撥轉之。髃骨錯出於後。筋攣筋脹膠結不動者。

車轉子法第四挫頓之。肩髃合縫高出。難用運轉之手法者。車轉子法第五整理之。雖髃骨不脫臼。不骨突出。前後上下運轉不如意。筋脈攣急者。車轉子法第七治之。

肩胛骨。肩髃之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亦名鍁板子骨。打撲攧蹶。骨失位。腫硬者。用鸞翔之法整頓之。

臑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肐膊。乃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或墜馬跌碎。或打斷。或斜裂。或截斷。或碎斷。打斷者有碎骨。跌斷者無碎骨。先用揉法整之。將杉籬裹簾法縛之。

肘骨者。肐膊中節上下支骨交接處。俗名鵝鼻骨。若跌傷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先用圓旋子法第三挫頓。後用旋母法正之。肘骨脫臼。手垂不能舉。臂腕麻木。或冷涼。用圓旋母法整之。肘骨屈不伸。其筋斜彎者。用圓旋子法第一曳之肘尖骨向上破皮肉突出。經日不復。

腫硬筋攣不伸。臂腕失政者。用圓旋子法第二擊頓之。後用圓母法整理之。老人婦人小兒者。用圓旋子法第四整之。

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其在下而形體長大連肘尖者。為臂骨。其在上而形體短細者。為輔骨。俗名纏骨。疊並相倚。俱下接於腕骨焉。凡臂骨受傷者。多因迎擊而斷也。或斷臂輔二骨。或惟斷一骨。先用揉法端之。後用杉籬裹簾法。

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節也。一名壅骨。俗曰虎骨。其骨大小六枚。湊以成掌。非塊然一骨也。其上並接臂輔兩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若墜馬手掌著地。只能傷腕。壅腫疼痛。若手背向後。翻貼於臂者。並躍魚法端之。

五指之骨。名錘骨。即各指本節之名也。其各指次節名竹節骨。若被打傷。折五指。或翻錯一指。並游魚法整之。

胯骨。即髖骨也。又名髁骨。跌打損傷。筋翻足不能直行。筋短者腳尖著地。骨錯者。腎努斜行。用騎龍母法整之。

環跳者。髖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納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名曰機。又名髀樞。即環跳穴處也。跌打損傷。以致樞機錯努。青紫腫痛。不能步履。或行止欹側艱難。燕尾母法挫頓之。或環跳脫臼。筋弛足痿蹇麻木者。燕尾子法第一端之。或髖骨閃錯。及大腿骨一時碎者。先用揉法。整大腿骨。杉籬裹簾法纏縛之。後用燕尾子法第二。治髖骨閃錯。

股骨者。髀骨上端如杵。入如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於䯒骨。統名曰股。乃下身兩大支通稱也。俗名大腿骨。墜馬擰傷。骨碎筋腫。黑紫清涼者。先用揉法端之。後用杉籬裹簾法。

膝蓋骨。亦名臏骨。形圓而扁。覆於楗䯒上下兩骨之端。內面有筋聯屬。其筋上過大腿至於兩肋。下過胻骨至於足背。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用尺蠖子法第二整之。或膝屈不伸。膕大筋翻攣者。用尺蠖母法端之。或膝頭大腫。黑紫筋直。膕腫疼痛。手不可近者。用尺蠖子法第一端之。或膝骨斜錯。股骨一時碎傷者。先整其股骨。後用尺蠖子法第三治之。

胻骨。即膝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又俗名勞堂骨。若被跌打損傷。其骨尖斜突外出。肉破血流。或砍磕被重物擊壓。骨細碎者。用揉法整之。杉籬裹簾法縛之。

髁骨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內者名內踝。俗名合骨。在外者為外踝。俗名核骨。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後跟骨向前腳尖向後。筋翻肉腫。疼痛不止者。用弄玉法端之。

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其骨乃足趾本節之骨也。其受傷之因不一。或從隕墜。或被重物擊壓。或被車馬踹砑。若僅傷筋肉。尚屬易治若骨體受傷。每多難治。領尾法治之。

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為孤拐也。趾骨受傷。多與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傷者多。游魚法治之。

跟骨者。足後跟骨也。上承胻輔二骨之末。有大筋附之。俗名腳攣筋。其筋從跟骨。過踝骨。至腿肚裡。上至膕中過臀。抵腰脊至項。自腦後向前至目眥。皆此筋之所達也。若落馬墜蹬等傷。以致跟骨擰轉向前。足趾向後。即或骨未碎破。而縫隙分離。自足至腰脊。諸筋皆失其常度。拳攣疼痛。宜螺旋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