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學話義》~ 癰疽所發部位分別難治易治論

回本書目錄

癰疽所發部位分別難治易治論

1. 癰疽所發部位分別難治易治論

癰疽發於大肉間部位,不在緊要穴道者易治,發於緊耍穴道者難治,如伏兔疽、環跳疽、偏腦疽、井泉疽、腎俞發、肺俞發、膏育發、心俞發、肝俞發、膈愈發(即心胞絡俞也)、腨腸癰、魚口便毒囊癰、懸癰、腋下核、天府、雲門核、百會疽等類,治法稍差,每易致命。

其外仍有由內癰外潰者,如肝癰、胃癰、肺癰、腸癰、縮腳腸癰,或發於背俞,或發於腹募,皆難治,治法稍亂,即無痊愈之時,夭枉者多矣。醫者不可不慎。

此外又有一種難治之症,雖不致命,而治法稍差,亦有損傷肢體成廢之患,如脛踝生七眼疽、脫腳疽、手足指生脫疽、足心生湧泉疽、膝前生犢鼻疽、膝後生委中疽,皆有令人成廢之患,醫者亦不可不慎。

若在婦人,更有乳癰、乳核、乳□之症,乳癰易治,乳核宜速消散,若潰則難治,乳岩則鬱抑之氣所發,積久而成,如先富後貧,氣血虧虛,則與石疽、脫營之症無異,不能化軟消散,無形潰即成岩壑之狀,每多不治,溫補之,或有二三收功者,醫者不可不知。

男子橫痃生於胯下,名曰疝筋,初起如新張弓弦,堅硬橫亙於毛莖之側,全生集止,有角針煮粥一法,然有因陰虛而發者,藥犯攻伐之品,則變成堅硬如脅骨狀,惟稱之則消,若誤用刀針、升降散藥,潰即難斂,每多殞命。

此症古書多不載,且無補法,瑞會經歷,治數人,用補獲效,消化硬骨於無形,始信藥當如神醫者,貴在善於化裁,能於無法之中,思得妙法,以補古人所未備,斯可以為良醫而造福於世世代矣。大凡癰疽生於足太陽、足陽明經穴者,其來勢雖小,其長大則易,以二經氣血俱多,一有停滯壅塞,最易其來源湧猛,故其膨脹力最大。法當預防之,以針刺其上下青脈管,令出血,以分消之,無使充塞一處,則易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