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

《育嬰家秘》~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辨小兒脈息

小兒未損天真氣,指下脈來宜有力,

大滑數實最為良,細澀遲虛終不吉。

脈大者,氣實也。脈滑者,血實也。六至為數,脈來有力,皆稟賦有餘之脈也。脈細者,氣虛也。脈澀者,血虛也。三至為遲,虛則無力,皆稟賦不足之脈也。小兒壽夭,以此辨之。

一息六至號平和,八至之說不可憑,

四至以下虛冷憊,八九十至熱生驚。

小兒之脈,一呼三至,一吸三至,謂之一息六至,乃和平無病之脈也。訣云:八至為平和脈者,勿從。一息四至曰離經,三至以下謂之損脈,為虛冷疳癆之病。一息八至曰離經,九至以上謂之至脈,為實熱驚風之病。

2. 辨小兒脈證治

上醫色脈盡須明,虛實證治如法行,

有一乖違即不中,為兒作禍犯天刑。

《內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蓋上醫之治小兒也,,以色合脈,以脈合色,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不違其制,萬全之道也。且如兩腮紅者,色實也;脈急數者,脈實也;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足脛熱者,實證也。有此三實者,宜以寒涼之藥瀉之,所謂不可服熱藥者,有七也。

如面㿠白者,色虛也;脈微沉者,脈虛也;糞色青,腹虛脹,嘔乳,見眼珠青,足脛冷,虛證也。有此三虛者,宜以溫熱之藥補之,所謂不可服寒藥者,有七也。今之粗工,色脈證治,茫然無知,妄作湯丸,夭兒性命,天必譴之。

藥必對證無差錯,中病即已勿太過,

待其來復真氣生,食養盡之無補佐。

謂此治病之要術也,色脈證治,瞭然在心。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皆對病之方藥也。服藥之後,中病即已,勿過其制者,即《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小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其七之法也。《內經》曰:及其衰也,待其來復。謂病衰其半,即止其藥,以待其真氣之發生,又以乳食之養,助其發生之氣。

諺云:藥補不如食補者是也。粗工不知此理,攻寒令熱,寒未退而內熱已生;制熱令寒,熱未除而中寒又起,欲求其適,安可得乎?夭札之由,必始於此。此條治法,亦吾吃緊為人處。

小兒用藥擇其良,毒藥毫釐不可嘗,

邪氣未除真氣損,可憐嫩草不耐霜。

良,謂氣味平和,無毒之藥也。毒,謂猛峻蝕利,瞑眩之藥也。故小兒之病,實則瀉之,如瀉青、導赤、瀉白、瀉黃之類;虛則補之,如安神、異功、阿膠、地黃之類。如涼驚治熱,理中治癇,抱龍治病,肥兒治疳之類,皆和平無毒之劑,此吾家秘傳之良方也。如巴豆、牽牛,雖未嘗不用,亦不敢專用也。

予見今之行幼科者,以硇砂治積,輕粉治痰,以砒治瘧,以硫治寒,皆是大毒之藥,小兒之腸胃嬌脆,安能當此毒也。

小兒汗下勿輕嘗,實實虛虛必損傷,

寒熱誤投如太過,溫中解毒有奇方。

按仲景治傷寒法云:不應汗而汗之者,為斑疹、驚惕、汗不止之證,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也。不應下而下之者,為痞滿、腹痛、吐瀉、腸滑不止之證,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也。

小兒有病不可下,不熱自汗兼自瀉,

神困囟陷四肢冷,乾嘔氣虛神怯怕,

吐蟲面白髮焦穗,疳瘦潮熱食不化,

鼻塞咳嗽及虛痰,脈細腸鳴煩躁呀,

若將有積與疏通,是謂虛虛誠可怕。

孩兒實熱下無妨,面赤睛紅氣壯強,

脈上弦洪肚上熱,痄腮喉痛尿如湯,

屎硬腹脹脅肋滿,四肢浮腫夜啼長,

遍身生瘡肚隱痛,下之必愈是為良。

如誤服寒涼藥過多者,以致脾胃虛弱,胃脘痛,宜溫胃散主之。

陳皮黃耆(炙,各七錢),砂仁甘草(炙),厚朴(薑汁炒),益智仁(各四錢),白豆蔻仁,澤瀉乾薑(炮),薑黃(各三錢),人參(二錢)

共為細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煎去滓,食前溫服。

如誤服熱藥太過者,以致煩躁悶亂,或作吐,或狂,或渴,宜先解毒,綠豆粉飲主之。

綠豆粉(一兩),黃連(炙),乾葛,甘草(生,各半兩)

三味共為末,同綠豆粉杵勻,每服五分至一錢,淡豆豉湯溫調服。

如小兒病驚,多用藥性太溫及熱藥治之,有驚未退而別生熱證,有病愈而致熱證者,有反為急驚者,甚多。當問病家因何得之,曾以何藥調之。可用解毒之藥,無不效也。以豆卷散主之。

貫眾板藍根,甘草(炙),大豆黃卷(以水浸黑豆生卷是也,曬乾,各一兩)

共為末,服五分至一錢,水煎去渣服。

芽兒嫩小不耐傷,針灸湯丸莫妄嘗,

破肉損筋成瘦疾,壞腸敗胃作餘殃。

初生小兒,內外脆薄,藥石針灸,必不能耐也。良工當以愛其己子之心,而愛人之子,憐惜之,撫摩之,未可輕治,為兒作禍也。書曰:如保赤子,其愛養之謂歟,為父母者,不可不知。

病來發熱不惺惺,不信醫師信鬼神,

龍術祝由真人訣,未聞牲殺解病驚。

經曰:惑於鬼神者,不足與言至德,故有信巫不信醫之戒。祝由科龍術所傳,乃移精變氣之術,如禱鬼神之事,徒殺牲耳,何益哉!

病不可治對人言,病可醫時用意專,

三法始經常記憶,勿傷脾胃反成愆。

古語云:病不可治,即宜早告,不可隱忍,遭人恥笑。誠哉是言也。其病可治,視人之子如己子,調護保養,無所不至可也。然有三法:初用猛法,以攻病之藥去之,不可惡攻而愛補,反助其邪,為兒之害;中用寬猛相濟,病久不除,乳食必少,脾胃失養,於補脾藥中加攻病藥,看兒強弱加減;末則用寬法,兒病既久,久則成疳,只以補脾胃為主,正氣完則邪氣自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