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醫方集解》~ 清暑之劑第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清暑之劑第十一 (4)

1. 縮脾飲

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砂仁草果(煨,去皮),烏梅甘草(炙。四兩),扁豆(炒,研),乾葛(二兩。)

白話文:

砂仁、草果(煨烤後去除果皮),烏梅、甘草(炙烤過,四兩),扁豆(炒熟後研磨成粉),乾葛根(二兩)。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暑必兼濕,而濕屬脾土,暑濕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濕。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氣快脾,消酒食而散濕。扁豆專解中宮之暑而滲濕(濕盛則津不生而渴);葛根能升胃中清陽而生津(風藥多燥,惟葛根能生津);烏梅清熱解渴;甘草補土和中。

白話文:

這方藥治療足太陰、足陽明經的病證。暑病必定兼有濕邪,濕邪屬於脾土,暑濕合起來為邪,就會導致脾胃病變,所以治療暑病必須先去除濕邪。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可以通利脾氣,消解酒食,並且散除濕氣。扁豆專門解決中宮(脾胃)的暑熱,並且利尿滲濕(濕盛則津液不生而口渴);葛根能夠升發胃中的清陽之氣,並且生津(風藥多乾燥,只有葛根能生津);烏梅清熱解渴;甘草補益脾土,調和中焦。

2. 消暑丸

(海藏)

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茯苓甘草(生用,半斤。)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有痰,生薑湯下。

白話文:

半夏(用一斤醋和五斤水煮至乾燥),茯苓,甘草(生的,半斤。)用薑汁糊丸,不能碰到生水。用熱湯送服。如果有痰,則用生薑湯送服。

此足太陰、太陽藥也。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證見便秘煩渴,或吐或利者,以濕勝則氣不得施化也。此方不治其暑,專治其濕,用半夏、茯苓行水之藥,少佐甘草以和其中。半夏用醋煮者,醋能開胃散水、斂熱解毒也,使暑氣濕氣俱從小便下降,則脾胃和而煩渴自止矣。《局方》取此名消暑丸,意甚深遠,傷暑而發熱頭痛者,服此尤良。

白話文:

這個是為足太陰、太陽經的藥方。每年夏長季節,暑氣蒸騰,濕土掌權,所以暑熱必定伴隨著濕氣,症狀表現為便祕口渴,或嘔吐或腹瀉,這是因為濕氣過重,導致暑氣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這個方子不是治療暑熱的,而是專門治療濕氣的,用半夏、茯苓這兩種祛濕藥,少佐一點甘草以調和其中。半夏用醋煮過,醋能開胃化水、清熱解毒,使暑氣濕氣都從小便排出,脾胃調和了,煩渴的症狀自然就消失了。古方中把這個方子取名為「消暑丸」,用意很深遠,傷於暑熱而出現發熱頭痛的人,服用此藥效果尤其好。

本方一兩,加黃連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治伏暑煩渴而多熱痰。

白話文:

本方劑量為一兩,加入黃連二錢,命名為黃連消暑丸:治療夏天炎熱煩渴,並且痰多熱盛。

3.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

乾薑,桂,杏仁(去皮尖),甘草,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二錢。

白話文:

乾薑、桂皮、杏仁(去皮尖)、甘草,等份。先用白砂炒甘草,再加入乾薑、杏仁炒,去掉砂,與桂皮一起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

此足太陽藥也(從仲景太陽例藥變用)。夏月過於飲冷飧食,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脾胃者,喜燥而惡濕,喜溫而惡寒,乾薑、肉桂散寒燥濕;杏仁、甘草利氣調脾,皆辛甘發散之藥,升伏陽於陰中,亦從治之法也。如傷暑無寒證者,不可執泥(中傷暑毒,陽外陰內,故治之多用暖劑,如大順散香薷飲之類;大蒜辛熱通竅,故亦治之。然有陰陽二證,寒熱不同,治當審慎。

白話文:

這是足太陽經的藥方(根據仲景太陽病的用藥方式變通應用)。夏季過度飲用冰冷的食物,陽氣無法伸展通暢,因而造成氣逆而引起霍亂吐瀉。脾胃喜歡乾燥而討厭濕潤,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乾薑、肉桂可以驅除寒氣和濕氣。杏仁、甘草可以理氣健脾。這些都是辛甘發散的藥物,可以提升陽氣並降低陰氣,也是治療的原則。如果因傷寒引起的暑證沒有發冷的症狀,就不可以拘泥於寒證的治療方法(中暑是由寒毒引起的,陽氣在外而陰氣在內,因此治療時多使用溫熱的劑量,例如大順散、香薷飲等。大蒜辛熱通竅,因此也能治療中暑。然而,中暑有陰陽兩種證候,寒熱不同,治療時應審慎)。

吳鶴皋曰: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