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二陳湯

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喘嗽,脹滿。

半夏(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三錢,去白),甘草(一錢)

白話文:

半夏(15公克),茯苓(15公克),陳皮(15公克,去除白色的內皮),甘草(5公克)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李士材曰:肥人多濕,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同致調和之力。成無己曰: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經曰辛以潤之是也。行水則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半夏議明晰。)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

白話文:

李士材說:肥胖的人大多濕氣重,濕氣夾帶熱氣就會生痰,火氣載著氣往上逆流。半夏辛溫,可以利尿通便,去除濕氣;陳皮辛溫,可以疏通三焦,理順氣機;茯苓輔助半夏,共同起到燥濕的作用;甘草輔助陳皮,共同發揮調和的作用。成無己說:半夏可以運行水氣,滋潤腎臟的燥熱,經書上說「辛以潤之」,就是這個道理。運行水氣,土(脾)自然乾燥,並不是半夏的性質乾燥。(半夏的功用解釋得很清楚。)有人說有痰而口渴,應該去掉半夏,改用貝母。

吳鶴皋曰:渴而喜飲者易之,不能飲水,雖渴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所謂濕極而兼勝己之化,非真象也。又東南之人,濕熱生痰,故丹溪恆主之。加枳實砂仁,即名枳砂二陳湯,其性較急也。先哲曰:二陳為治痰之妙劑,其於上下左右,無所不宜。然止能治痰之標,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腎,治者詳之。

白話文:

吳鶴皋說:口渴且喜歡喝水的人,應該改變喝水的習慣,如果不能喝水,即使口渴也要選擇半夏。這類患者,濕邪是根本原因,而熱是表徵,所謂的濕邪極盛而兼勝了自身的轉化,並不是真正的表徵。另外,東南地區的人容易濕熱生痰,所以丹溪經常以枳砂二陳湯為主。再加上枳實、砂仁,就是著名的枳砂二陳湯,它的藥性比較急。前人說:二陳湯是治療痰症的妙方,無論是身體的上下左右,哪裡有痰都可以用,但它只能治療痰症的表徵,不能治療痰症的根本原因。痰症的根本原因在脾和腎,治療時要仔細區分。

2.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

白話文:

人參:

  • 味甘、微苦,性微溫。
  • 歸脾、肺經。 -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養陰清肺、益智安神的功效。
  • 適用於氣虛乏力、食慾不振、口渴、肺虛咳嗽、心悸失眠等症。

麥門冬: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肺、胃經。

  • 具有養陰清肺、益氣生津、潤腸通便的功效。

  • 適用於肺燥咳嗽、口渴、便祕等症。

五味子:

  • 味酸、甘、澀,性溫。

  • 歸肺、腎經。

  • 具有補腎益精、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固澀止瀉的功效。

  • 適用於腎虛腰痛、遺精早洩、口渴、肺虛咳嗽、久瀉不止等症。

水煎服。

柯韻伯曰:肺為嬌臟而朝百脈,主一身元氣者也。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傷寒有脈結代與脈微欲絕之危;暑熱刑金則傷肺,故傷熱有脈來虛散之足慮。然傷寒是從前來者,為實邪,故雖脈不至,而可復可通;傷熱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非先從滋化其源,挽回於未絕之前,則一絕而不可復。此孫真人為之急培元氣,而以生脈名方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肺臟嬌嫩而主導全身的脈絡,主宰一身的元氣。形體受寒、飲用冷飲就會損傷肺臟,所以傷寒有脈絡結代、脈搏微弱欲絕的危險;暑熱傷害金氣就會損傷肺臟,所以傷熱有脈絡虛散的憂慮。然而,傷寒是從先前來的,是實邪,所以即使脈絡不通,但可以恢復並通暢;傷熱是從人體承受不了的因素而來的,是賊邪,如果不先滋補身體的根源,在脈搏斷絕之前挽救,那麼一旦斷絕就無法恢復。這是孫思邈為了急救人體元氣,所以創立了生脈方。

麥冬甘寒,清權衡治節之司;人參甘溫,補後天營衛之本;五味酸溫,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濟之理矣。

白話文:

麥冬性味甘寒,主治權衡治節之司,也就是肺臟;人參性味甘溫,補益後天營衛之本,也就是人體的正氣;五味子性味酸溫,收斂先天天癸之原,也就是腎精。三者的氣機通暢,則三才立,水升火降,符合既濟之理。

仲景治傷寒,有通脈、復脈二法。少陰病裡寒外熱,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者,制通脈四逆湯,溫補以扶陽;厥陰病外寒內熱,心動悸,脈結代者,制復脈湯,涼補以滋陰。同是傷寒,同是脈病,而寒熱異治者,一挽坎陽之外亡,一清相火之內熾也。生脈散本復脈立法,外無寒,故不用薑、桂之辛散;熱傷無形之氣,未傷有形之血,故不用地黃、阿膠、麻仁、大棗,且不令其泥膈而滯脈道也。心主脈而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

白話文:

仲景治傷寒,有通脈、復脈兩種方法。少陰病內寒外熱,腹瀉清穀,脈搏微弱欲絕的,設定通脈四逆湯,溫補以扶助陽氣;厥陰病外寒內熱,心悸動悸,脈搏結代的,設定復脈湯,涼補以滋陰。同樣是傷寒,同樣是脈病,而寒熱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個是挽救坎陽之外亡,一個是清除相火的內在熾盛。生脈散本於復脈湯的設定,外無寒,所以不用薑、桂的辛散;熱傷無形之氣,未傷有形之血,所以不用地黃、阿膠、麻仁、大棗,並且不讓它泥膈而滯脈道。心主脈而討厭緩慢,急食酸以收斂之,所以去甘草而加五味子。

脈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而會於肺。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全賴中焦穀氣,以通之復之,非有待於生也。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以生之,故不藉甘草之緩,必取資於五味之酸矣。

白話文:

脈絡滋生的源頭來自腎臟,在胃部化生,最後會聚於肺部。仲景在方劑中重視甘草,是因為甘草可以加強中焦的穀氣,疏通脈絡,恢復正常運作,而不需要藉助生機。如果想要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來生養脈絡,就不能依賴甘草的緩和,必須藉助五味的酸性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