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沛

《祖劑》~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理中湯

金匱名人參湯治胸脾心下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傷寒論理中圓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寒多,不用水者。

白話文:

  1. 金匱名人參湯:治療胸悶、脾胃氣滯、心下痞氣、氣結在胸、胸悶、肋骨下逆衝心臟。

  2. 傷寒論理中圓:治療霍亂,頭痛發燒,全身疼痛,寒多,不用水。

人參(甘溫) 甘草(甘平炙) 白朮(甘溫) 乾薑(辛熱以上各三兩)

白話文:

人參(味道甘甜,性溫):三兩

甘草(味道甘甜,性情平和):三兩

白朮(味道甘甜,性溫):三兩

乾薑(味道辛辣,性熱):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汗,勿發揭衣被。成無己曰:心肺在上為陽,腎肝在下為陰,此上下臟也。

白話文:

將這四種藥材搗碎篩選,成為粉末,加入蜂蜜揉成丸子,大小如同雞蛋黃。用沸水數次調和成一丸藥,研磨成細碎的藥粉,溫服。每天服用三到四次,晚上兩次。如果腹中沒有溫熱的感覺,可以增加到三到四丸藥,但是仍然比不上服用湯劑的效果。湯劑的做法是將四種藥材按照一定的比例切碎,用水八升來煮,煮到剩三升藥湯,去掉藥渣,溫服一升藥湯,每天喝三次。喝完湯劑後,過一會兒喝一升熱粥,稍微出點汗,注意不要掀開被子。成無己說:心臟和肺臟位於上部,屬於陽;腎臟和肝臟位於下部,屬於陰。這四個臟器是上下的臟器。

脾居中州,名曰孤臟,位處中焦,以灌溉四傍。理中湯丸專治脾胃之劑也。脾胃一病則上下左右無病不至,故又有諸加減法焉。又曰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人參白朮甘草之甘以緩脾氣調中,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乾薑之辛以溫脾散寒者。

白話文:

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被稱為孤臟,位於中焦,負責滋潤四面八方。理中湯丸是一種專治脾胃的藥方。脾胃一旦生病,上下左右所有的部位都會出現疾病,所以又有各種加減的方法。

《內經》中說:脾臟喜歡緩和急躁的性質,吃甘味的食物可以緩和脾氣,用甘味藥物可以補益脾臟。人參、白朮、甘草的甘味可以緩和脾氣,調節中氣,而寒邪侵襲導致脾胃虛寒時,可以用辛熱的乾薑來溫暖脾臟,驅散寒氣。

加減法:

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 悸者加茯苓(二兩)。此方已具四君子湯 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 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

白話文:

如果臍下感到脹滿,表示腎氣在運行。去茱萸,加桂枝(四兩)。如果嘔吐頻繁,去茱萸,加生薑(三兩)。如果腹瀉頻繁,繼續使用茱萸。如果心悸,加茯苓(二兩)。這個方子已經具備了四君子湯的功用。如果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加茱萸、茯苓,合計用量為四兩半。如果腹中疼痛,加人參、茯苓,合計用量為四兩半。如果感到寒冷,加乾薑、茯苓,合計用量為四兩半。如果腹部脹滿,去茱萸,加附子(一顆)。

2. 附子理中湯

理中湯附子(一兩)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白話文:

加了附子(一兩)的理中湯,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心腹疼痛、嘔吐、腹瀉、霍亂、抽筋、身體冰冷、微微出汗、手腳冰冷、心窩處逆流、滿腹雷鳴、嘔吐不止、飲食不進,所有寒凝、體質虛弱虛寒疾病都能治療。

3. 治中湯

理中湯橘紅青皮(各一兩)治食積、心腹滿痛、霍亂吐瀉、過傷生冷、腥膾、吐逆不止、嘔吐者加丁香半夏(各一兩),每服生薑(十片煎)

白話文:

理中湯加入橘紅、青皮(各一兩)治療食積、心腹疼痛、霍亂嘔吐腹瀉、過度食用生冷、腥食後出現嘔吐不止、嘔吐時可以加入丁香、半夏(各一兩),每次服用時加入生薑(十片煎煮)。

4. 補中湯

理中湯橘紅茯苓(各一兩)治脾胃不和,寒而作嘔,如溏泄不已者,更加附子二兩;不喜飲水、穀不化者,再加縮砂仁(一兩),共成八味。

白話文:

橘紅、茯苓各一兩,加進理中湯,治療脾胃不和,患者會畏寒嘔吐,出現腹瀉不止的症狀。若症狀嚴重,再加入兩兩附子。如果患者不喜歡喝水、消化不良,再加入一兩縮砂仁,共計八味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