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本草備要》~ 草部 (33)

回本書目錄

草部 (33)

1. 蓖麻子

瀉,通竅,拔毒,出有形滯物

辛苦有毒。性善收,亦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

治偏風不遂,喎斜(搗餅。左貼右,右貼左,即止)口噤,鼻窒耳聾(搗爛綿裹,塞耳塞鼻),喉痹舌脹(油作紙,燃煙燻)。能利水氣,治水症浮腫(研服。當下青黃水,壯人只可五粒)能出有形滯物。治針刺入肉(搗敷傷處,頻看,刺出即去藥,恐努出好肉),竹木骨哽(蓖麻子一兩,凝水石二兩,研勻。

白話文:

治偏癱、口歪斜(搗餅,貼於左側,右貼左,反之亦然,即見效)

治口不能開 (搗爛綿花包紮,塞入耳中和鼻孔)

治喉嚨痛、舌頭腫脹 (用紙包住油脂,燃燒後燻煙)

能利尿消腫 (研磨服用,可排出青黃色水分,成年人一次最多服五粒)

能排出異物

治針刺入肉 (搗碎敷於傷口,經常查看,刺出後立即取下敷料,以免傷及好肉)

治竹木骨刺卡喉 (蓖麻子一兩,凝水石二兩,研磨均勻)

以一捻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胞胎不下(蓖麻一粒,巴豆一粒,麝香一分,貼臍中並足心,胎下即去之。若子腸挺出者,搗膏塗頂心,即收)。能追膿拔毒,敷瘰癧惡瘡,外用屢奏奇功(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蓖麻油,能拔氣出外,故諸膏多用之)。然有熱毒,氣味頗近巴豆,內服不可輕率(去皮,黃連水浸,每晨用浸水吞一粒至三四粒,治大風疥癩)。

白話文:

迫胎法:

  • 將一撮附子粉末置於舌根,含服,自然化解不見。(胞胎不下)
  • 將蓖麻子1粒、巴豆1粒、麝香0.1克,貼於肚臍和足心,胎兒即會滑出。如果胎兒腸子外露,用蓖麻油搗成膏塗抹頭頂,即可回納。(子腸挺出)

拔膿排毒法:

  • 鵜鶘油可以將藥物引進體內。(能追膿拔毒)
  • 蓖麻油可以將氣拔出體外,因此許多藥膏都使用它。(敷瘰癧惡瘡)

注意事項:

  • 蓖麻油性熱有毒,氣味接近巴豆,內服時不可輕率。(去皮,黃連水浸泡,早晚空腹用浸泡水吞服1-4粒,治療皮膚病)

形如牛蜱,黃褐有斑。鹽水煮,去皮研,或用油。忌鐵(食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脹死)。

2. 白頭翁

瀉熱,涼血

苦堅腎,寒涼血。入陽明(胃,大腸)血分。

治熱毒血痢(仲景治熱痢,有白頭翁湯黃連黃柏秦皮。東垣曰:骨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溫瘧寒熱,齒痛骨痛(腎主齒骨,齦屬陽明),鼻衄禿瘡,瘰癧疝瘕,血痔偏墜(搗敷患處)。明目消疣。

白話文:

**治療熱毒血痢(仲景治療熱痢,有白頭翁湯結合黃連、黃柏、秦皮。東垣說:想要骨骼強健,需要迅速服用苦味藥材來加強。痢疾會導致下焦虛弱,因此使用純苦味藥方來加強下焦)、溫瘧寒熱、牙痛骨痛(腎臟主宰牙齒與骨骼,牙齦屬於陽明經脈)、鼻血、禿瘡、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疝氣(腹股溝或陰囊腫大)、血痔(痔瘡出血)偏墜(搗爛敷在患處)、明目、消除疣。

有風反靜,無風則搖,近根外有白茸。得酒良。

3. 王瓜

土瓜

瀉熱,利水,行血苦寒。瀉熱利水。治天行熱疾,黃疸消渴(搗汁飲),便數帶下,月閉瘀血。利大、小腸,排膿消腫,下乳(通乳藥多用之,單服亦可)墮胎。

白話文:

瀉熱、利水、行血,藥性苦寒。瀉熱利水。

治療天行熱病、黃疸消渴(搗碎榨汁服用),便血腹瀉、白帶下,月經不調、瘀血。

利大腸、小腸,排膿消腫,催乳(許多催乳藥都使用,單獨服用也可以)墮胎。

根如栝蔞之小者,味如山藥,根、子通用(《經疏》曰:主治略似栝蔞。傷寒發斑,用王瓜搗汁,和伏龍肝末服,甚效)。

白話文:

根就像小型的栝瓜,味道像山藥。根和種子都可以食用。(《經疏》記載:其主治功效與栝瓜相似。治療傷寒發斑,可以使用王瓜搗碎取汁,與伏龍肝末一起服用,效果顯著。)

4. 王不留行

通,行血

甘苦而平。其性行而不住,能走血分、通血脈,乃陽明、沖、任之藥(陽明多氣多血)。

除風去痹,止血定痛,通經利便,下乳(俗云: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服之乳長流)催生。治金瘡(止血)癰瘡(散血),出竹、木刺。孕婦忌之。

白話文:

  • 消除風濕寒氣
  • 緩解關節疼痛
  • 止血止痛
  • 促進經絡通暢
  • 幫助排便
  • 促進乳汁分泌(民間傳說,穿山甲和王不留行能使婦女乳汁不斷)
  • 催生
  • 治療金瘡(止血)、癰瘡(散血)
  • 取出竹刺或木刺

注意事項: 孕婦忌用。

花如鈴鐸,實如燈籠,子殼五稜。取苗子蒸,漿水浸用。

5. 冬葵子

滑腸,利竅

甘寒淡滑。潤燥利竅,通營衛,滋氣脈,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腫(用榆皮等分煎服),通關格,下乳滑胎。

秋葵複種,經冬至春作子者,名冬葵子。根、葉同功。春葵子亦滑,不堪入藥。

白話文:

秋葵種子播種後,經過冬天到春天長成的,稱為「冬葵子」。它的根和葉有相似的功效。春天播種的秋葵種子較滑,不適合用來入藥。

蜀葵花,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亦治血淋、關格,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也。

白話文:

蜀葵花,花色呈現紅色,可以治療赤帶(血色偏紅的帶下);花色呈現白色,可以治療白帶(血色偏白的帶下)。紅色花朵可以治療血燥(身體因缺血而出現口乾、皮膚乾燥);白色花朵可以治療氣燥(身體因津液不足而出現口乾、皮膚乾燥)。

蜀葵花也可治療血淋(小便中帶血)和關格(小便不通暢),這些功效都歸功於蜀葵花具有清熱、潤滑、通利的作用。

6. 白蘚皮

通,祛風濕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行水故燥)。入脾、胃除濕熱,兼入膀胱、小腸。行水道,通關節,利九竅。

為諸黃、風痹之要藥(一味白蘚皮湯,治產後風。時珍曰: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兼治風瘡疥癬,女子陰中腫痛(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

白話文:

白蘚皮湯是治療多種黃疸和風濕痹症的重要藥方(一味白蘚皮湯,用於治療產後風寒。李時珍說:世上的醫生只把它用於外科,太淺薄了)。還能同時治療風瘡、疥癬、女性陰道腫痛(濕熱之氣乘虛入侵腎臟和膀胱所致)。

根黃白而心實。取皮用。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話文:

根部外面是黃白色,裡面是結實的。取它的皮來使用。忌用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等藥物。

7. 萆薢

通,祛風濕,補下焦甘苦性平。入足陽明、厥陰(胃、肝)。祛風去濕,以固下焦(陽明主肉,屬濕。厥陰主筋,屬風),補肝虛(去風),堅筋骨(風濕去,則筋骨堅),益精明目。

白話文:

具有行氣、祛除風濕、補養下焦的作用,性味甘苦平。歸入足陽明經和厥陰經(胃經、肝經)。

它可以祛風去濕,固護下焦(陽明經主肌肉,屬濕;厥陰經主筋脈,屬風),補益肝虛(祛風),使筋骨堅固(風濕去除,筋骨就會堅固),有益於精明和視力。

治風寒濕痹,腰痛久冷,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莖痛遺濁,痔瘻惡瘡(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薢能除濁分清,古方有萆薢分清飲。史國信云:若欲興陽,先滋筋力。若欲便清,先分肝火。《萬金護命方》云: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腸秘熱不通,水液只就小腸,大腸愈加干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即重證也。

白話文:

用來治療風寒濕痹、腰部久寒疼痛、關節老化瘀血、膀胱積水、陽痿小便失禁、陰莖疼痛帶血、痔瘡和惡性瘡瘍(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陽明經濕熱流入下焦所致,萆薢可以清除濁氣,分清利濕,古方中有萆薢分清飲。史國信說:要強壯陽氣,先要滋養筋骨。要清理濕熱,先要分消肝火。《萬金護命方》記載:凡是常常小便,小便時疼痛難忍,這種病一定是因為大腸有熱,不通暢,水液只能通過小腸流出,大腸會更加乾枯,嚴重的時候會體熱心煩,口渴,這是重症。

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薢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穀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腎有二竅,淋證出於溺竅,濁證出於精竅)。

白話文:

這種疾病通常是由於過度飲酒縱慾,或過量攝取辛辣熱性、葷腥肥膩的食物,導致體內積累熱毒、腐爛物和瘀血。這些物質乘虛進入小腸,所以在排便時會引起疼痛。這種疼痛伴隨著便意頻頻,與淋病造成的排尿疼痛和灼痛感不同。

建議使用豬苓一兩,用鹽水炒熟,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三錢。這樣可以將水道轉向大腸,同時用蔥湯頻繁清洗肛門,使氣血通暢。這樣便意頻頻和疼痛的症狀就會減輕。

腎臟有兩個孔竅,淋病的症狀從排尿孔竅排出,濁證的症狀從精子孔竅排出。

有黃、白二種,黃長、鞕(音硬),白虛、軟,軟者良。薏苡為使。畏大黃柴胡前胡。忌茗、醋(時珍曰:萆薢、菝葜土茯苓,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薢根細長、淺白,菝葜根作塊而黃)。

白話文:

刺參有黃、白兩種。黃刺參形長而硬,白刺參形虛而軟,軟的品質較好。薏苡仁可用作輔助食材。刺參忌與大黃、柴胡、前衚衕用。避免與茶、醋同食。(李時珍說:萆薢、菝葜、土茯苓雖然外形不同,但療效相差不大,可能是同一類的不同品種。萆薢的根細長呈淺白色;菝葜的根成塊狀呈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