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6)

1. 灸婦人崩漏及諸疾

血海二穴。乃足太陰脾經。在膝臏上內臁白肉際二寸中。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是也。可灸三壯。陰谷二穴。乃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主女子如妊娠。赤白帶下。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

及治膝痛如錐刺。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臁痛。會陰一穴。在兩陰間。主女子不月。可灸三壯。氣衝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主婦人月水不利。難產。子上衝心。痛不得息。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

水泉二穴。在內踝下。主婦人月事不利。利即多。心下滿。目䀮䀮不能遠視。腹中痛。可灸五壯。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主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㽲痛。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壯。主婦人不月。及不調勻。赤白帶下。氣轉連背引痛不可忍。

氣門二穴。在臍下三寸兩傍各三寸。灸五十壯。治婦人產後惡露不止。及諸淋。炷如小麥大。

石關二穴。在心下二寸兩傍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後兩脅急痛不可忍。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主女子月事不調。帶下。及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疼。灸百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主婦人帶下癥瘕。因產惡露不止。斷產絕下經冷。可灸百壯。

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內。舉足取之。主乳癰喉痹。胻腫足跗不收。可灸三壯。承漿一穴。在唇下。灸五壯。主婦人卒口噤。語音不出。風癇之疾。凡婦人產後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壯。炷如大麥大。元氣自生。

2. 中氣不足治驗

佚庵劉尚書第五子太常少卿叔謙之內李氏。中統三年春。欲歸寧父母不得。情動於中。又因勞役。四肢困倦。躁熱惡寒。時作疼痛。不欲食。食即嘔吐。氣弱短促、怠惰嗜臥。醫作傷寒治之。解表發汗。次日傳變。又以大小柴胡之類治之。至十餘日之後。病證愈劇。病家云。

前藥無效。莫非他病否。醫曰。此傷寒六經傳變。至再經傳盡。當得汗而愈。翌日。見爪甲微青黑色。足脛至腰如冰冷。目上視而睹不轉睛。咽溢不利。小腹冷。氣上衝心而痛。嘔吐不止。氣短欲絕。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細而微。不見傷寒之證。此屬中氣不足。妄作傷寒治之。

發表攻裡。中氣愈損。壞證明矣。太夫人泣下避席曰。病固危困。君盡心救治。予以辛熱之藥。㕮咀一兩。作一服。至夜藥熟而不能飲。續續灌下一口。飲至半夜。稍有呻吟之聲。身體漸溫。忽索粥飲。至旦食粥兩次。又煎一服。投之。至日高。眾醫皆至。診之曰。脈生證回矣。

眾喜而退。後越三日。太夫人曰。病人大便不利。或以用脾約丸潤之可乎。予曰。前證用大辛熱之劑。陽生陰退而愈。若以大黃之劑下之。恐寒不協。轉生他證。眾以為不然。遂用脾約丸二十丸潤之。至夜下利而行。翌日面色微青。精神困弱。嘔吐復作。予再以辛熱前藥溫之而愈矣。

故制此方。

溫中益氣湯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五錢),草豆蔻,甘草(炙。各三錢),益智仁白芍藥,丁香藿香白朮(各二錢),人參陳皮吳茱萸(各一錢半),當歸(一錢)

上十三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病勢大者。服一兩重。

論曰。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甘溫。附子、乾薑大辛熱。助陽退陰。故以為君。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辛熱。溫中止吐。用以為臣。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白芍藥、炙。甘草苦甘溫。補中益氣。和血脈協力。用以為佐使矣。

3. 䐜脹治驗

範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嘔。暮不能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黃帝針經五亂篇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於胸中。是以大悗。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作病之逆從也。

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又云。臟寒生滿病。大抵陽主運化精微。聚而不散。故為脹滿。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湯洗),木香厚朴(薑製),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麵裹煨)

上十五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氣。數日良愈。論曰。內經云。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故以為君。生薑、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以為臣。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使也。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

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