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遇仙立效散

粟殼、當歸、芍藥、榴皮、甘草地榆

白話文:

粟殼:用於治療腹瀉、痢疾、遺尿 當歸: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貧血 芍藥:用於治療肌肉痠痛、痛經、月經不調 榴皮:用於治療腹瀉、痢疾、腸炎 甘草:用於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地榆:用於治療便血、尿血、崩漏

不用引,煎服。

2. 木香丸

木香(三錢不見火) 豆豉(一兩) 巴豆(四十九粒,一半用生的,一半用針穿向燈頭燒過)

白話文:

  • 木香(三錢,未經加熱)
  • 豆豉(一兩)
  • 巴豆(四十九粒,一半生用,一半用針穿過燈頭燒烤過)

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赤痢者,甘草湯下;白痢者,薑湯送下。

白話文:

藥丸搓成細小的顆粒,每一顆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顆。如果是赤色的痢疾,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白色的痢疾,用薑湯送服。

3. 升陽除濕防風湯

治白痢後重

蒼朮防風白朮、芍藥、茯苓

白話文:

蒼朮:驅寒除濕,健脾胃 防風:解肌透骨,驅風除寒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芍藥:緩解疼痛,調經活血 茯苓:健脾利水,寧心安神

不用引

4. 解毒金花散

治血痢發熱

白朮 茯苓 黃連 黃芩 黃柏 芍藥

白話文:

白朮:用於健脾胃,利水消腫 茯苓:用於利水滲濕,安神益智 黃連:用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用於清熱燥濕,止血瀉火 黃柏:用於清熱燥濕,固澀止瀉 芍藥:用於緩解疼痛,活血化瘀,養血安神

不用引

治腸風血痢方

鯽魚一尾破開去腸入白礬三錢用紙封燒封性為末米飲下

5. 槐花湯

治下痢純血

槐花黃連、粟殼、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

白話文:

  • 槐花:槐樹的花朵。
  • 黃連:一種苦味的植物,用於清熱涼血。
  • 粟殼:小米的殼,用於利尿消腫。
  • 當歸:一種補血活血的中藥。
  • 川芎:一種活血化瘀的中藥。
  • 芍藥:一種鎮痛止痙攣的中藥。
  • 生地黃:一種滋陰涼血的中藥。

不用引

6. 阿膠黃連湯

治赤痢腹痛

白話文:

**阿膠:**一種動物膠,由驢皮熬製而成,具有補血滋陰的作用。

黃連: 一種苦寒的中藥,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

芍藥: 一種中藥,具有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白朮: 一種中藥,具有健脾胃、利水滲濕的作用。

當歸: 一種中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生地黃: 一種中藥,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的作用。

甘草: 一種中藥,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

陳皮: 一種乾燥的橘子皮,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的作用。

升麻: 一種中藥,具有升陽舉陷、託瘡生肌的作用。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7. 調氣固腸湯

治白痢

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芍藥、山藥訶子、肉豆蔻、人參升麻、蓮肉

白話文:

  • 白朮:一種中藥,可用於利尿、健脾
  • 茯苓:一種中藥,可用於利尿、健脾
  • 陳皮:乾燥的橘子皮,可用於理氣、化痰
  • 甘草:一種中藥,可用於補氣、益胃
  • 芍藥:一種中藥,可用於活血、止痛
  • 山藥:一種中藥,可用於補益脾胃、益腎
  • 訶子:一種中藥,可用於止瀉、斂肺
  • 肉豆蔻:一種中藥,可用於溫中止瀉、溫腎助陽
  • 人參:一種中藥,可用於補氣、強身
  • 升麻:一種中藥,可用於升陽、舉陷
  • 蓮肉:蓮子的果肉,可用於補脾養心、清熱降火

不用引煎服

8. 四制香連丸

木香(四兩) 黃連(二十兩) 先用烏梅湯拌浸曬乾,即用薑汁拌潤曬乾,次用芍藥同浸,再曬乾,去芍藥不用,再用吳茱萸十兩同拌,用湯濕潤,同炒,仍去茱萸不用;共為細末,用雞子清少入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白話文:

木香(240 克) 黃連(1200 克)先用烏梅湯拌勻,曬乾後再用薑汁拌勻,曬乾。然後與芍藥一同浸泡,再次曬乾,去除芍藥。再用吳茱萸 600 克拌勻,並用湯汁潤濕,一起炒香,然後去除茱萸。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入少許醋,糊狀後製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 20-30 粒,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一方加肉豆蔻(一錢);名:香連豆蔻丸

9. 烏梅丸

治痢疾口淡無味

烏梅肉、蓮肉、人參茯苓為細末蜜丸。

白話文:

將烏梅肉、蓮子肉、人參、茯苓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作成丸狀。

10. 豆蔻丸

治痢久不止

肉豆蔻(曲炮一錢) 木香(五分) 人參(一錢) 砂仁(五分) 白龍骨(一錢) 赤石脂 訶子肉 枯白礬

白話文:

肉豆蔻(一錢) → 一錢的肉豆蔻 木香(五分) → 五分的木香 人參(一錢) → 一錢的人參 砂仁(五分) → 五分的砂仁 白龍骨(一錢) → 一錢的白龍骨 赤石脂 → 適量赤石脂 訶子肉 → 適量訶子肉 枯白礬 → 適量枯白礬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清米湯送下。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 30-50 顆,空腹時用清米湯送服。

11. 病源

泄瀉有濕、有火、氣虛、痰積、食積

經曰:「濕勝則濡泄。太陰者脾也。脾惡濕。因寒濕之氣客於脾土,不能與胃腐熱水穀,致使清濁不分。水入腸間,則洞泄。如水隨氣而下,故小便不利,為濡泄也。」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衝和,傳化水穀,令清氣下降而不升。因春傷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濕氣太盛就會導致腹瀉。太陰指脾臟。脾臟怕濕氣。因為寒濕之氣侵犯脾臟,不能和胃部一起消化食物,導致清濁不分。水進入腸道,就會腹瀉。如果水隨著氣往下走,就會出現小便不利,這叫做「濡泄」。」經書又說:「清氣在下,就會導致大便中帶有未消化的食物。脾胃是土。它們的氣要平和,才能消化食物,讓清氣下降而不上升。如果春天受風邪侵襲時間長了就會損傷胃,這是木剋土的緣故。

使沖和之氣不能運化,致令完穀而出。所謂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者是也。」至如飧泄、洞泄、腎泄、濡泄、鶩溏之類,名雖不同,未有不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及外來四氣所傷而致也。治當分其所受。因脾濕自勝,則燥濕利水。因風下陷,則升提其氣。因食傷脾胃,則消導理脾。

白話文:

(如果)阻礙了沖和之氣的運行,就會導致未消化的食物排出。所謂「春天受了風,夏天一定會拉肚子」就是這個道理。至於腹瀉、水樣便、腎虛性腹瀉、虛寒性腹瀉、稀溏便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沒有不是因為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制或受到外界的四種氣候因素所致。治療時應根據病因的不同進行區分。若是脾濕過盛,就用燥濕利水的方法;若是因風寒導致下陷,就用升提之氣的方法;若是食物損傷脾胃,就用消導理脾的方法。

不可使用參朮之藥以補之。切恐邪氣得補愈增其勢,而欲取效者,戛戛乎其難矣。

12. 形證

戴云凡水瀉腹不痛者是濕食入於胃即瀉,完穀不化者是氣虛瀉。水腹痛鳴痛一陣者,瀉一陣者是大,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痰積。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白話文:

戴雲凡說,腹瀉不腹痛的,是濕氣進入胃中後立即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排出的是氣虛導致的瀉。腹中痛響,一陣痛一陣拉稀的,是因為大便,有時拉有時不拉,有時多有時少的是痰積。腹痛非常厲害,拉完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物積滯。

經曰:泄凡有五,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腫滿,泄注食即嘔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也。

白話文:

經脈記載:腹瀉有五種,分別是:

  1. 胃泄:食物無法消化,大便呈黃色。
  2. 脾泄:腹脹腫脹,腹瀉後就會噁心嘔吐。
  3. 大腸泄:大便後仍有緊迫感,大便呈白色,腸中發出聲響並劇烈疼痛。
  4. 小腸泄:小便和大便中帶有膿血,小腹疼痛。
  5. 大瘕泄:腹部絞痛、便意頻繁,但無法順利解便,肛門處疼痛。這五種就是腹瀉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