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茯苓散

DA DOU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21%
肝經 13%
膀胱經 11%
胃經 10%
腎經 9%
大腸經 6%
心經 4%
小腸經 1%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茯苓散」

風水腫是指因水飲內停,引起皮下組織或體腔內的水腫,症見形體浮腫,按之凹陷,狀如風吹而成,故稱。

大豆茯苓散的主要成分包括:

  • 黃豆: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健脾利水、解毒消腫。
  • 桑白皮: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 大戟: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 冬葵子:利水滲濕、滑腸下乳、清熱利尿、驅蟲殺蟲、順胎產。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大豆茯苓散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風水腫、水腫、脾虛水腫、濕熱水腫等症狀。

總結

大豆茯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風水腫、水腫、脾虛水腫、濕熱水腫等症狀。大豆茯苓散中的各味藥材具有協同作用,可增強藥效,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大豆3升,桑白皮5升(以水二斗,煮取1鬥,去滓,納後藥),茯苓5兩,白朮5兩,防風4兩,橘皮4兩,半夏4兩,生薑4兩,當歸3兩,防己3兩,麻黃3兩,豬苓3兩,大戟1兩,葵子1升,鱉甲3兩。
納前汁中,煮取5升,1服8合,日3次。每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茯苓散由黃豆、桑白皮、茯苓、白朮、防風、橘皮、半夏、生薑、當歸、防己、麻黃、豬苓、大戟、冬葵子、鱉甲等中藥組成。其中,黃豆、桑白皮、茯苓、白朮、防風、橘皮、半夏、生薑、當歸、防己、麻黃、豬苓、大戟、冬葵子、鱉甲均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的功效,因此大豆茯苓散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宜久煎。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茯苓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大豆3升,桑白皮5升(以水2鬭,煮取1鬭,去滓,納後藥),茯苓5兩,白朮5兩,防風4兩,橘皮4兩,半夏4兩,生薑4兩,當歸3兩,防己3兩,麻黃3兩,豬苓3兩,大戟1兩,葵子1升,鱉甲3兩。 主治:風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