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解通聖散

SHUANG JIE TONG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宗金鑑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18%
肝經 14%
心經 12%
脾經 9%
膀胱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解通聖散」,主要成分包括防風、荊芥、當歸、白芍、連翹、白朮、川芎、薄荷、麻黃、梔子、黃芩、石膏、桔梗、甘草、滑石等。這款方劑主治的功效是針對嘴唇裂開的症狀,例如起初感到癢、顏色變紅並腫脹,隨後破裂出血,疼痛感如同火燒般劇烈,或像是失去皮膚的感覺。若風勢過強,嘴唇會出現持續抽動的情況。

麻黃性辛溫,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在治療風寒感冒和風寒表實證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中,麻黃發揮顯著效果。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適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等症狀。甘草的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等效果在臨床上有廣泛應用。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等導致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

白朮以其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等多重功效著稱。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等症狀。

薄荷的性辛涼,入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等功效。在治療感冒、咽喉不適等症狀上效果顯著。

川芎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等多重功效聞名。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風濕痹痛、痛經等症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效果。能促進血細胞生成,調節子宮平滑肌,適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症狀。

滑石性寒味甘,主要用於治療熱淋、石淋、尿熱澀痛等症狀。內外用均有良效。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等症狀。在治療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上效果顯著。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等功效。常用於感冒、風寒、皮膚瘙癢等症狀。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等多種功效。在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熱入肺胃、熱盛化火、外感風熱等症狀。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治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等症狀。

總結來說,雙解通聖散這一中藥方劑,通過其多種草藥成分的協同作用,有效治療了嘴唇裂開的各種症狀。這不僅反映了中醫藥在治療此類疾病上的優勢,同時也展示了傳統醫學的深厚底蘊和獨特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防風5錢,荊芥5錢,當歸5錢,白芍(酒炒)5錢,連翹(去心)5錢,白朮(土炒)5錢,川芎5錢,薄荷5錢,麻黃5錢,梔子5錢,黃芩1兩,石膏(燃)1兩,桔梗1兩,甘草(生)2兩,滑石3兩。
疏表清里。
上為粗末。
每服5錢,水1鐘半,煎8分,澄去滓,溫服。外以黃連膏抹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防風、荊芥、當歸、白芍、連翹、白朮、川芎、薄荷、麻黃、梔子、黃芩、石膏、桔梗、甘草、滑石組成。其中,防風、荊芥、薄荷、麻黃、連翹、梔子、黃芩、石膏、桔梗、甘草均具有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的功效,而當歸、白芍、白朮、川芎則具有養血和營、潤燥止痛的功效。因此,本方具有疏風清熱、解毒利咽、養血和營、潤燥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唇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嘴唇顫動嘴唇紅腫

相同名稱方劑


雙解通聖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防風1錢,荊芥1錢,連翹(去心)1錢,當歸1錢,赤芍1錢,白朮(炒)1錢,梔子1錢(生),黃芩2錢,桔梗2錢,滑石3錢,生甘草1錢,石膏3錢。 主治:腿遊風。兩腿裏外忽生赤腫,形如堆雲,焮熱疼痛。

雙解通聖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五。 組成:防風5錢,荊芥5錢,當歸5錢,白芍(酒炒)5錢,連翹(去心)5錢,白朮(土炒)5錢,川芎5錢,薄荷5錢,麻黃5錢,梔子5錢,黃芩1兩,石膏(煅)1兩,桔梗1兩,甘草(生)2兩,滑石3兩。 主治:疏表清裏。主治:唇風。初起發癢,色紅作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無皮,如風盛則唇不時瞤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