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丸

SHAN ZHU Y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肝經 17%
心經 16%
肺經 12%
大腸經 9%
胃經 8%
脾經 7%
膀胱經 3%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山茱萸丸 」

山茱萸

性微溫,味酸澀,入肝腎經。

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鹿茸

性溫,味甘鹹,入腎經。

具有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的功效。

附子

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五味子

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肉蓯蓉

性溫,味甘,入腎經。

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巴戟天

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

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

澤瀉

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禹餘糧

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化痰、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止咳化痰、清熱瀉火、潤肺、散結等功效。

牡丹皮

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磁石

具有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

麥門冬

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赤石脂

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

龍骨

味甘鹹,性微寒,具有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

瓜蔞

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化痰、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止咳化痰、清熱瀉火、潤肺、散結等功效。

生地黃

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

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韭根

性溫,味辛,入肝經。

具有散瘀血、消腫痛、止血、祛風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桂枝

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主治功效

三消:飲食很多,身體卻消瘦,小便次數多,口乾想喝水。

結論

山茱萸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補腎益精、固澀收斂、清熱瀉火等功效。

它常被用於治療遺精、早洩、腰膝酸軟、盜汗、口乾舌燥、小便頻數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山茱萸1兩,乾薑(炮)1兩,巴豆(去皮殼,炒,別研)1兩。
上三味,先搗前二味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絞蔥汁和丸,如棗核大。
綿裹塞耳中。食頃於,即易新藥塞之。凡如此5日,當小愈;10日聞人聲,愈即止。
常以發塞耳孔,避風。
《聖惠》卷三十六治「耳久聾」方用「吳茱萸半兩(生用),巴豆二枚(去皮心),乾薑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蔥涕和,綿裹棗核大,納耳中食頃,乾即去之,更和濕者納之。

方劑組成解釋


山茱萸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鹿茸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的功效,附子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的功效,肉蓯蓉具有補腎益精、壯陽固精的功效,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的功效,澤瀉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禹餘糧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磁石具有收斂固澀、止血止帶的功效,麥門冬具有養陰清肺、潤燥生津的功效,赤石脂具有收斂固澀、止血止帶的功效,龍骨具有鎮驚安神、鎮痙止痛的功效,瓜蔞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生地黃具有涼血滋陰、清熱解毒的功效,韭根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桂枝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山茱萸丸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糖尿病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陰莖勃起不倒骨質疏鬆症腹瀉頻尿

相同名稱方劑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山茱萸1兩半,栝樓根(銼)1兩半,土瓜根(銼)1兩半,苦參1兩半,龍骨(細研)1兩半,黃連(去須)3兩半。 主治:消渴。飲水極多,肢體羸弱,小便如米泔,腰膝冷痛,諸方不能治者。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山茱萸3分,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食茱萸3分,楝實(銼碎,麸炒)3分,馬藺花3分,茴香子(炒)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乾薑(炮)3分,京三棱(炮)3分,附子1枚(重半兩者,炮裂,去皮臍)。 主治:厥疝上搶,心腹冷痛。

山茱萸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山茱萸1兩半,鹿茸1兩半,附子(炮)1兩半,五味子1兩半,蓯蓉1兩半,巴戟1兩半,澤瀉1兩半,禹馀糧1兩半,牡丹皮1兩半,磁石3兩,麥門冬3兩,赤石脂3兩,白龍骨3兩,栝樓2兩半,熟乾地黃2兩半,韭子2兩半,桂心1兩1分。 主治:三消。飲食倍多,肌體羸瘦,小便頻數,口乾喜飲。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山茱萸(炒)1兩1分,生乾地黃(焙)2兩半,山芋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1兩,澤瀉1兩,萆薢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3分,蠐螬(微炒)3分,車前子3分,乾漆(炒煙出)3分,狗脊(去毛)3分,白朮3分,地膚子3分,茵芋(去粗莖)半兩。 主治:風痹,遊走無常處;亦治血痹。

山茱萸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山茱萸1兩,薯蕷1兩,牛膝1兩半(去苗),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五味子3分,楮實1兩(水淘,去浮者,焙乾),萆薢1兩(銼),覆盆子1兩,桂心3分,石斛1兩(去根,銼),巴戟1兩,熟乾地黃1兩半,牡蠣粉1兩。 主治:虛勞傷憊,膝冷無力,小便利,不思食。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山茱萸1兩,杜仲(去粗皮,炒)1兩,茯神(去木)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去心,炒)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3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3分,生乾地黃(洗,切,焙)2兩,百部2兩,防風(去叉)1兩半,遠志(去心)半兩。 主治:心氣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