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丸

ZI YIN JIANG HUO QING FEI YANG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16%
肝經 13%
脾經 12%
腎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5%
膽經 3%
膀胱經 1%
三焦經 1%
心包經 0%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丸功效主治

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丸主要具有清熱、清火、補氣、益血、潤肺、養胃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咳嗽、氣喘、痰多、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

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丸組成中藥

  1. 甘草:補氣、益氣、止咳化痰、潤肺。
  2. 生薑:溫中、散寒、發汗、止嘔。
  3. 白芍:平肝、止痛、養血。
  4. 白朮:健脾、補氣、化濕、止瀉。
  5. 陳皮:理氣、化痰、止咳、健脾。
  6. 川貝母:清肺、止咳、化痰。
  7.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8.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9. 阿膠:補血、滋陰、潤燥。
  10.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
  11. 龜板:滋陰、補腎、固精。
  12.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
  13. 黃連:瀉火、解毒、清熱。
  14. 黃芩:清熱、瀉火、涼血。
  15.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
  16.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17.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18.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
  19. 天門冬:滋陰、潤肺、清熱、止咳。
  20. 五味子:固澀、補氣、補腎、止咳化痰。
  21.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22. 梔子:清熱、解毒、涼血。
  23. 紫菀: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
  24. 瓜簍仁:清肺熱、利咽、通便、止咳化痰。

結語

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丸是一款具有清熱、清火、補氣、益血、潤肺、養胃等作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咳嗽、氣喘、痰多、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此方劑組成中藥材種類繁多,藥性複雜,相互作用多樣,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當歸(全用,酒浸,焙乾)1兩,川芎(酒浸)5錢,白芍(酒炒)1兩,生地(酒洗,薑汁浸透,焙)1兩,熟地1兩(同上制),白朮(去梗,泔浸,土炒)2兩,南知母(去毛,酒炒)1兩,黃柏2兩(鹽、酒焙),阿膠1兩(蛤粉炒),麥冬(酒浸,去心,薑汁制透)1兩,天冬(去心)1兩(同上制),龜版2兩(酒炙透),黃芩(酒炒)1兩,陳皮(鹽水浸)1兩,大甘草(炙)5錢,瓜蔞仁(炒)1兩,貝母(去心)1兩,五味子5錢,黃連(薑汁浸炒),5錢,白茯苓(去皮)1兩,紫苑(酒洗)1兩,桔梗(去蘆)1兩,山梔(炒)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100丸,空心、臨臥用溫水送下;有痰用薑湯送下。
久瀉者不宜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生地黃、熟地黃、白朮、知母、黃柏、阿膠、麥門冬等滋陰降火、清肺養脾的藥物為主,配以當歸、川芎、白芍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藥物,以及瓜簍仁、川貝母、五味子、黃連、茯苓、紫菀、桔梗、梔子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藥物,共奏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寒之性較重,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夜間盜汗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降火清肺養脾丸, 出處:《便覽》卷三。 組成:當歸(全用,酒浸,焙乾)1兩,川芎(酒浸)5錢,白芍(酒炒)1兩,生地(酒洗,薑汁浸透,焙)1兩,熟地1兩(同上制),白朮(去梗,泔浸,土炒)2兩,南知母(去毛,酒炒)1兩,黃柏2兩(鹽、酒焙),阿膠1兩(蛤粉炒),麥冬(酒浸,去心,薑汁制透)1兩,天冬(去心)1兩(同上制),龜版2兩(酒炙透),黃芩(酒炒)1兩,陳皮(鹽水浸)1兩,大甘草(炙)5錢,瓜蔞仁(炒)1兩,貝母(去心)1兩,五味子5錢,黃連(薑汁浸炒),5錢,白茯苓(去皮)1兩,紫苑(酒洗)1兩,桔梗(去蘆)1兩,山梔(炒)1兩。 主治:久痰喘嗽,胸膈痞悶,飲食少進,面黃肌瘦,或咯吐唾衄過血者,及已成未成勞疾,發熱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