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正筋別本標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此膽肝二經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主經脈,繞過大腿進入毛髮際線,與足厥陰肝經相交。分出的分支,進入腹腔兩側,沿著胸腔內側與膽臟相連,散佈到肝臟上方,貫穿心臟,再向上挾住喉嚨,最後從下巴兩側出來,散佈在臉部,連結耳朵和眼睛,在眼角外側與足少陽膽經的主經脈相交。(膽經和肝經是表裡經絡,彼此相互連接。)

足少陽繞髀陽,入毛際,與足厥陰合其內行;而別者,乃自季脅入胸屬膽,散之上肝,由肝之上系貫心,上挾咽,自頤頷中出散於面,上系目系,復合少陽之本經於目外眥瞳子髎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繞過大腿外側,進入毛發邊緣,與足厥陰肝經在腿內側並行。

但是,有一條分支從季脅(肋骨下緣)進入胸部,連接膽囊,並散佈到肝臟上方。從肝臟上方沿著連繫心臟的筋膜上行,經過咽喉,從下巴兩側延伸出來,散佈於面部。

它還與眼睛的連繫組織相連,並回到少陽膽經本經,位於眼睛的外眼角和瞳孔旁。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小指次指,即第四指竅陰之次也;外踝,邱墟之次;脛外廉,外邱、陽交之次;膝外廉,陽陵泉、陽關之次;此皆剛筋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筋脈,從小指旁邊的第四指(少陽經的穴位)開始,向上連接外腳踝(足少陽膽經的穴位),然後沿著小腿外側向上延伸,連接膝蓋外側(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小指旁邊的第四指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外腳踝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小腿外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膝蓋外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這些都是膽經的筋脈。)

)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膝下支自外輔骨上走於髀,分為二岐,前結於陽明之伏兔,後結於督脈之尻,至此剛柔相制,所以聯臀膝而運樞機也。

白話文:

它們的支脈分別從外輔骨發出,向上走到大腿,前者連接在陽明經的伏兔穴上,後者連接在督脈的尻穴上;(膝蓋以下的支脈從外輔骨發出,向上走到大腿,分為兩條,前者連接在陽明經的伏兔穴上,後者連接在督脈的尻穴上,這樣剛柔相互作用,所以可以將臀部和膝蓋聯繫起來,起到樞紐的作用。

)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季脅下兩旁軟處曰䏚,胸上兩旁高處曰膺,此直者,自外輔骨走髀,由髀樞上行乘䏚,循季脅上走腋,當手太陰之下出腋前廉,橫繫於胸乳之分,上結於缺盆,與手太陰之筋相合,皆剛筋也。䏚,音秒,《五音篇》曰:少也。

白話文:

(這條筋肉直行的部分,向上經過腋窩下方的軟弱處(䏚),再向上走到腋窩前面的斜下方(腋前廉),橫繫在胸乳的交界處,上端與缺盆相連。䏚,發音同「秒」,《五音篇》中解釋為「少」的意思。)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此直者,自上走腋處,直上出腋,貫於缺盆,與上之結於缺盆者相合,乃行足太陽經筋之前,循耳上額角,交太陽之筋於巔上,復從足陽明頭維之分走耳前,下腮頷,復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

白話文:

直行的筋脈,從腋窩部位往上走,貫穿缺盆穴,然後從太陽穴之前經過,沿著耳後,往上到額角,在頭頂相交,再往下走,經過下巴,向上連接頄穴。

分出的筋脈,從眼睛的內眼角連接太陽穴,稱為外維。

(此支者,從顴上斜趨結於目外眥,而為目之外維。凡人能左右盼視者,正以此筋為之伸縮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絡名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者也。此經下絡足跗,故為厥、為痿躄,治此者,當取所別之光明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分出的支流,名稱叫做「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再分出一支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繫足跗。此穴充實則踝部腫脹,虛弱則發生痿弱癱瘓,坐著都起不來,取此穴治療則有效。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在小指次指之端。)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即手太陽聽宮穴。)

2. 肝經循行經文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白話文:

肝經(足厥陰經)的經脈,從大腳趾甲根的外側開始,沿著腳背內側上方行走,距離內踝約一寸,距離腳踝八寸處,與脾經(足太陰經)交叉後,沿著小腿內側後緣向上進入腹股溝,經過外生殖器,到達小腹,與胃相連,絡屬膽,向上貫穿橫膈,分佈在兩肋,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下巴,連接眼球,再向上出額頭,在頭頂與督脈會合;它的分支從眼球下方延伸到臉頰內側,環繞嘴脣內側;另一條分支從肝臟分出,貫穿橫膈,向上進入肺部。

3. 肝經穴圖

(左右共二十八穴,脈長六尺五寸)

4. 肝臟經文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第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於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里著脊之第九椎。

白話文:

肝臟,如同軍隊的將軍,主導謀略決策。它位於橫膈膜之下,上連接脊椎第九椎。肝臟通常血多氣少。它和筋脈相應,榮養指甲。肝臟主藏人體神魂,在眼睛處開竅。肝臟與心肺相連,但沒有其他孔道。《難經》記載:肝臟重二斤四兩,左邊有三個葉,右邊有四個葉,總共有七個葉。《刺禁論》記載:肝臟位於身體左側。《滑氏》認為:肝臟作為臟腑,其功能在左側,而其臟器位於右脅和右腎之前,並與脊椎第九椎相鄰。

5. 肝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厥陰肝脈所終,起於大指毛際叢(足大指爪甲橫紋後毛際,大敦穴),循足跗上(廉)上內踝(內踝前一寸,中封也),出太陰後入膕中(上踝八寸中都之分,交出足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等穴),循股(陰)入毛(中)繞陰器(股陰,內側也,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上抵小腹挾胃通,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上貫膈,布於脅肋(自期門上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之下,足厥陰經穴止此)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咽顙)連目系(目內深處),出額會督頂巔逢(其內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頂之百會),其支復從目系出,下行頰裡交環唇(此支從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環於口唇之內),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乃交宮(又其支者,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之肺經,以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肝經從大拇指指甲橫紋後端的毛際開始,沿著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從太陰經後方進入小腿肚(上踝八寸處,位於太陰經之後,上行小腿肚內側沿線,至膝關節、曲泉穴等),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繞過生殖器(大腿內側),經過股陰、五里、陰廉穴,與足太陰經的衝門、府舍穴相會,進入生殖器中的急脈,然後左右相交環繞生殖器,並在任脈的曲骨穴相會。

肝經向上到達小腹,沿著胃兩側通行,與肝臟和膽囊相連(從生殖器向上進入小腹,與任脈的中極、關元穴相會,沿著章門穴至期門穴的位置,沿著胃兩側屬肝,向上至足少陽經的日月穴,與膽囊相連)。肝經再向上貫穿膈肌,分佈在肋骨和脅部(從期門穴向上貫穿膈肌,沿著足太陰經的食竇穴外側、大包穴內側,分佈在肋骨和脅部,向上至足少陽經的淵腋穴、手太陰經的雲門穴下方,足厥陰經的穴位止於此)。

肝經再沿著喉嚨,(然後)向上進入頭部,與眼球相連(從脅部間沿著足陽明經的人迎穴外側,沿著喉嚨後方進入頭部,經過足陽明經的大迎、地倉、四白穴外側,內部與眼球相連,向上沿著足少陽經的陽白穴外側、臨泣穴內側,在頭頂的百會穴與督脈相會),肝經的分支從眼球處出來,向下沿著臉頰內側,環繞嘴脣(這個分支從前面眼球的分支處出來,向下沿著任脈外側、肝經內側,環繞在嘴脣內側)。

肝經的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來,貫穿膈肌,向上連接肺部,然後交叉宮穴(這個分支從前期門穴屬於肝臟,沿著足太陰經的食竇穴外側、肝經內側,分開貫穿膈肌,向上連接肺部,向下至中焦,沿著中脘穴的分支,再次與手太陰經的肺經相連,這樣十二經脈就完成了一週,周而復始)。

是經血多而氣少,腰痛俯仰難為工(本經支別者,與脾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為腰痛。《刺腰痛篇》曰: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婦少腹腫(即疝病也)男㿉(音頹)疝(本經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嗌乾(脈循喉嚨)脫色面塵蒙(皆經脈所及,燥淫所勝,病本於肝也。

白話文:

這是因為經血過多,氣血不足,腰痛,彎腰或仰頭都困難(這條經絡支別的地方與脾膽的經絡匯合於腰部和臀部之間,所以會引起腰痛。《刺腰痛篇》中說:厥陰經的經絡,會令人腰痛,腰部像拉滿弓一樣緊繃)。女性下腹部腫脹(也就是疝氣)。男性陰囊腫脹疼痛(這條經絡氣血逆流,就會導致睾丸腫大、疝氣)。嗓子乾澀(經絡循行喉嚨)、面色晦暗、臉上長斑(這些都是經絡所經過的地方,受到濕熱邪氣侵襲,而病根在於肝臟)。

一云木鬱為病,故有脫色塵蒙),胸滿嘔逆及飧泄(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木剋土也),狐疝遺尿(肝虛)或閉癃(肝火也;本經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故為此諸病)。

白話文:

有人說肝氣鬱結會導致疾病,因此會出現臉色蒼白、眼角有翳(代表肝氣鬱結,氣血不通暢),胸悶、嘔吐和腹瀉(肝經氣血上行,經過胃部和隔肌,肝氣過盛剋制脾胃),陰部疝氣、小便失禁(代表肝氣虛弱),或小便不利(代表肝火旺盛;肝經氣血下行,經過生殖器官,到達小腹,所以會導致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