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心包絡經循行經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白話文:

心臟經絡與肺經絡相通,源自胸腔,連接心包,下穿隔膜,貫穿三焦。其中一支,沿著胸部延伸至肋骨,在腋下三寸處上升至腋窩,然後沿著內側上臂而下,在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運行,進入肘部,沿著手臂兩條經絡之間向下,進入手掌,沿著中指延伸至指尖。另一支,從手掌分出,沿著小指的次指延伸至指尖。

2. 心包絡經穴圖

(左右共十八穴,脈長三尺五寸)

3. 心包絡經文

按: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引連者,乃心包絡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白話文:

註解:心包這個內臟,《難經》上說它沒有形狀。滑伯仁說:心包的名字又叫做手心主。根據臟腑的象徵意義來比照,它位於心臟下方橫隔膜的上方,豎隔膜的下方,與橫隔膜相連,被黃色的脂肪包裹著,這就是心臟;在脂肪包覆的外面,有一層細緻的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絡。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些說它沒有形狀的說法是不對的。另外註解:《靈蘭祕典論》中列出了十二個臟腑,唯獨缺少心包這個臟腑,而增加了「膻中」這個臟腑,形容它是臣屬的使者,負責掌管喜悅的情緒。

」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主行事者,實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白話文:

如今考察心包,這個臟器位於橫隔膜上方,經脈從胸部開始,正好位於膻中穴的位置,處於相火之位,代替君主執行政務,實際上是臣子執行君主的命令。這個官職,就是指心包經吧。

4. 心包絡經循行主病總歌

手厥陰經心主標(邪之中心,皆在包絡,代君火行事也;以用而言,則曰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相絡;三焦有上、中、下,故必下膈而遍歷之也),起自胸中(膻中)支(者)出脅(循胃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經之外行者始此,由此而上抵腋下之天泉)循臑(內)迢,太陰(肺)少陰(心)中間走(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曲澤穴)下臂(行)兩筋(之間)超(掌後兩筋橫紋陷中,內關、大陵等穴),行掌心(勞宮穴)出中指(其出)端(中衝穴而終),支(者別掌中)從小指次指交(自勞宮別行無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白話文:

手厥陰經以心臟為主管器官(所有邪氣的中心都在心臟包絡膜,代替君主之火運行;從功能上來說,稱之為心臟;從經絡來說,稱之為心包絡),心包絡在橫膈膜下與三焦相連(心包絡是心臟的外層保護,三焦是臟腑的外層保護,因此兩者互相連接;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因此必須從橫膈膜下方開始連接並遍及三焦),起自胸中的膻中身體部位(循著胃經出肋骨),在距離腋下三寸處(天池穴,經絡的外行支脈從這裡開始,從這裡向上延伸到腋下的天泉穴),沿著內側的肱骨走,在肺經和心經之間行進(手部的三條陰經中,厥陰經位於中間),進入肘部(中曲澤穴),沿著手臂兩條肌腱之間向下行進(手掌後面兩條肌腱橫紋交會的凹陷部位,內關、大陵等穴位),通過手掌心(勞宮穴)而出中指指尖(中衝穴而結束),有一支脈從手掌中間出來並與小指和食指相連(從勞宮穴分出,延伸到無名指指尖,並與手少陽經相接)。

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下腫,甚則支滿在胸脅,心中憺憺時大動(以上皆經脈所及),面赤目黃(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寒淫所勝,心火受病也)笑不歇(心在聲為笑),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脈),掌(中)熱心煩心痛掣(皆經脈所過)。

白話文:

經常氣虛血多,一活動就會出現手掌發熱、手臂肘部痙攣僵急、腋下腫脹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胸口脅肋脹滿,心中不安,時常劇烈跳動(這些症狀都是經絡循行經過的地方)。面紅目黃(面部是心的華表,眼睛是心的使者,寒氣入侵,心火受到侵襲)不停地笑(心在聲音上表現為笑),這些都是心臟脈絡受病的表現(心主脈絡),手掌發熱、心煩、心痛、抽搐(都是經絡經過的地方)。

5. 心包絡經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衝中指盡。

6. 取穴分寸

天池:(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間。《氣府論注》曰:在乳後同身寸之三寸。手厥明、足少陰之會。《千金》云:治頸漏瘰癧。灸百壯。

白話文:

天池穴(別名天會穴):位於乳頭後方一寸,腋窩下方三寸,位於肋骨與腋窩突出的部位之間。

《氣府論注》中記載:在乳頭後同身寸的三寸處。

屬於手厥明經和足少陰經的交會穴。

《千金方》中記載:可以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艾灸一百壯。

天泉:(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

曲澤:在肘內廉橫紋陷中,筋內側動脈,屈肘得之。手厥陰所入為合。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郄。(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白話文:

郄門穴:位於手掌後方,離開手腕五寸處,是手厥陰經的郄穴。(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五壯。主治嘔血、鼻血、心痛、乾嘔、驚恐、精神不足、久痔。)

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行為經。(小兒客忤,久瘧,可灸。《千金》云: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

白話文:

間使:位於手掌後方,三寸的位置,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手厥陰經經過此處。(對於小兒因驚嚇或外邪入侵引起的客忤,以及久瘧,可以艾灸這個穴位。《千金方》記載:乾嘔不止,所食即吐,灸三十壯;如果四肢脈搏微弱或消失,灸之即可貫通,此法可以起死回生。此外,還可以治療卒死,灸百息。)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手厥陰絡,別走手少陽。(《神農經》云:治心疼,腹脹,腹內諸疾,可灸七壯。)

白話文:

內關穴:位於手腕背面,從手腕向上兩寸,兩條肌腱之間,與外關穴相對。屬於手厥陰經,有分支連通手少陽經。

功效 :(根據《神農經》記載)治療胸痛、腹脹、腹內各種疾病,可以灸七壯。

大陵:在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注為輸,即原也。(《千金》云: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云: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從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中者兩手俱灸。)

白話文:

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的橫紋處,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中。手厥陰經的氣血在此聚集,為經氣貫注的輸穴,也是原穴。(據《千金方》記載:吐血、嘔吐,可灸大陵穴五十壯。此外,凡是突然發生的腰部腫脹、附骨癰疽、關節腫脹、遊走性風熱毒等疾病,只要一開始發現異常,就應立即灸大陵穴,從手掌後的第一條橫紋後的兩條肌腱之間開始灸,灸五壯即可立愈;左邊有病灸右邊,右邊有病灸左邊,如果左右都有病,就兩隻手都灸大陵穴。)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手厥陰所溜為滎。(一傳:癲狂灸此效。)

中衝: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菜陷中。手厥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神農經》云: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肺經。)

白話文:

中衝穴:位於中指尖,距離指甲邊緣如韭菜嵌入深度。手少陽三焦經陽氣的起始點。(針刺深度為一寸,保留三口氣的時間,艾灸一壯。 《神農本草經》記載:治療小兒夜啼、哭鬧不止,艾灸一壯,艾炷如小麥大小。《乾坤生意》記載:這是十個井穴之一,與肺經治療方法相同。

7. 正筋別本標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手厥陰之正,其別而入行者,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屬於三焦,乃出循喉嚨,行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

白話文:

手心是主脈的所在,支脈向外延伸,在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中,與三焦相連,再向上繞過喉嚨,從耳後出來,與手足少陽經於完骨之下會合。(與手少陰經一樣,手厥陰經的支脈也向內延伸,從腋下三寸處,也就是足少陽經淵腋穴的位置進入胸中,屬於三焦,然後再出來繞過喉嚨,行至耳後,與手足少陽經在完骨穴下方會合。)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中指端中衝之次也,循指入掌中至掌後大陵之次,並手太陰之筋上結於肘內廉曲澤之次),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上臂陰,天泉之次,由腋間並太陰之筋結於腋下,當天池之次下行,前後布散挾脅,聯於手太陰、足少陽之筋,此經自掌至腹,皆剛筋也)。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

白話文:

負責手心的經筋,從中指開始,與手太陰經筋平行,在肘內側邊緣交會(中指尖端的中衝穴旁,沿著手指進入手掌,到手掌後的大陵穴旁,與手太陰經筋一起在肘內側的曲澤穴旁交會),沿著上臂內側,在腋下交會,向下分散在胸前胸後腋下(沿著上臂內側的天泉穴旁,從腋下與手太陰經筋交會,在當天池穴旁向下,分散在胸前胸後腋下,連接手太陰經、足少陽經筋,這條經絡從手掌到腹部,都是硬筋)。它的分支,進入腋下,分散在胸中,在手臂交會。

(此支者,自天池之分入腋內,散於胸中;臂,當作賁,蓋此支並太陰之筋入散胸中,故同結於賁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手厥陰之絡,名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少陽者也;此經繫心,包絡心系;又去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故邪實則心痛,虛則頭強不利也,皆取內關治之。)

白話文:

手掌的穴道分別為:

  1. 內關穴:距離手腕兩寸,位於兩條肌腱之間。
  2. 手厥陰穴:也稱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手腕兩寸,位於兩條肌腱之間。

這條經絡向上延伸,與心臟相連,包覆著心臟的組織。

  • **實證:**心臟疼痛。
  • **虛證:**頭痛。

治療時,取穴於兩條肌腱之間的內關穴。

(另外,手厥陰經的支脈是內關穴,位於手掌後方,距離手腕兩寸,位於兩條肌腱之間。這條經絡連接心臟,包覆著心臟的組織。它也通往耳後,與少陽經的完骨穴相交。因此,當邪氣實證時,會引起心痛;虛證時,會引起頭痛。治療時,都取內關穴。)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內關也。)標在腋下下三寸也。(天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