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7)

1. 金沸草散

治傷寒暑熱風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潮發,丈夫風氣上攻,其壯如醉人,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則汗出,如風盛則解利。

白話文:

  1. 治療因傷寒、暑熱、風氣壅盛引起的頭痛、心胸不適,女性產後風熱潮血,男性風氣上沖,使人像醉酒一樣,中脘有痰,引起頭疼、頸部筋急,經常會發作寒熱。

  2. 對於類似的傷風症狀,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如果風盛,則以解利的方式來緩解。

荊芥(四分) 麻黃 旋覆 前胡(各三分)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一分)

白話文:

荊芥(四錢) 麻黃 旋覆 前胡(各三錢) 甘草 半夏 芍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荊芥三穗,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以時。

白話文:

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碗,荊芥三穗,煎煮至剩八分之一,濾渣,溫熱服用,不限於特定時間。

2. 屠蘇酒方

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時疾

白話文:

古代文字:

闢瘟氣方

現代白話文:

驅除疫病之方,令人不染溫熱病症及傷寒等時令疾病

大黃(十二銖) 白朮(十八銖) 桔梗 蜀椒(各十五銖) 桂(十八銖) 烏頭(六銖) 菝葜(十二銖)

白話文:

  • 大黃:12公克

  • 白朮:18公克

  • 桔梗:15公克

  • 蜀椒:15公克

  • 桂皮:18公克

  • 烏頭:6公克

  • 菝葜:12公克

一方無大黃,加防風一兩,大棗二分

白話文:

此方內無大黃,加防風一兩,大棗二分

上七味㕮咀,紅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明出藥,置酒中煎數沸,於向東戶飲之。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滓至井中。能仍歲飲,可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白話文:

將七味中藥搗碎,裝入紅色的袋子中,於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懸掛在井裡,讓它沉到泥裡;正月的第一天,天一亮就把藥物拿出來,放入酒中煎煮幾次,面向東方喝完。屠蘇酒的飲用,可以從少量開始,飲用多少沒有限制。一個人喝了,一家沒有瘟疫;一家喝了,一里沒有瘟疫。喝藥酒的時間為三天,之後將藥渣放回井裡。能連續幾年飲用,可以沒有疾病。如果家中內外都有井,都要放入藥物,以避開溫疫之氣。

3. 地黃煎

治熱病熱毒氣攻咽喉腫痛連舌根生瘡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喉痹為諸咽喉腫痛之總名,多由感受熱邪,熱毒氣攻咽喉所致。今立三條,分述其症候治法。

現代白話文:

喉痹是各種咽喉腫痛的總稱,多是由於感受暑熱之邪,熱毒之氣攻入咽喉所致。以下列出三種情況,分述其症狀和治療方法:

地黃汁(半升) 牛蒡根汁(三合) 蜜(三合) 黃丹(一兩) 杏仁(二兩) 鉛霜(一分) 太陰玄精(半兩)

白話文:

  • 生地黃汁(半升):生地黃搗爛取汁,約半升。

  • 牛蒡根汁(三合):牛蒡根搗爛取汁,約三合。

  • 蜜(三合):蜂蜜,約三合。

  • 黃丹(一兩):紅丹,約一兩。

  • 杏仁(二兩):杏仁,約二兩。

  • 鉛霜(一分):鉛霜,約一分。

  • 太陰玄精(半兩):白薇,約半兩。

上合研勻入銀器內重湯煮用槐枝子攪不得住看色紫即傾入瓷閤中盛每服不以時取如小彈子大含咽津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倒入銀器中,加入大量沸水煮沸。用槐枝子攪動,不要停止,觀察水的顏色變成紫色後,立即倒入瓷罐中盛裝。每次服用時,不拘泥於時間,取如小彈珠般大小的藥粉,含著讓唾液慢慢將藥粉溶解,然後吞下。

4. 龍膽煎

治熱病口瘡發渴疼痛不可忍

白話文:

古文:

傷寒口瘡,發渴疼痛,不可忍者。

白話文:

感冒發燒導致的口腔潰瘍,疼痛難忍,口乾舌燥。

龍膽、黃連、川升麻槐白皮大青(各一兩)、竹葉薔薇根(各二兩)

白話文:

龍膽草、黃連、川升麻、槐白皮、大青(各 30 克)、竹葉、薔薇根(各 60 克)

上細銼,都以水五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入蜜三合,慢火煎成膏,塗於瘡上,有涎吐了。

白話文:

將草上黃研磨成細末,加水五碗,煎煮至剩下一碗的量,濾除渣滓,加入三合的蜂蜜,用小火慢煎成膏狀,塗抹於瘡口上,如果有口水吐出來就好了。

5. 小香薷丸

治暑氣

香薷(一兩半) 白扁豆 木香(各一兩) 藿香 零陵香(各半兩) 益智(一分) 丁皮(二兩)

白話文:

  • 香薷:一兩半

  • 白扁豆:一兩

  • 木香:一兩

  • 藿香:半兩

  • 零陵香:半兩

  • 益智:一分

  • 丁皮:二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紫蘇湯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研磨成細末,用煮開的水沖泡,將藥糊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在飯前以紫蘇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