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20)

1. 三脘散

治三焦氣逆解大便秘澀,胸膈滿脹,憊氣,除風氣,或已服諸藥大便不通者,依法煎服,就腹中藥便通,大效極不虛人。腳氣心腹脹悶,大便不通宜服。

白話文:

治療三焦氣逆,解決大便乾燥不通的症狀,胸中和橫膈膜悶脹,身體疲倦,去除風氣,或者已經服用了很多藥還是解不開大便的問題,按照這個方法煎藥服用,讓藥進入腹中,大便就可以解開了,效果非常明顯,虛弱的人也可以服用。腳氣導致的心腹脹悶和便祕,服用效果良好。

大腹皮(酒浸一遍,更以大豆汁洗三遍,焙乾用) 木瓜 紫蘇並梗 獨活 沉香(各一兩) 木香甘草 檳榔 陳橘皮(各三分) 白朮(三分) 川芎(半兩)

白話文:

大腹皮(用酒浸泡一遍,然後用大豆汁清洗三遍,烘乾後備用) 木瓜 紫蘇連梗 獨活 沉香(各一兩) 木香、甘草、檳榔、陳橘皮(各三分) 白朮(三分) 川芎(半兩)

上為細末,每秤一分,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取便通為效,不以時。

白話文:

細砂一錢分,清水四碗,一同煎煮至剩一碗,過濾雜質,溫熱服用,以通便為效,不限時間。

2. 腳氣針灸法

凡針灸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其腳氣一病,最宜針灸。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也。針灸而不藥,尤非也。腳氣初得,便速針灸。若專以藥不針灸,則可半瘥矣。然取寸之法,人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准折之,不得一概致有瘥失。尺寸之准,以銅人隨中指中文為是。

白話文:

凡是針灸可以治療的穴位,穴位名稱在上面,病狀在下面。腳氣這種病,最適合針灸。如果只針不灸,或只灸不針,都不是正確的做法。針灸而不服藥,就更不對了。腳氣在最初發病時,就應趕快針灸。如果只用藥物而不針灸,有可能會治癒一半。然而,取穴的尺寸,因人而異,有長有短,皮膚有肥有瘦,都必須仔細思考而準確地測量,不能一概而論,否則可能會有治療失敗的情況。尺寸的準確,以銅人的中指中段為準。

若坐點穴者,坐灸之;臥點穴者,臥灸之;立點穴者,立灸之。不依此者,徒破肉耳。昔蘇恭有云:「腳氣始發,隨痛處灸,不必依穴者。」亦如素問繆刺之法,亦可依用。

白話文:

如果穴位在坐姿時發作,就坐在那裡艾灸;如果穴位在臥姿時發作,就臥著艾灸;如果穴位在站立時發作,就站著艾灸。如果不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就會白白損傷肉體。過去蘇恭曾經說過:「腳氣發作時,只要在疼痛的地方艾灸,不必拘泥於穴位。」這也像《素問》繆刺篇中的方法,可以參考應用。

初灸風市(主腳既攣痛,引脅拘急⿰身軍躄,或青或枯削黑如腐,大緩縱痿痹)。

次灸伏兔(主中寒。按甲乙經云是陽明經,刺可伍分,不可過也)。

次灸犢鼻(主膝中病痛,不仁難跪。此處穴腫不可灸,亦不可刺)。

次灸膝兩眼(主膝冷足痿經疼)。

次灸三里穴(主腰痛,不能久立,膝疼脹,內廉痛,足痿,步履不收)。

次灸上廉穴(主小便難廣,狂言非常)。

白話文:

第一灸風市穴(主治腳抽筋疼痛,引發脅下肌肉緊繃拘急、半身不遂、行動困難,或皮膚青紫、枯黑如腐,大便緩慢、四肢痿弱無力)。

第二灸伏兔穴(主治中寒。根據甲乙經記載,伏兔穴屬於陽明經,針灸深度可達五分,不可超過)。

第三灸犢鼻穴(主治膝蓋疼痛、麻木不仁,難以跪下。此處穴位腫脹時不可針灸)。

第四灸膝兩眼穴(主治膝蓋冰冷、腿腳無力、經脈疼痛)。

第五灸三里穴(主治腰痛、無法久站、膝蓋疼痛腫脹、小腿內側疼痛、腿腳無力、步履不穩)。

第六灸上廉穴(主治小便困難、說胡話、行為異常)。

次灸絕骨穴(主風勞身重,髀樞痛,脈骨撿痹,不仁筋縮,諸節酸折,四肢懈惰不收,風勞身重)。 次灸下廉穴(主小便難黃赤)。

白話文:

接著灸絕骨穴(主治因風寒侵襲導致的身體沉重,大腿根部疼痛並且劇烈,骨髓內痺痛,肌肉麻木不仁和收縮,全身關節痠痛並且容易疲勞,四肢無力並且行動遲緩,風寒侵襲導致身體沉重)。

接著灸下廉穴(主治小便困難、以及小便發黃或發紅)。

上八穴,第一風市點穴之法,令病人起正身,平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指頭痹大筋止是也。灸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須三報之乃佳。候盤色赤白平如舊,則風毒盡矣。若色青黑,風毒未盡,當再報之。第二伏兔穴,令病人平身端坐,以灸人手掩橫膝上,手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手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

白話文:

上八穴,第一個穴位是風市穴,點穴的方法是,讓病人站直身體,雙臂自然下垂,十指伸直並攏,放在大腿兩側,在中指僵硬的大筋處點穴。灸壯,數量可多可少,取決於患者的病情。輕症患者不得少於 100 壯,重症患者甚至需要一個穴位灸 500-600 壯。不要一次性灸完,分成三次灸最好。觀察灸瘡,如果顏色變為白裡透紅,與原來皮膚顏色一樣,則風毒已盡。如果顏色是青黑色,風毒尚未完全去除,需要再次灸療。第二個穴位是伏兔穴,讓病人端坐,將施灸者的手放在橫過的膝蓋上,手邊與彎曲的膝蓋頭齊平,手邊的中央就是穴位。灸壯,數量可以是 100 壯,也可以是 50 壯。

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動腳,以手按之窟解是。灸三五十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頭骨兩傍陷者宛中是。灸五十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下三寸,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度取,灸之百壯。

白話文:

第三個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上緣外側靠近骨邊緣的地方,用手指按壓,找到有節點的地方就是了。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下靠近外側的三塊骨頭,當腳跟抬起時,用手指按壓,有凹陷的地方就是了。灸三五十壯。

第四個膝眼穴,位於膝蓋骨兩側的凹陷處。灸五十壯。

第五個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三寸,緊鄰小腿骨的外面就是了。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骨節點下三寸。每個人的高矮胖瘦不同,所以要以病人的手來測量穴位的位置,灸一百壯。

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寸,亦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一寸。第八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治頭風臂肘痛溺黃,可灸三七壯。凡此諸穴,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月報灸之。三日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

白話文:

第六的上廉穴,在三里穴下一寸,也在脛骨外側。用艾灸一百壯。第七的絕骨穴,在外踝上一寸。第八的下廉穴兩個穴位,在輔骨的下面,上廉穴一寸,輔兌肉的外面斜分,治療頭痛、手臂痠痛、小便黃,可以用艾灸三十七壯。所有這些穴位,不用一次灸完所有的壯數,可以每天輪流艾灸。最好是用了三天的時間讓艾灸的壯數完成。單腳有病時就灸患側的一隻腳,雙腳都有病時就灸兩隻腳。

凡腳弱皆多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穴及絕骨各處。兩腳惡者,灸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約。雖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灸之,多益佳。

白話文:

凡是腳無力行走的,多見於雙腳。又另一方說:如果覺得腳疼痛,就灸三里穴和絕骨穴。雙腳疼痛的,灸四個地方。灸的數量多少,要根據病情的輕重而定。即使病情較輕,也不能減少到一百壯以下,如果病情沒有好轉,應儘快灸,灸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