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2)

1. 四時感病用藥次敘

凡人初中病便不如常者,則診視脈證。形體惡風者,傷風怯寒者,病寒脈澀而浮緊,皆中風寒在表也。則可汗之,宜用溫藥桂枝之類。小寒之邪乃可溫之,大寒之邪可以熱之。理中丸散主之,有小逆者可以和之。但身惡熱者,有熱脈洪數浮大,則皆中熱也。熱則從中風治,更看輕重大小,續命湯主之。

熱在於表,則可汗之,宜用溫涼藥柴胡湯之類。小熱之邪乃可涼之,大熱之邪可以冷之,則用白虎湯之類。虛熱虛煩竹葉湯補解之類,或有逆者,可以橘皮人參湯涼溫藥和之止之。如病證有寒熱者,傷於中寒熱也。先寒者為先中寒於陽經,此乃陰邪在陽經之裡也。寒氣勝故先寒動也。

先熱者熱中於陽,熱邪在表故熱先發也。但從熱從寒辯證診脈表裡先後治之。若病人脈浮緊盛澀惡寒,身體頭面煩痹項強,四肢疼痛腰腳皆疼,是太陽中邪並可汗之。但脈緊實沉盛澀滯而頭甚痛,體不惡寒,皆可治里,仍看虛實宣泄調順,不必五日,當從急重而治之也。宜慎詳之。

表和里病下之溫之便愈,里和表病散之汗之立痊。但四體溫和,只是頭痛氣滿心腹疰滿,脈又沉實或伏經者,此是表和里病,不可須守待第五日方瀉。緣其病在裡,須且祛逐邪氣,慮有變動。若瀉出邪氣,病必即時而愈。如脈浮或壯熱四肢煩疼惡寒項強腰膝疼,此是表未和里卻無滯,不可下,下之必危。

須且解表發汗,更依日數次第看證候吐瀉調治必愈。故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陰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發汗。如不依證候而汗下乃醫人大禁也。和之平之自然即效。今中病者初得可吐可汗可攻可瀉可平便愈。其有邪勝未效,或治療無准漸傳痼疾,則別立證候理之萬全。今再引五臟病證候調治之法,必無損誤矣。

2. 用藥不同

夫傷寒、中風、溫、濕、熱病、痙、暍、時疫,雖同陰陽之法,須別作治療。若與傷寒同治,必致危損。經言:「脈有陰陽之法。」何也?凡脈浮大、洪數、動滑,此名陽脈也。沉細、澀弱、弦微,此名陰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者死。審而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