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甘草附子湯(八十一)

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由風濕交加引起的關節痠痛、疼痛劇烈、無法彎曲伸展、靠近患處疼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身體輕微水腫的症狀,可以使用此方。

附子(一枚,炮,為君),甘草(炙,為佐),白朮(一兩,為使),桂枝(一兩,為臣)

白話文:

**附子:**一枚,經過炮製,是君藥。

甘草: 經過炙烤,是佐藥。

白朮: 一兩,是使藥。

桂枝: 一兩,是臣藥。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白話文:

將這四種藥材用六升水煮,取三升藥汁,去掉藥渣,加熱後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第一次服用時,如果微微出汗就可以見效。如果服後能進食,但還是出汗煩躁,就服用半升,擔心一升藥汁太多的人,建議服用六七分為宜。

2. 湯議

議曰:風則傷衛,濕流骨節,風濕相搏,兩邪亂經,故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風在表也。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為濕氣內搏也。故用附子為君,除濕祛風,溫經散寒。桂枝為臣,祛風固衛。白朮去濕為使。甘草為佐,而輔諸藥,疏風去寒濕之方也。

白話文:

分析說:風邪會傷及人體的衛氣,濕邪會流竄到骨節中,風濕兩邪相互作用,擾亂經絡,所以導致骨節疼痛、難以彎曲伸展,靠近疼痛處時會疼痛加劇。如果風邪偏盛,會導致衛氣不固,出現出汗、氣短、怕冷、不想脫衣服等症狀,這是風邪在肌表作祟的表現。如果濕邪偏盛,會導致水氣無法正常運行,出現小便不利或身體輕微浮腫等症狀,這是濕邪內攻的表現。因此,使用附子作為君藥,祛濕祛風,溫經散寒。桂枝作為臣藥,祛風固衛。白術作為使藥,祛濕。甘草作為佐藥,輔助其他藥物,疏風祛寒濕。

3. 甘草乾薑湯(八十二)

治誤汗煩躁,吐逆而厥者主之。

甘草(四兩,炙,為君),乾薑(二兩,炮,為臣)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溫服。

4. 湯議

議曰:脈浮,自汗出,惡寒者,為中風。今此又兼小便數者,心煩,腳攣急,為陰陽之氣虛,不可發汗。反與桂枝湯誤汗之,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上逆也。此乃不可汗而誤攻其表,榮衛之氣虛傷所致也。故與甘草為君,乾薑為臣,二者之辛甘合之,以復陽氣也。

白話文:

討論:脈象浮動,自發出汗,怕冷,這是外感風寒的症狀。現在這個患者還伴有小便頻繁、心煩、腳抽筋,這是陰陽之氣虛弱的表現,不能發汗。如果誤用桂枝湯發汗,就會導致心慌氣短,咽喉乾澀,煩躁不安等症狀。這是因為不能發汗而誤治了表證,導致榮衛之氣虛弱所致。因此,使用甘草為主藥,乾薑為輔藥,甘辛結合,以恢復陽氣。

5. 芍藥甘草湯(八十三)

治誤汗傷血,則厥逆腳攣急主之。

白芍(四兩,為君),甘草(四兩,炙,為臣佐)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6. 湯議

議曰:大汗則傷血,若陰虛之人,汗之則誤也,必煩躁吐逆,四肢攣急。此乃不當汗者,汗之則陰虛血少所致也。故與白芍為君,而補營血。炙甘草為臣,合而用之,以補陰氣也。

白話文:

分析:如果大量出汗會損傷氣血,如果陰虛體質的人再出汗就會出問題,一定會出現心煩、嘔吐、四肢抽筋的症狀。這是因為不適合出汗的人出汗,導致陰虛血少所造成的。因此,以白芍為主藥,補養營血。炙甘草為輔臣,二者合用,以補益陰氣。

7. 甘草湯(八十四)

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主之。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溫服。

8. 湯議

議曰:少陰之脈,循咽而止。寒熟相搏不散,而成咽痛,故與甘草一味,以泄咽膈之氣也。

白話文:

討論:少陰經的經脈循行到咽喉就結束。風寒和熱邪交爭鬱結而不散,就會引起咽喉疼痛,因此加入甘草一味,以疏泄咽喉和膈膜之氣。

9. 炙甘草湯(八十五)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主之。

甘草(炙,四兩),生薑桂枝,麻子仁,麥冬(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生地汁(六合)

白話文:

甘草(炙烤過的,4兩),生薑,桂枝,麻子仁,麥冬(各3兩),人參,阿膠(各2兩),生地黃汁(6合)

大棗(十二枚)

右九味,以水八升,酒七升,同煎,取五升,去滓,內膠烊,溫服。

10. 湯議

議曰: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又脈來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又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此皆仲景所言結脈,炎邪氣留結,其氣虛散,陰陽鬱結,不能相榮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此真氣衰極,脈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復動。心中悸動,因脈結代,故知為真陰氣虛少,陰氣虛敗。

白話文:

討論說:把脈時,脈搏來得緩慢,時而停滯一下再重新出現,這稱為「結脈」。又有一種脈搏,動起來又停頓,再動一下只有很小的跳動,其中有些跳動又反彈回來,這稱為「結陰脈」。還有脈搏來得很緩慢,像車蓋一樣,這稱為「陽結脈」。此外,脈搏來得沉重,像沿著長竿走一樣,這稱為「陰結脈」。這些都是仲景所說的「結脈」,邪熱之氣停留而形成,使氣血虛散,陰陽之氣鬱結,無法相互滋生。脈搏動起來又停頓,不能自行恢復,過了一會兒又跳動,這稱為「代陰脈」,這是因為真氣衰弱到了極點,脈搏無法自行恢復,只能隨著呼吸,陰陽之氣互相拉扯才又動起來。心悸的原因是脈搏結代,所以知道是真陰氣虛弱不足,陰氣虛弱敗壞了。

故與炙甘草為君,人參大棗為臣,以補無氣之不足者。以桂枝生薑之辛,而益正氣為佐。以麥門冬阿膠、麻子仁、地黃之甘,潤經益血,而補其陰為使。以清酒為引而能通,以復脈者也。

白話文:

因此使用炙甘草為君藥,人參、大棗為臣藥,以補充不足的氣。使用桂枝、生薑的辛味,增強正氣,做為佐藥。使用麥門冬、阿膠、麻子仁、地黃的甘味,滋潤經脈,補益血液,做為使藥。使用清酒作為引子,能夠疏通氣血,恢復脈象。

11. 芍藥甘草附子湯(八十六)

治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方主之。

白芍(君),甘草(臣,炙,各三兩),附子(佐使,一枚,炮)

白話文:

白芍藥(主藥),甘草(輔藥,經烤製,各三兩),附子(佐使藥,一顆,經炮製)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丹,去渣,分溫服。

12. 湯議

議曰:發汗後病解,則不惡寒,病不解,表實亦不惡寒。今此大汗出,又反惡寒,其脈微弱者,為榮衛虛者也。若非大汗出而又惡寒,其脈沉微無熱證者,不可服也。

白話文:

討論:發汗後,病情緩解,就不會怕冷;病情沒有緩解,表證的病邪強盛,也不會怕冷。現在這種情況,大量出汗,卻又怕冷,而且脈搏微弱,這是氣血虛弱的表現。如果不是大量出汗卻又怕冷,而且脈搏沉微,沒有發熱症狀的,不能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