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8)

1. 治久癰諸方

夫久癰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血則凝澀不通。壅結成癰。發癰之後。熱毒未盡。重有風冷乘之。冷搏於腫。蘊結不消。故經久不瘥。久不瘥者。則變成瘻也。

白話文:

久治不癒的潰瘍,是因為寒氣侵入經絡,導致血流凝滯不通,瘀血積聚成潰瘍。潰瘍發作後,熱毒沒有完全消退,又受到風寒侵襲。風寒與腫脹部位相搏,導致腫脹不消,因此長期難以痊癒。長期不癒的潰瘍,就會轉變成瘻管。

治久癰不瘥。風毒氣留積。筋骨疼痛。膿水久出。瘡不生肌。宜服五香連翹散方。

木香(三分),雞舌香(半兩),沉香(三分),薰陸香(半兩),麝香(半分細研),連翹(三分),射干〔二(三)分〕,川升麻(三分),黃耆(三分銼),木通(三分銼),獨活(三分),桑寄生(三分),甘草(三兩生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木香(1.5克),雞舌香(7.5克),沉香(1.5克),薰陸香(7.5克),麝香(0.75克,研成細粉),連翹(1.5克),射干(3克或6克),川升麻(1.5克),黃耆(1.5克,切碎),木通(1.5克,切碎),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甘草(45克,生藥切碎),川大黃(7.5克,切碎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久癰。出膿水過多。四肢虛羸。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敗醬(三分),絡石(一兩),防風(三分去蘆頭),漏蘆(一兩),白蘞(三分),白薇(一兩),玄參(三分),白茯苓(三分),白芍藥(一兩),沉香(三分),藿香(三分),熟乾地黃〔一(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黃耆(50克,切片) 敗醬(15克) 絡石(50克) 防風(15克,去除根須) 漏蘆(50克) 白蘞(15克) 白薇(50克) 玄參(15克) 白茯苓(15克) 白芍藥(50克) 沉香(15克) 藿香(15克) 熟乾地黃(100-200克) 甘草(25克,炙烤至微赤,切片)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久癰。膿水出不盡。心中煩悶不已。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紫葛(三分銼),木通(一兩銼),黃耆(一兩銼),川升麻(三分),犀角屑(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麥門冬(100 克,去除內核)
  • 紫葛(30 克,切碎)
  • 木通(100 克,切碎)
  • 黃耆(100 克,切碎)
  • 川升麻(30 克)
  • 犀角屑(30 克)
  • 甘草(50 克,烤至微紅後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久癰。及風毒氣留積。穿穴久出膿水。疼痛不止。生肌內補。占斯散方。

占斯(半兩),黃耆(半兩銼),細辛(一分),木香(一分),連翹〔二(一)分〕,桔梗(一分去蘆頭),芎藭〔二(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白芍藥(一分),續斷(一分),人參〔二(一)分去蘆頭〕,獨活(一分),熟乾地黃(半兩)

白話文:

半兩半夏 半兩生黃耆 一分細辛 一分木香 一分去心連翹(原本是二分,但註明只需一分) 一分去蘆頭桔梗 一分去心芎藭(原本是二分,但註明只需一分) 一分炙微赤切片甘草 一分白芍藥 一分續斷 一分去蘆頭人參(原本是二分,但註明只需一分) 一分獨活 半兩熟乾地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癰疽發背久不瘥。宜敷此殺蟲散方。

蕪荑(一兩),藜蘆(一兩去蘆頭),雌黃(一兩細研),麝香(一分細研),青礬(半兩),雄黃(半兩細研),苦辛(一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

白話文:

白蕪荑(60 克) 藜蘆(60 克,去除蘆頭) 雌黃(60 克,研磨細緻) 麝香(6 克,研磨細緻) 青礬(30 克) 雄黃(30 克,研磨細緻) 苦辛(60 克,切塊) 附子(30 克,炮製破裂,去除外皮)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與麝香相和研勻。每用時。先以吳藍甘草煎湯洗瘡口。去痂拭乾。日二敷之。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再與麝香混合研磨均勻。每次使用前,先用吳藍和甘草煎出的湯藥清洗傷口,去除血痂後擦乾。每天敷藥兩次。

治癰疽瘡久不瘥方。

松脂(三兩),薰陸香(三兩)

上件藥。合搗。納少許鹽為餅。貼瘡上。得汁出盡即瘥。

2. 治癰內虛諸方

夫癰內虛者。由體虛受寒。寒客於經絡。血脈不澀。熱氣蘊積。結聚。或癰結熱不散。熱氣內迫於心。故心虛熱。則驚不定也。

白話文:

當身體虛弱受到寒氣侵襲時,寒邪會寄居在經絡中,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熱氣積聚而形成。或者,癰疽腫脹,熱氣無法散發,內熱迫近心臟,導致心氣虛弱發熱,因此讓人心神不定。

治癰內虛不定。膿水不絕。四肢乏弱。不能飲食。久不瘥。必為內漏。宜服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山茱萸(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三分),當歸(半兩銼碎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石斛(三分去皮),地脈(半兩),遠志〔二(一)兩去心〕,巴戟(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銼去皺皮炙令乾),人參(三分去蘆頭),菟絲子(半兩酒浸三日曝乾別搗為末),麥門冬(一兩去心),石斛(半兩去心),白芍藥(三分),芎藭(半兩),熟乾地黃(一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黃耆:1 兩,切碎
  • 山茱萸:半兩
  • 五味子:半兩
  • 白茯苓:三分之一兩
  • 當歸:半兩,切碎,微炒
  • 附子:1 兩,炮製後剝皮去心臍
  • 石斛:三分之一兩,去皮
  • 地脈:半兩
  • 遠志:2 兩,去心
  • 巴戟:1 兩
  • 肉蓯蓉:1 兩,用酒浸泡一夜,切碎去除皺皮,烤乾
  • 人參:三分之一兩,去蘆頭
  • 菟絲子:半兩,用酒浸泡三天,曬乾,另搗碎成粉
  • 麥門冬:1 兩,去心
  • 石斛:半兩,去心
  • 白芍藥:三分之一兩
  • 芎藭:半兩
  • 熟乾地黃:1 兩
  • 甘草:三分之一兩,炙烤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荊芥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治癰疽內虛不足。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耆(二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半兩銼碎微炒),白芍藥(半兩),熟乾地黃(二兩),白茯苓(一兩),桂心(半兩),枸杞子(一兩),白朮(一兩)

白話文:

人參(一兩,去除根鬚) 黃耆(兩兩,切碎) 甘草(半兩,烤至微紅,切碎) 當歸(半兩,切碎後微炒) 白芍藥(半兩) 熟乾地黃(兩兩) 白茯苓(一兩) 桂心(半兩) 枸杞子(一兩) 白朮(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把上列藥材搗碎過篩成散狀。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的水,加入半片生薑、三顆棗子。煮到剩六分之一的水量,去掉渣滓。不限時間,溫熱後服用。

治癰疽發背髮乳。大去膿血後。內虛少氣。熟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一兩),黃耆(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當歸(半兩銼碎微炒),芎藭(二兩),白芍藥(半兩),白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續斷(一兩)

白話文:

  • 熟地黃:10 克
  • 黃耆:10 克,切片
  • 人參:10 克,去掉根鬚
  • 當歸:5 克,切碎後略微炒過
  • 川芎:20 克
  • 白芍藥:5 克
  • 白茯苓:10 克
  • 甘草:5 克,炙烤至微紅後切片
  • 桂心:5 克
  • 麥門冬:10 克,去掉芯
  • 續斷:10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癰疽潰散。膿出太多。內虛少力。不食。宜服內補散方。

黃耆(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去心),芎藭(一兩),白茯苓(一兩),桂心(半兩),遠志(半兩去心),當歸(一兩銼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一兩)

白話文:

黃耆(50克,切片) 麥門冬(50克,去核) 川芎(50克) 茯苓(50克) 桂皮(25克) 遠志(25克,去核) 當歸(50克,切片,稍炒) 人參(50克,去鬚) 甘草(25克,炙至微紅色,切片) 五味子(50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防風散方。

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白芷(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遠志(半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一兩去蘆頭),芎藭(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黃耆(一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赤小豆(一合炒熟),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防風(60 克,去掉根須) 茯苓(60 克) 白芷(60 克) 桔梗(60 克,去掉根須) 遠志(30 克,去掉心) 甘草(30 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人參(60 克,去掉根須) 川芎(60 克) 當歸(60 克,切碎,微炒) 黃耆(60 克,切碎) 附子(30 克,炮製後去皮和肚臍) 桂枝(60 克) 赤小豆(240 克,炒熟) 厚朴(120 克,去掉粗皮,塗上薑汁炙烤至香熟)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黃耆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治癰發背。膿血不止。內虛。宜服排膿生肌散方。

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芎藭(半兩),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防風(半兩去蘆頭),白芷(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當歸:半兩,切絲,稍炒
  • 黃耆:半兩,切絲
  • 人參:一兩,去除蘆頭(鬚根)
  • 芎藭:半兩
  • 厚朴:一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氣濃鬱
  • 防風:半兩,去除蘆頭
  • 白芷:半兩
  • 桔梗:半兩,去除蘆頭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絲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木香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治癰。膿血至甚。不生肌肉。內補五香丸方。

沉香(一兩),薰陸香(一兩),木香(一兩),藿香(一兩),丁香(一兩),續斷(一兩),熟乾地黃(二兩),白芍藥(一兩),側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石長生(一兩),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敗醬(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鹿角屑(二兩),虎脛骨(二兩塗酥炙令黃)

白話文:

  • 沉香:一兩
  • 薰陸香:一兩
  • 木香:一兩
  • 藿香:一兩
  • 丁香:一兩
  • 續斷:一兩
  • 熟地黃:兩兩
  • 白芍藥:一兩
  • 側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 石長生:一兩
  • 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炒至香熟)
  • 敗醬:一兩
  • 人參:一兩(去蘆頭)
  • 白茯苓:一兩
  • 鹿角屑:兩兩
  • 虎脛骨:兩兩(塗酥炙炒至黃色)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黃耆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粉末。加入蜂蜜,再搗幾百次。丸製成梧桐子大小。每次在吃飯前,用黃耆湯送服三十丸。

治癰經年不瘥。膿血出過多不止。宜服補虛。肉蓯蓉散方。

肉蓯蓉〔一(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令乾〕,乾薑(半兩炮裂銼),地脈(三分),菟絲子(三分酒浸三日曝乾則別搗為末),巴戟(一兩),遠志(一兩去心),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一兩去心),石葦(一兩去心),白芍藥(一兩),桂心(一兩),芎藭(一兩),熟乾地黃〔二(一)兩〕,山茱萸(一兩),五味子(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白茯苓(一兩半)

白話文:

材料:

  • 肉蓯蓉:1-2 兩,用酒浸泡一夜後颳去皺皮,炙烤至乾燥
  • 乾薑:半兩,炮製後裂開並切碎
  • 地脈:三分
  • 菟絲子:三分,用酒浸泡三日後晾乾,另搗成末
  • 巴戟:一兩
  • 遠志:一兩,去除果核
  • 人參:一兩,去除蘆頭
  • 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
  • 麥門冬:一兩,去除果核
  • 石葦:一兩,去除果核
  • 白芍藥:一兩
  • 桂心:一兩
  • 芎藭:一兩
  • 熟乾地黃:2-1 兩
  • 山茱萸:一兩
  • 五味子:一兩
  • 當歸:一兩,切碎並微炒
  • 附子:半兩,炮製後裂開,去除皮和臍
  • 白茯苓:一兩半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荊芥湯調下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