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1)

1. 癰疽論

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澀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壅遏而不通。故生大熱。熱盛則肉腐為膿。然不能陷肌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損。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答曰。熱毒熾盛。下陷肌膚。骨髓皆焦枯。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黃帝問岐伯:「癰疽之間,如何判斷?」岐伯回答:「榮(營養物質)和衛(保護物質)在經脈中滯留,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血液運行不暢,衛氣就會鬱結不通。因此產生高熱,高熱導致肌肉腐爛化膿。然而,膿液不會深入到骨髓中,也不會使骨髓燒焦變枯,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傷。所以稱之為癰。」黃帝接著問:「什麼是疽?」岐伯回答:「熱毒更加熾盛,會侵蝕肌膚,使骨髓都燒焦變枯。」

內連五臟。血氣涸竭。當其痛下。筋骨良肉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已堅如牛頷。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黃帝曰善。然五臟不調則致癰。久患消渴之流。亦多發癰疽之疾。岐伯曰。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衛不行。氣血不通。而熱相搏。

白話文:

疽與身體內部的五臟相連。由於氣血枯竭,因此會疼痛而潰爛。到了這個時候,筋骨肌肉幾乎都腐爛殆盡。所以稱之為「疽」。疽的症狀是上層皮膚已經壞死,質地硬得像牛的腮幫子。癰的症狀是上層皮膚薄而有光澤。這是鑑別疽和癰的依據。黃帝說:「好。」

不過如果五臟失調也會導致癰疽。長期患有消渴症的人,也容易發生癰疽。岐伯說:「情緒起伏不定,飲食不節制,陰氣不足,陽氣過剩,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熱氣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癰疽。」

乃發為癰疽。凡服乳石之人。常須小勞。怡悅神思。夫乳石之氣。隨開而行。遇閉而止。止則血脈凝澀。瘡疣生焉。或不遂志。欲加之以怫鬱。憂憤蓄結。貪恣驕狠。飢飽勞逸。負恃之變。遂致血氣夭。結固而為其病焉。論云。夫陰陽蘊結。腑臟為之積聚。氣血凝澀。榮衛為之壅滯。

白話文:

這些會變成瘡瘍。所有服用乳石的人,通常都需要稍微勞動。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思緒。乳石的氣運行會隨著(心境)的打開而流動,遇到(心境)的閉塞就會停止。如果停止了,血脈就會凝固,瘡疣(瘡疤)就會長出來。有的人心有不快,想要加深鬱悶。憂愁憤怒的積聚,貪心放縱、驕橫狠毒,飢餓、飽足、勞動、休息,負擔過重的變化,最終會導致血氣虛弱。結實而堅固,就會形成這種疾病。理論中說,陰陽蘊結,臟腑會因此積聚疾病。氣血凝固,氣血運行會因此停滯。

陽滯於陰則生癰。陰滯於陽則生疽瘡。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則生胸腹腑臟之中。外則生膚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壅滯之本者。始於血老不作汗。肉陳不脫垢。蒸氣不能外達。留積遂成內熱所為也。夫癰疽生膿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蓋微之所成也。

白話文:

陽氣停滯在陰分之中會產生癰(一種嚴重的皮膚感染)。陰氣停滯在陽分之中會產生疽瘡(另一種皮膚感染)。癰疽的發生,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指發生在胸腹內臟之中;外部原因是指發生在皮膚、肌肉、筋骨的表層。這兩種毒邪的發病部位不定,但都有固定的名稱。雍滯毒邪的根本原因,在於血液不再產生汗液,肌肉不再脫落污垢,蒸氣不能外散,積存而形成內熱所致。癰疽化膿流水的形成,並非來自上天或地下,而是由人體體內的細微物質所組成。

大保命全生者。謁醫於無傷。防萌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是謂朝覺而夕理。使身被癰疽之疾。致令膿血之聚者。不亦去道遠乎。膿水已成。則死者十有八九矣。豈不慎歟。然而發有多端。感動不一。為瘡為癤為癰為疽。初覺小異。須懷大怖。時人輕之。誤死者眾。岐伯曰。夫癰疽初生。

白話文:

保持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方法是及時就醫,在疾病萌芽階段就加以防範,在病情尚未嚴重之前就加以治療。就像諺語說的「早發現早治療」。假如等到身體長了膿瘡,膿血聚集,那離死亡就不遠了。難道不值得重視嗎?然而導致膿瘡的原因有很多,引發的病症也不一樣,可以是瘡瘍、癤腫、癰瘡、疽腫等。一開始出現一點異常就要高度重視,千萬別輕忽,否則容易造成死亡。岐伯說:膿瘡剛開始發作的時候,

其狀至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療之。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者不一。凡療此疾。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賊之不若也。猶懼不及。況視如常疾。若素無方論。而望其愈者難矣。此疾絕險之甚。與夫溺水飲鴆。身被極刑。頸懸虎口同也。或遇斯疾。唯在速療。若不速醫。

白話文:

這個病的症狀極其微小,很多人不認為需要緊急治療,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難治的疾病,必須儘快治療,否則一旦病情惡化就難以挽救,由此導致災禍的案例不勝枚舉。對於治療這個疾病,就如同救火、救人於溺水、追趕逃犯一樣刻不容緩,甚至還擔心來不及治療,更何況把它當作一般的疾病看待呢?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還指望它自己痊癒是絕無可能的。這個疾病極其兇險,猶如溺水、服毒、遭受極刑、性命懸於一線等情況。一旦患上這種疾病,必須儘快治療,如果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必為大禍。劉涓子云。凡人年若干歲。人神在其處。不可針刺。見血者死。竊以愚見。亦恐此理未精。夫身者神之室也。有病且須及時針烙救療。不得推算年命。避忌人神。況人神與神同體。體既有苦。神何以安。凡癰疽癤腫才萌之時。並須以湯水注射之。欲治此疾。先須辨識。

白話文:

這絕對會帶來大禍。劉涓子說:所有的人都有一定歲數,這個歲數的時候神就會在這個位置。不能針刺,見血者會死。我私自認為,恐怕這個道理不精確。人的身體是神的住所。有病就必須及時針灸、烙治、救治。不能推算年命,避忌神靈。況且神靈與人同體。身體都有痛苦,神又怎能安穩?凡是癰疽腫瘤剛剛發作的時候,都必須用湯水注射。想要治療這種疾病,首先要辨識清楚。

定其淺深。究其根源。療之必愈。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過二三寸者為癤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肉之間。其發暴盛。腫皮先軟。侵展廣大為癰也。五臟風毒。積熱攻惞於肌骨。風毒猛暴。初出一頭如㾦癗。形白焦枯。觸之應心者疽也。癰起於六腑。浮達易理。

白話文:

診斷病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探究病情的根本原因,根據病情進行治療,就能夠痊癒。

熱邪在皮膚表層發作,所以腫脹淺表,根基較小。腫脹超過二三寸的稱為「癤」。

六腑積熱,上騰發作於皮肉之間,發作迅猛,腫脹皮膚質地柔軟,逐漸擴大發展成「癰」。

五臟風毒積熱,攻襲肌骨,風毒猛烈,初期只有一處發作,如米粒般大小,形狀白而焦枯,觸摸時有明顯痛感的稱為「疽」。

「癰」起源於六腑,浮於皮膚表面,容易治療。

若燎原之火。外潰膚肉。疽生於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癰則易療。唯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易得痊復。癤與癰初生。並宜灸之。為其氣本浮。達以火導其熱。令速暢也。疽則宜烙不宜灸。為其氣深沉。須達其源也。及已盛是膿。慎勿灸。則須針烙方能瘥也。

白話文:

如果像燎原之火那樣(迅速),會潰破皮膚和肌肉。惡瘡生於五臟,深沉晦澀,難以治癒。如果像陶室裡的火爐那樣(溫和),會內部消蝕骨髓。膿瘡容易治癒,但難以穩定下來,痊癒緩慢。惡瘡難以治癒,但容易恢復。

膿瘡和膿瘍初期都適宜用灸法。因為它們的氣本質是浮表的,用火來引導熱量,讓它快速暢通。惡瘡則適宜用烙法,不宜用灸法。因為它的氣深沉,需要直達其根源。當膿液聚集成熟時,要謹慎不要用灸法。這時需要用針灸或烙法才能癒合。

凡瘡癤生於外。皆由內熱所致。當要服藥以下之。終須外療以求瘥。服藥所以助療法也。夫療癰疽。須以湯液疏其內。針灸疏其外。然則癰疽有虛有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多者難愈。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下軟慢膿稀者為虛。蓋病者多有方法。

白話文:

所有出現在外表的瘡和腫瘤,都是由體內的熱氣所引起的。治療時必須服用藥物,才能達到從內部治療的效果。但最終還是需要從外部治療才能痊癒。服用藥物只是為了輔助治療方法。

在治療惡瘡和腫瘤時,必須使用藥湯疏通內部,並用針灸疏通外部。但是,惡瘡和腫瘤有虛實之分。虛症則需要補益,實症則需要瀉下。實熱型的比較容易治療,而虛寒邪熱型的則較難治癒。

腫脹堅硬,膿液濃稠的屬於實證;腫脹柔軟,膿液稀薄的屬於虛證。因此,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而無次序。臨時蒼黃。何能辨於此疾淺深。是以斃也。療癰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足傷心。為患則然。而發有緩急。發於喉舌頭面腦項間。肩背上胸腹裡。四肢大節。女子妒乳。此發為險。余發為緩。若生險處。朝覺而夕理。或可獲痊。忽不遇良醫。自復不明此喻。縱使常醫療之。

白話文:

沒有井然有序的分類,臨到時才手忙腳亂。如何能分辨這種疾病的輕重緩急,所以才導致死亡。治療癰疽就像治療骨折一樣,容易損傷心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發病部位不同。發於喉嚨、舌頭、頭面、腦項之間、肩背、上胸、腹中、四肢關節、女性乳房的腫塊。這些位置發作都很危險。其他地方發作則較為緩慢。如果長在危險的地方,早上發現晚上就能治療,也許還能治癒。有時遇不到好醫生,自己也不知道這些道理。即使常常治療,也是收效甚微。

得痊者幸矣。然癰疽所發有二等。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皮色不變者。發於骨髓。淺瘡者欲在厚處。深瘡者欲在薄處。癰疽腫。大按乃痛者膿深。小按便痛者膿淺。所按之處不復者無膿。必是水也。按之即復者有膿也。發腫都軟者血瘤也。非癰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好轉,那幸運了。然而,癰疽的發病有兩種情況:

  1. 腫脹隆起且柔軟:起於血脈。
  2. 腫脹凹陷且堅硬:起於筋骨。

如果皮肉顏色不變:起於骨髓。

淺表傷口:膿腫會在皮肉較厚的地方形成。 深層傷口:膿腫會在皮肉較薄的地方形成。

癰腫如果按壓時才感到疼痛:膿液較深。 如果輕微按壓就感到疼痛:膿液較淺。 按壓的地方不再恢復原狀:沒有膿液,可能是積水。 按壓後立即恢復原狀:有膿液。

如果腫脹處整體都很柔軟:是血瘤,不是癰。

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謂氣結為腫。久久而不消。後亦成癰。此是寒氣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所以潰也。此潰必多成瘻。宜早服內塞散。以排之。諸癃瘤疣贅等。至年衰。皆自內潰為癰。理之宜及年盛。可無後憂也。凡療癰疽。已決泄出去其膿。

白話文:

腫脹逐漸增長,但不會發熱,時不時會牽拉疼痛,這是氣瘤。所謂氣結成為腫脹,時間久了不消退,最後也會演變成癰。這是寒氣造成的,積聚的時間久了,極陰產生陽氣,寒氣轉化為熱氣,所以潰爛。這種潰爛一定會形成很多瘻管。應該及早在腫脹初期服用內塞散來排解。所有的囊腫、疣狀贅生物等,到了年老時,都會從內部潰爛成癰。在人年壯時就應該治療,這樣纔不會為以後留下後患。凡是治療癰疽,膿液已經決破排出體外後,

而煩疼尚未全退者。診其脈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澀遲緩者易痊。諸緊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又惡寒者。癰疽也。論曰。簪貴發腫。危困者多。市俗有之。所殆者少。何則。人受氣同稟陰陽。共食醋咸。病有殊異。答曰。夫勳赫英傑。嗜欲非常。冬不履於凍寒。夏不傷於炎暑。擊鐘鼎食。

白話文:

如果疼痛煩躁尚未完全消失。診其脈象洪滑粗散者難以治療。微澀遲緩者容易痊癒。諸多緊數的脈象,應當發熱又惡寒的。就是癰疽。論述說:簪(發簪)貴重的會發腫。危重困苦的人很多。市井小民也有,但危殆的很少。為什麼呢?人受氣與稟陰陽同時存在,共食酸鹹。疾病有不同差異。回答說:那些煊赫傑出的英傑,嗜慾非常。冬天不接觸寒凍。夏天不受炎暑的傷害。大吃大喝。

兼餌乳石之流。積陰滯陽。遂致澀凝之弊。鬱氣傷於血脈。癰疽隨積而生。重者旬日而終。輕者逾月而殞。是故市俗則不然矣。何者。蔬食不給於口。寒暑屢中於形。當衛縱有沉疴。力役毒隨汗泄。寢御理異。病故殊途。將逸性類於勞生。豈可同日而語哉。是以晉尚書褚澄。

白話文:

同時還有服用乳石等藥物。陰氣積聚,陽氣停滯,於是產生阻塞凝聚的弊病。鬱結的氣損傷血脈,癰疽隨之積聚而生。嚴重的十天內就死了,輕微的超過一個月也會死亡。因此,民間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呢?蔬食供應不足,寒冷暑熱頻繁侵襲身體。即使衛氣有沉重的疾病,但勞動和毒氣會隨著汗液而排出。睡眠和飲食符合養生之道,病情會走上不同的路。將養生的性格與勞碌的生活方式類比,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因此,晉朝尚書褚澄。

療寡婦尼僧。雖無房室之勞。而有憂思之苦。此乃深達其性者也。審其浮沉之針。艾若灸烙合度。實不足憂。或任庸愚。危斃立致。遇良醫者必保十全。或因循侮慢。或詢於凡流。或自以委命。或祈以自瘥。或犯以諸類。蓋疑謀之喪生也。古人患癰。已成大膿者。十不存一二。

白話文:

治療寡婦或尼姑的婦科疾病。她們雖然沒有房事,但有憂思的痛苦。這一點只有深入瞭解她們本性的醫生才能明白。仔細觀察她們的脈象和病狀,使用艾灸治療,只要掌握好度量,其實並不用擔心。如果遇到庸醫,很可能會危及生命。遇到良醫則能保證治癒。如果忽視治療,或者諮詢平庸的醫生,或者自己隨意用藥,或者祈求自愈,或者違反醫囑,這些都是造成死亡的原因。古時候患有膿腫的人,已經形成大膿瘡的,十個人中只會有一兩個能存活下來。

有疽生於指上。療者於後節截去之。傳曰盧淳有截指之效。靜而思之。非良法也。何者。夫療癰疽。未精辨識。一概施之以針艾。用之鈹割。為毒則劇。保效誠難。劉涓盧扁之流。雖擅名於前。審詳理趣。亦未得全通也。是以古人見癰有大膿而棄之。有疽在指。斷之而不疑。

白話文:

手指上長了癰疽。醫生在它的後方關節處截掉。傳說盧淳有截指治療癰疽的效果。我仔細思考,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為什麼呢?治療癰疽,不能只一概而論地使用針灸和艾灸,或者用手術切除。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加重毒性,難以保全手指。像劉涓子、扁鵲這樣的人,雖然在醫術上很有名氣,但仔細探究治療的道理,其實也不夠全面透徹。因此,古人看到癰疽有大量的膿液就會直接放棄治療,看到手指上有疽就會毫不猶豫地截斷。

棄膿則舍重而非工。截手則傷本而為拙。未盡於妙。良可惜哉。今之所療。則不然矣。何者。調臟腑致其疏通。和營衛使無壅滯。審癰疽淺深之本。辨氣血聚散之源。內則補虛而瀉實。調浮而和沉。外則以湯水淋注以消毒。敷貼藥以熁腫。深者使筋骨保全。淺者令膚肉不壞。

白話文:

棄用膿瘡只能捨去局部,並非一勞永逸的良方。截肢會傷及身體本身,行為愚拙。還不到完美的地步,實在可惜。現在的治療方法不同了。為什麼?調和臟腑,使其通暢。和調節營衛之氣,防止鬱結滯留。根據癰疽的深淺判斷病情。辨別氣血聚散的根源。內服藥物,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平調浮沉。外用湯水沖洗消毒。敷貼藥物消腫止痛。深層的膿瘍,保全筋骨。淺層的膿瘍,不損傷皮膚肌肉。

至於將攝條例。並有銓次。然而病有變證。疾有盛衰。明之於心。非愚能盡。醫者意也。隨時之義。略陳梗概。以定大綱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