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敘為醫

夫清濁形分。陰陽位設。四時序矣。萬物生矣。滋味既興。疾恙斯作。神農嘗之百草。黃帝立以九針。岐伯雷公。備論診脈。華佗扁鵲。廣著群書。分弦鉤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聖功巧。判虛實浮沉。邇後伎士分鑣。名醫接踵。皆窮玄奧。盡播聲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

白話文:

宇宙有清濁之分,陰陽有不同的位置。四季更迭,萬物生長。各種滋味因此而產生,疾病也因此而發生。神農氏品嘗過上百種草藥,黃帝制定了九種針灸方法。岐伯和雷公詳細論述了診脈之法,華佗和扁鵲寫了許多醫書。他們區分了弦脈、鉤脈、毛脈、石脈等脈象,制定了君臣佐使的用藥原則。建立了巧妙的神奇療法,區別了虛實、浮沉的病症。後來的醫者各自創派,名醫輩出。都窮盡深奧的醫理,聲名遠揚。自古至今,後人承襲前人的醫術,代代相傳。

道符濟國。志在救人也。夫為醫者。先須諳甲乙素問。明堂針經。俞穴流注。本草藥對。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虛實。陰陽盛衰。諸家方論。並須精熟。然後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教。備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門。達喜舍慈悲之旨。儻盡窮其大體。即自得其重玄。

白話文:

道家的符籙可以濟世,它的目的是救治百姓。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熟悉《甲乙經》、《素問》、《明堂針經》、《俞穴流注》、《本草綱目》等醫學經典。還要掌握《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虛實》、《陰陽盛衰》等醫學知識,以及諸家醫術論述。之後再涉獵詩書,融會貫通釋道兩教,通曉儒家四教和五常。明白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體悟佛教慈悲為懷的宗旨。如果能窮盡這些醫學和哲學的要義,自然就能領悟道家玄妙深刻的道理。

譬猶測影用圭。乾坤不能逃其數。宣疑設卦。倚伏洞可究其源。奚異通神。無殊造聖。是以學者必須傍探典籍。邈審妍媸。服勤以求。探賾無厭。勿恣道聽。自恃己長。炫耀聲稱。氾濫名譽。心中未了。指下難明。欲別死生。深為造次。故曰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醫國。

白話文:

就好像測量影子使用圭表一樣,天地萬物都不能逃脫它所遵循的規律。宣王提出疑難,設下卦象。通過推演變化的過程,可以徹底探究事物的根源。這與通曉神明、創造聖賢,又有什麼區別呢?因此,學習醫術的人必須廣泛閱讀典籍,深入瞭解各種疾病的症狀。勤奮刻苦地求學,永不厭倦地探索奧祕。不要輕信傳聞,自恃己見。炫耀名聲,誇大自己的能力。心中還有疑問,手下的技術難以精通。如果想要分清生死,就會在治療時倉促失措。所以說,醫者的心思非比尋常。因此,上等的醫生的醫術可以治理國家。

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療未病。中醫療欲病。下醫療已病。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凶之機要。視表知里。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並救含靈之苦。苟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於斯。具而學之。

白話文:

中醫治療人。中等程度的醫生治療疾病。又說上等的醫生聽診。中等程度的醫生觀察臉色。下等的醫生診脈。又說上等的醫生治療未發生的疾病。中等程度的醫生治療將發生的疾病。下等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要做到這樣,就必須深諳自然規律。明瞭人性。領悟天地萬物的變化。掌握吉凶禍福的關鍵。觀察表面知曉內裡。根據診斷進行治療。經常懷有救助患者的心。同時解救眾生疾苦。如果用藥準確,那疾病一定會康復。如果能專心研究這個領域,認真學習瞭解,就可以掌握這些知識。

則為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

2. 敘診脈法

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在於醫。顛沛必在於醫。故醫者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者必當摒棄俗情。凝心於此。則和鵲之功。因茲可得而致也。

白話文:

脈診是醫術中的重要環節。如果不深入研究其原理,又憑什麼自稱醫生呢?因此,古代傑出的醫生,無論是清醒睡覺還是日常起居,都與常人不同。他們時刻都在鑽研醫術,無論是緊急情況還是平穩時期。所以,醫生必須具備感應鬼神、通達天地之能,才能救死扶傷,成為人們的依靠。如果與常人混為一談,那麼所有事情都會敗壞。這樣一來,眾生該仰賴誰呢?由此可見,學醫者必須摒棄世俗情懷,專心致志地鑽研醫術。這樣,扁鵲的神奇醫術才能得以實現。

經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脈。視其五色。察其精明。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決生死之要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診脈的方法是,通常選擇在清晨,陰氣尚未升起,陽氣尚未散發,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均衡調和,氣血尚未混亂的時候。此時,可以觀察患者的五官面色,察看其精神是否清明,探究五臟是否平衡,六腑是否強健,形體是否健康。通過這些,可以判斷患者的病情輕重,預測其生死。

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故呼而脈再至。吸而脈再至。呼吸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中適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為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

白話文: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體質和氣質不同,有的人中庸平衡,有的人急躁或安靜,各有差異。氣脈的運行也隨之不同。因此,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呼氣和吸氣之間再跳動一次,總共跳動五次。這種情況就是中庸平和的人。

在春秋季節,晝夜長度相等,呼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較多,吸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較少。而吸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較多,呼氣時脈搏跳動的次數較少,則是因為冬夏晝夜長短不同的關係。所有人的氣脈呼吸都是如此。

晝夜變通。效於四時。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長短。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狀貌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接續。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於四時也。

白話文:

晝夜交替變化,順應著四時節氣。呼吸的節奏也隨著晝夜變化,應對著五至的季節界限,絕無失誤。就如同晷刻與四時的長度,而一年四季的時日不會遺漏。人體的狀態有瘦弱有強壯,他們的呼吸雖然連續不斷,但晝夜呼吸的頻率會根據時間推移而變化。這說明呼吸就像晝夜一樣,變化順應著四時節氣。

3. 分寸關尺三部脈位法

夫寸關尺位。多有不同。然脈法始於黃帝。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諸家所述。蓋並枝葉。今則分其尺寸。定其陰陽。的舉指歸。用明大要。俾令後學。免更狐疑。經曰:凡寸關尺者。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

白話文:

脈搏的寸、關、尺位置有多種不同。然而,脈診法始於黃帝,而《難經》則出於扁鵲。這兩部經典都是脈診法的源頭,而其他各家的論述,不過是枝葉末節。如今將脈搏分為寸、關、尺三部,並確定其陰陽屬性,明確地指出脈象的歸屬,以闡明脈診法的要旨。這樣做是為了讓後學者免除疑惑。《黃帝內經》說:寸、關、尺是脈搏的重要部位。從關部到尺部,屬於尺內,為陰氣所支配。從關部到魚際(大拇指根部下方),屬於寸口內,為陽氣所支配。

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脈在下。經云:先言尺。後言寸。不從上而言。反從下起者。緣尺澤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後有身。所以先言尺澤在上。蓋取命之根本。

白話文:

所以將一尺分成十份。十分之一稱為一寸。陰脈在十份中佔據一寸。陽脈在十份中佔據九分。尺寸相加,總共十份,也就是一寸九分。人的三個部位:寸口脈在上面,關脈在中間,尺脈在下面。古籍中說:先論述尺脈,後論述寸脈。不從上面開始,反而從下面開始的原因是:尺澤脈是人體生命之根本。寸口脈是人體的根基。所以先有生命,然後纔有身體。因此,先論述尺澤脈在上,取其生命之根本之意。

然後及於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經脈。有病之時。先於尺澤寸口而見之。故尺寸者。是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脈取中。而上下分之。從關中下至尺澤為內。是屬陰。故言內陰之所治也。言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餘脈下入不見。如入深澤而沉。故曰尺澤也。

白話文:

對於人體來說,共有十二條經脈。當身體有病時,先從尺澤和寸口處表現出來。因此,寸口和尺澤是脈象的重要匯聚點。

從關脈到尺脈,是尺脈內陰所支配的部位。三部脈象取中間部分,再上下分開。從關脈中下到尺澤,是內部,屬於陰脈,所以說是尺脈內陰所支配的部位。

「尺澤」是指尺脈一寸之外,其餘脈絡下行隱沒,就像進入深潭而看不見了,因此稱之為尺澤。

凡診之者。若寸口關脈不見。唯尺脈在者。其人必不死。亦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其根氣元活。故寸關者枝葉也。尺澤者根本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者。夫自關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關至魚際也。魚際者是掌骨後際。如魚之頸際。故曰魚際也。言從關上至魚際。

白話文:

每次進行診脈時,如果寸口脈和關脈都感覺不到,只有尺脈存在,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會死。就像一棵樹有根,即使枝葉枯萎,但根部的氣息依然旺盛。因此,寸口脈和關脈就像枝葉,而尺脈就像根本。從關脈到魚際就是寸口脈的範圍,是陽經脈通過的地方。而從關脈向上分,到寸口脈的那一段,就是指從關脈到魚際的部分。魚際是掌骨後沿的邊緣,就像魚頸部的部位,所以稱為魚際。也就是說,從關脈向上到魚際,就是寸口脈的範圍。

下佔一寸屬陽。是內陽之所治也。然寸口雖佔一寸。而脈見九分者。言陽數奇。陰數偶故也。是以關上屬陽。故言九奇也。關下屬陰。故言寸偶也。故分寸為尺者。夫關以上。雖取一寸。而脈見九分。故曰分寸。為其先取一尺而言。蓋先從根本言之。故一尺內取一寸。一寸內取九分而診之。

白話文:

從尺骨寸口開始測量一寸範圍,屬於陽脈管轄。但雖然寸口只佔一寸,但脈搏顯現長度的卻有九分,這說明陽脈位數為奇數,而陰脈位數為偶數。因此,關脈上部屬陽,所以提到陽脈為九分;而關脈下部屬陰,所以提到陰脈為偶數。所以將寸口部分分為尺脈,因為關脈以上,雖然只取一寸,但脈搏顯現長度為九分,所以稱作分寸。因為是先從一尺的基礎上測量的,所以先從尺脈的根本講起,因此在一尺內取一寸,在一寸內取九分來診斷脈象。

故言分寸為尺。從尺而取寸。從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從關以下至尺澤也。蓋取脈長一寸而診之。其一寸之脈。蓋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卻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始至終。寸尺位脈長一寸九分。此則尺寸始終之法也。凡寸後尺前。

白話文:

因此,我們以分寸作為尺度。從尺中取寸,從寸中取分。將尺分成寸的方式是,自手腕關節以下到尺澤穴之間的部位。這是因為我們取一寸脈搏來診斷。這一寸脈搏,實際上是先取一尺,然後排除其中九寸,再取一寸來使用。所以說,陰脈得尺內一寸,陽脈得寸內九分。從開始到結束,寸尺脈的長度為一寸九分。這便是寸尺取脈方法的始終規範。凡是寸部的後方和尺部的前方。

兩境之內生於關。為寸關尺也。上部屬陽故法天。下部屬陰故法地。中部陰陽相共。故法人。關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關通。而取其中。故言關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從尺而取寸。此則是其大綱也。

白話文:

在手腕與手肘之間的部位產生的脈象,稱為「寸關尺」脈。尺脈為上部,屬陽,因此取法於天。關脈為中部,陰陽共存,因此取法於人。寸脈為下部,屬陰,因此取法於地。關脈具有貫穿上下之義,寓意上可以通達天脈,下可以貫穿地脈,上下脈絡相通,取用其中。因此稱之為「關」,並以關脈為界線,將脈象分為寸關尺三部,以對應天地人三才。凡是古法中規定尺寸的脈象,都是先取一尺作為標準,再以此尺取寸。這段文字是寸關尺脈法的基本綱要。

又凡人長短不同。其形各異。又曰人長則脈長。人短則脈短。據此之言。豈可執其一概。必在醫者以意審詳。今則以魚際骨下為寸口。位佔九分。更下行一寸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間為關部。以安三指。此之所定寸關尺。蓋依黃帝難經。永為楷式。不可改移。其有諸家所說多端。

白話文:

不同的人身高各異,體型各不相同。古人說,高的人脈搏較長,矮的人脈搏較短。但不能一概而論,全憑醫生細心判斷。現在,我們以魚際穴下邊緣為寸口,長度約九分。再向下延伸一寸為尺部,總共一寸九分。中間部分為關部,剛好容納三根手指。寸、關、尺的定位是根據《黃帝難經》所制定的,是一成不變的標準,不可更改。其他各家提出的說法有很多種。

巧偽非一。不欲備載。深為冗繁。故不可以依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