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人參

回本書目錄

人參

1. 人參

(本經上品)

【釋名】「人參」人參年深。參漸長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參。浸亦浸漸之義。「黃參」、「血參」其在五參。色黃屬土。而補脾胃。生陰血。故名之。「人御」御乃參字之訛也。「鬼蓋」此草背陽向陰。故云「神草」。下有人參。上有紫氣。又曰搖光星散為人參。「土積地精」得地之精靈。

故有此名。「海腴」、「皺面還丹」。二名未祥。或曰本邦產人參之地。深山陰谷。雖夏亦陰。冷氣甚而蚊蚋可以遁去故名。未知是否。

【各方記述】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上黨在冀州西南。今來者。形長而黃。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俗乃重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者。次用高麗。即是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並不及上黨者。其草一莖直上。四五相對。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云。三椏五葉。

背陽向陰。欲求求我。椵樹相尋。或云。椵。我邦謂登知者。未詳。○松岡先生曰。今人參。以朝鮮產為上。中夏次之。其中好惡真偽。互有之。形小而堅。色帶黃褐。嘗試之有餘味者。最為上。近來有判事手。此又有真偽。真判事。今無之。唐參中。以肥大而蠟色者充之。

是女直參。近來稱唐參者。非韓參。而多是女直參也。此種今多渡日本。雜韓參以貨之。當審擇。○和產「小人參」始出自薩摩州。今處處有之。三椏五葉。四五月有花。細小紫白色。結子生青熟紅。根橫生。狀如竹節。其味太苦者多。甘者少。以甘者用之。其須嚼之。甘苦氣味微與人參相近。

又名「三枝五葉草」。苗葉花狀。雖與圖經之說相合。根形不同。浸煎甘草湯。以代人參用之稱「蔓人參」者。羊乳根。而蔓生。花如鈴鐸。乃沙參類也。近來種防葵。以為人參。攝州「乎野人參」是也。稱「節人參者」。三七草根也。藝州有稱「山人參」者。真防風也。豫州稱「日振人參」。

亦防風類而粗大也。近來有稱「鬘人參」者。出於東國。是亦小人參之類。而形狀長大於小人參也。稱「參葉」者。近年從朝鮮來。乃人參莖葉也。予屢用試之。其氣烈。其味苦。有肺熱者。用之猶有效。甚勝於砂參。而亦實非補大虛者。用者審之。「服人參」本草所謂湯參。

近來有「切人參」者。亦此類也。

【辨別道地】選要肥大。塊如雞胝。並似人形。黃色者。乃藥鋪稱蝦樣者也。連皮者。黃潤色如防風。去皮者。堅白如粉。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市之貨者。隨品立名。曰土佐向單股好人參也。延喜式載人參。古既有之。今所用之和人參歟。將用沙參歟。不以可知焉。

【修治】去蘆頭用之。凡生用宜㕮咀。熟用宜隔紙焙之。浸水少焙。則柔韌而易銼。或醇酒潤透焙熟用。宜從本方。雖忌鐵器。不必在忌列。參頻見風日則易蛀。惟納瓦罐。雜細辛密封。可留經年不壞。

【氣味】甘微苦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陽。又曰陽中微陰。入手太陰經。與藜蘆相反。茯苓馬藺為之使。惡溲疏滷咸。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得升麻補上焦之元氣。得麥門冬則生脈。得乾薑則補氣。得黃耆甘草除大熱。若血證驟起。肺脈獨實。脹證暴成。九候堅強。

痧疹初發。斑點未彰。傷寒始作。邪熱昌熾。血熱妄行。諸痛。不可驟用。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故也。

【主治】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症堅積。令人不忘。主五勞七傷。虛損瘦弱。止嘔噦。補五藏六府。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凡虛而多夢紛紛者加之。

止煩躁。酸水。消食開胃。治氣。殺金石藥毒。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運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

胎前產後諸病。「參蘆」苦溫。「主治」吐。虛勞痰飲人弱者。以參蘆代瓜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