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一卷·通治部分 (7)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通治部分 (7)

1. 生地黃

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肝、脾、腎四經。惡貝母。

忌銅、鐵、蔥、蒜、蘿蔔、諸血。產懷慶,黑而實肥者佳。

涼血補陰,去瘀生新。養筋骨,益氣力。理胎產,主勞傷,通二便,消宿食。心病而掌中熱痛,脾病而痿躄貪眠。

2. 熟地黃

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黃。用砂鍋、柳甑,襯以荷葉,將生地黃酒潤,用縮砂仁粗末拌蒸,蓋復極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貯極干。如前又蒸九次,為度。令中心透熟,純黑乃佳。

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久病餘,脛股痠痛。新產後,臍腹急疼。

地黃合地之堅凝,得土之正色,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稟仲冬之氣,故涼血有功,陰血賴養。新者生則瘀者去,血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矣。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證因以痊,腎開竅於二陰,況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濕熱盛則食不消,地黃去濕熱以安脾胃,宿滯乃化,掌中應心主,痿蹶乃脾熱,奉君主而清其倉廩,兩證可瘳矣。熟者稍溫,補陰補血,滋腎養肝,其功更溥。

六味丸以之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湯以之為主,乙癸同源之義也。久病陰傷,新產血敗,在所極需。

生地黃,性寒而潤,胃虛食少,脾虛瀉多,均在禁例。熟者性滯,若痰多氣鬱之人,能窒礙胸膈,當斟酌用之。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

3. 黃精

味甘,性平,無毒。入脾經。

益氣養陰,補脾潤肺。肺燥乾咳,氣餒消渴。體虛乏力,用以服食。味甘氣和,為益脾陰之劑,土旺則濕除,故又能祛濕。

4. 石斛

味甘,性平,無毒。入胃、腎二經。惡巴豆。畏殭蠶。

酒浸,酥拌,蒸。

清胃生肌,逐皮膚虛熱。強腎益精,療腳膝痹弱。厚腸止瀉,安神定驚。益陰也,而愈傷中;清肺也,則能下氣。

入胃清濕熱,故理痹證泄瀉;入腎強陰,故理精衰骨痛;其安神定驚,兼入心也。

石斛,宜於湯液,不宜入丸,形長而細且堅,味甘不苦為真。誤用木斛,味大苦,餌之損人。

5. 旱蓮草

一名鱧腸。味甘、咸,無毒。入腎經。

補腎止血,黑髮烏須。

其效甚宏,當及時多收之。苗如旋覆,實如蓮房,斷之有汁,須臾而黑,故名墨旱蓮。或酒煎,或熬膏。

6. 葳蕤

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脾、肝、腎四經。蜜水拌蒸。

潤肺而止嗽痰;補脾而去濕熱;養肝而理眥傷淚出;益腎而除腰痛莖寒。

葳蕤,滋益陰精,與地黃同功;增長陽氣,與人參同力。潤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諸盛德之人,無往不利。本經謂其主諸不足,確是如此。

7. 何首烏

味苦、澀,性微溫,無毒。入肝、腎二經。茯苓為使。

豬血、無鱗魚、蘿蔔、蔥、蒜、鐵器。選大者,赤白合用。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曬。

補真陰而理虛癆,益精髓而能續嗣。強筋壯骨,黑髮悅顏。消諸種癰瘡,療陰傷久瘧,治崩中帶下,調產後胎前。

昔有老叟何姓者,見有藤夜交,掘而服之,鬚髮盡黑,故名何首烏。補陰而不滯不寒,強陽而不燥不熱,稟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純氣者歟。

何首烏與白蘿蔔同食,能令鬚髮早白,犯鐵器損人,謹之。

8. 山茱萸肉

味酸,性微溫,無毒。入肝、腎二經。蓼實為使。忌桔梗防風防己。酒潤去核,微火烘乾。

補腎助陽事,腰膝之疴,不必慮也。固精縮小便,遺泄之證,寧足患乎。月事多而可以止。耳鳴響而還其聰。益腎養肝,陰陽雙補。

四時之令,春氣暖而生,秋氣涼而殺,萬物之性,喜溫而惡寒。人身精氣,亦賴溫暖而後充足,況腎肝居至陰之位,非得溫暖之氣,則孤陰無以生,山茱萸正入二經,性溫而主補,味酸而主斂,故精氣益而腰膝強也。

強陽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9. 五味子

味甘、酸,核中苦、辛、咸,性溫,無毒。入肺、腎二經。

蓯蓉為使。惡葳蕤。嗽藥生用,補藥微焙。遼東肥潤者佳。

滋腎經不足之水,強陰澀精,除熱解渴。收肺氣耗散之金,療咳定喘,斂汗固腸。

潔古云:「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東垣云:「收瞳神散大,火熱必用之藥」。丹溪云:「收肺保腎,乃火嗽必用之藥。五味功用雖多,收肺保腎四字,足以盡之。」

五味,乃要藥,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虛熱之說誤之耳。惟風邪在表,痧疹初發,一切停飲,肺家有實熱者,皆當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