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0)

1. 曾青

味酸,小寒,無毒。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症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生蜀中山谷及越巂。採無時。(畏菟絲子。)

陶隱居云:此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今銅官更無曾青,唯出始興。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仙經》少用之。化金之法,事同空青。唐本注云:曾青出蔚州、鄂州,蔚州者好,其次鄂州,余州並不任用。

圖經文具空青條下。

雷公云:凡使,勿用夾石及銅青,若修事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干、濕各一鎰,並細銼,放於一瓷堝內,將曾青於中。以東流水二鎰並諸藥等,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足取出,以東流水浴過,卻入乳缽中,研如粉用。丹房鏡源:曾青結汞制丹砂,金氣之所生。

寶藏論:曾青若住火成膏者,可立制汞成銀,轉得八石。清霞子:爽神氣。

2.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一名白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陶隱居云: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砂者為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乃有紫華靡靡。《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云白餘糧也。

生池澤復有彷彿。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張華云:地多蓼者,必有餘糧,今廬江間便是也。適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試塗物,正如雄黃色爾。唐本注云:陶云黃赤色石,疑是太一。既無殼裹,未是餘糧,疑謂太一,殊非的稱。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禹餘糧,君,味鹹。主治崩中。蕭炳云:牡丹為使。日華子云: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瘻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餘糧。

圖經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今唯澤、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採無時。《本經》又有太一餘糧。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長生四鎮丸云: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臟。

注云:按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猶同。而今世唯有禹餘糧,不復識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後小鎮直云:禹餘糧,便當用之耳。餘糧多出東陽山岸間,茅山甚有,好者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泯泯如面,齧之無復磣。雖然用之,宜細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而蘇恭亦云:太一餘糧與禹餘糧本一物,而以精粗為別,故一名太一禹餘糧,其殼若瓷,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漸變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之餘糧也。今醫家但用餘糧,亦不能如此細分別耳。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鞕,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張華《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篩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至冬乃訖,名自然谷,亦曰禹餘糧。今藥中有禹餘糧者,世傳昔禹治水,棄其所餘食於江中,而為藥也。然則,篩草與此異物而同名也。

其云棄之江中而為藥,乃與生海池澤者同種乎?

經驗方:治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𦾰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緊築,用炭一秤,發頂火一斤煅,去火三分耗二為度,用濕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內細研水淘澄五、七度,將紙襯干,再研數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湯調二錢匕,只一服立效。勝金方:治婦人帶下。

白下:即禹餘糧一兩,乾薑等分。赤下:禹餘糧一兩,乾薑半兩,上件禹餘糧用醋淬,搗研細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匕。別說云:謹案:越州會稽山中,見出一種甚良。彼人云:昔大禹會稽於此地餘糧者。本為此爾。

3. 太一餘糧

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腦。生太山山谷。九月採。(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陶隱居云:今人唯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復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仙經》多用之,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唐本注云: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若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

年多變赤,因赤漸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餘糧。今太山不見採得者,會稽、王屋、澤、路州諸山皆有之。臣禹錫等謹按吳氏:太一禹餘糧,一名禹哀。神農、歧伯、雷公:甘,平。季氏:小寒。扁鵲:甘,無毒,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

九月採,或無時。

圖經,文已具禹餘糧條下。

陳藏器云:蘇云:禹餘糧及太一禹餘糧,皆以精粗為名。餘糧中黃子,年多變赤,從赤入紫。俱名太一餘糧。雜色者即禹餘糧。按蘇恭此談,只以紫色為名,都無按據,且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禹之理化。神君,禹之師也。師常服之,故有太一之名。

兼服混然。張司空云: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即其神物也。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依數必得不可妄求,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也。雷公云:凡使,勿誤用石中黃並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餘糧也。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

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也。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禹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葉子雌黃,此能益脾,安臟氣。凡修事四兩,先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於瓷堝中,下禹餘糧,著火煮,旋添,汁盡為度。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