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本草經集註(集注重複)》~ 果菜米穀有名無實 (7)

回本書目錄

果菜米穀有名無實 (7)

1. 穬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糵,溫,消食和中。

此是今馬所食者,性乃言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谷異也。服食家,並食大、穬二麥,令人輕身、健。(《新修》二九五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二頁)

2.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溫,消穀,止痢;以作面,溫,不能消熱止煩。

小麥合湯皆完用之,熱家治也。作面則溫,明穬麥亦當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穬麥,猶勝於米爾。(《新修》二九六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一頁)

3.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治胃痹,熱中,渴利,止泄,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凡云粱米,皆是粟類,惟其牙頭色異為分別爾。青粱出此,今江東少有。《汜勝之書》云:粱是秫粟,今世用則不爾也。(《新修》二九七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八九頁)

4.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泄。

黃粱亦出青、冀州,此間不見有爾。(《新修》二九七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頁)

5.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

今處處有,襄陽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飧,亦以除熱也。(《新修》二九八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頁)

6. 粟米

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胃痹,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江東所種及西間皆是,其粒細於粱米,熟舂令白,亦以當白粱,呼為白粱粟。陳者謂經三、五年者,或呼為粢米,以作粉,尤解煩悶,服食家亦將食之。(《新修》二九八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八八頁)

7. 丹黍米

味苦,微溫,無毒。主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此則即赤黍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藥用。又黑黍名秬,供釀酒祭祀用之。(《新修》二九九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頁)

8. 糵米

味苦,無毒。主治寒中,下氣,除熱。

此是以米為糵爾,非別米名也。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為熱不及麥糵也。(《新修》二九九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一頁)

9. 秫米

味甘,微寒。主止寒熱,利大腸,治漆瘡。

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軟而易消;方藥不正用,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新修》三○○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八九頁)

10. 陳廩米

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調胃,止泄。

此今久入倉陳赤者,湯中多用之。人以作酢酒,勝於新粳米。(《新修》三○○頁,《大觀》卷二十六,《政和》四九七頁)

11.

味苦,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邪惡氣。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人飲之,使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勢辟惡,勝於食。(《新修》三○一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八七頁)

12. 腐婢

味辛,平,無毒。主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生漢中,即小豆華也。七月採,陰乾。

花用異實,故其類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為治也。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經》不云是小豆花,後醫顯之爾。未知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似梔子,莖條多曲,氣作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用治瘧有效,亦酒漬皮治心腹痛。恐此多當是真。若爾,此條應在木部下品卷中也。(《新修》三○一頁,《大觀》卷二十六,《政和》四九七頁)

13. 扁豆

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人家種之於籬援,其莢蒸食甚美,無正用其豆者。葉乃單行用之。患寒熱病者,不可食之。(《新修》三○二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三頁)

14.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又有穄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乃言發宿病。(《新修》三○三頁,《大觀》卷二十五,《政和》四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