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簡補義》~ 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9)

1. 澀脈

澀有血燥,亦有氣虛,故有虛澀,有實澀,有尺寸之澀,有浮沉之澀。自尺至寸,前進屢躓,此多由血液耗竭,經隧不利也。自沉至浮,外鼓遲難,此多由元陽衰弱,動力不暢也。又無論尺寸浮沉,來勢艱滯,但見應指有力,即由於實;應指無力,即由於虛。且脈之澀也,乃於他脈中雜以數至之來難也,非每至必澀也。

白話文:

乾燥時有血燥,也有氣虛,所以有虛澀、實澀、尺寸澀、浮沉澀。從尺脈到寸脈,脈象前進的時候屢次受阻,這多是由於血液耗盡,經絡不通暢引起的。從沉脈到浮脈,外鼓緩慢困難,這多是由於元氣衰弱,動力不暢引起的。另外,無論是尺寸浮沉哪種類型的脈象,來勢都比較遲滯,但是隻要看到觸摸手指有有力感,就是實脈;觸摸手指沒有力感,就是虛脈。而且脈搏的澀感,是在其他脈象中雜糅著緩慢跳動的脈象,並不一定是每跳動一次就澀。

須察其不澀之至:滑耶,痰也;數耶,熱也;遲耶,寒也;弦耶,郁也;結耶,血之凝也;微弱耶,氣之衰也;細小躁疾耶,火燥而液耗也。再察其正澀之至,應指之有力無力,而虛實無不了然矣。若每至必澀,是脈亂而死矣。大抵澀脈屬寒者多,倘兼見滑數,即防胃癰、腸癰、肺癰及惡瘡腫也。

白話文:

必須仔細觀察脈搏的不流利程度:

滑脈: 可能是痰液阻滯。 數脈: 可能是體內有熱。 遲脈: 可能是體質虛寒。 弦脈: 可能是氣血鬱結。 結脈: 可能是血凝塊。 弱脈: 可能是氣虛。 細小而跳動快: 可能是火氣旺盛,導致體液消耗。

再觀察正常的流利程度,配合手指按診的力度,虛實就一目瞭然。

如果脈搏每次檢查都非常流利,表示脈象混亂,可能會死亡。

一般來說,流利脈象多見於寒性體質。如果同時伴有滑數脈象,則需要提防胃癰、腸癰、肺癰和惡性腫瘤。

其元陽衰憊,應指過於無力者,與代相近。但代脈平平而來,忽然一止,無中途來往之艱滯,一專氣衰,一兼經阻也。

白話文:

他們所說的元陽衰弱,應該是身體極度無力者,與中醫的「代脈」症狀相近。但是代脈的脈象是一直平穩地跳動著,突然中斷,並沒有中途出現阻滯或艱難的過程。這是因為元陽衰弱是專屬於氣血不足,而代脈則包含了經絡阻滯。

凡見於汗吐下後,及素善盜汗者,血虛之澀也。若《脈經》所謂澀而緊,痹痛;遲澀,中寒、有癥瘕與宿食。脈緊而澀者,血壅之澀也。緊而澀者,全似結脈,但結從來去之怠緩上見,每至皆怠緩也;澀從來去之艱澀上見,不必每至皆艱澀也。結脈病在氣分,宜溫元開鬱;澀脈病在血分,宜養液行瘀。前謂結主實,澀主虛,亦不必過泥。

白話文:

凡是在出汗、嘔吐、瀉下後,以及原本就容易盜汗的人,都是因為血虛導致的澀脈。如同《脈經》所說的:「澀而緊,痹痛;遲澀,中寒、有癥瘕與宿食」。脈緊而澀是因為血氣瘀堵。緊而澀的脈象,很像結脈,但結脈的來去緩慢,每次都緩慢;澀脈的來去艱澀,不一定每次都艱澀。結脈的病因在氣分,應該溫補元氣,疏通鬱結;澀脈的病因在血分,應該滋養津液,活血化瘀。前面說結脈主實,澀脈主虛,也不必拘泥於此。

2. 滑脈

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既弱矣,豈得為胃氣?病脈兼此,是有胃氣也。又曰:緩而滑,曰熱中。緩滑皆胃氣脈也,而曰熱中,此必動勢盛大而不和平也。夫滑者,陽氣之盛也,其為病,本多主熱而有餘。故《脈經》曰:脈來疾者,風也。滑者,病食。滑躁者,有熱。

白話文:

原文: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既弱矣,豈得為胃氣?病脈兼此,是有胃氣也。又曰:緩而滑,曰熱中。緩滑皆胃氣脈也,而曰熱中,此必動勢盛大而不和平也。夫滑者,陽氣之盛也,其為病,本多主熱而有餘。故《脈經》曰:脈來疾者,風也。滑者,病食。滑躁者,有熱。

醫書上說:脈搏微弱且滑利,表示有胃氣,這種情況被認為容易治療。既然脈搏微弱,怎麼還能認為是有胃氣呢?當疾病的脈象同時具有微弱和滑利時,那就表示有胃氣。醫書又說:脈搏緩慢且滑利,叫做「熱中」。緩慢滑利都是胃氣的脈象,但是說是「熱中」,一定是因為氣血運行旺盛而混亂。滑利的脈象是陽氣旺盛的表現,這種疾病通常以熱症和過剩為主。所以《脈經》中說:脈搏來得快,是風證。脈搏滑利,是飲食積滯。脈搏滑躁,是有熱症。

澀者,病寒濕。《難經》謂: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霧露即寒濕也。滑者,鬼疰。沉亦為注,緊而長過寸口者,亦為注。蓋沉緊長滑,四脈並見也。滑疾者,胃熱。遲而滑者,脹闢。大而滑,短氣。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細滑,傷飲。浮滑而疾,食不消,脾不磨。關上緊而滑者,蚘動。

白話文:

澀脈:表明身體有寒濕。《難經》說:脈滑,是受熱傷所致。脈澀,是因接觸霧露,霧露即寒濕。

滑脈:鬼氣侵襲所致。沉脈同時也是注脈,如果又緊又長超過寸口,也是注脈。因為沉、緊、長、滑,四種脈象同時出現。

滑脈而快:胃熱。滑脈而慢:脹氣。滑脈而大,氣短。滑脈而短且快:酒病。滑脈而浮又細:傷水飲。浮滑而快:食物不消化,脾胃磨化無力。關上脈緊而滑:蟲動。

尺中沉而滑者,寸白蟲。觀此諸說,概由濕熱。其言寒者,即《內經》陰氣有餘之義,非真寒也。況病有表寒裡熱,有裡寒表熱,有表裡俱熱,故滑而多有兼脈也。滑自主熱,其兼脈自主寒,非滑能正主寒也。又謂滑脈始為熱,終為虛。所謂熱者,血熱也;所謂虛者,血虛也。

白話文:

脈象在寸關尺三部中,脈沉且滑,是寸口白蟲脈。根據這些說法,這些脈象大多是濕熱造成的。那些說寒的,實際上是遵從《內經》中「陰氣有餘」的說法,並不是真正的寒象。況且,疾病中有表寒裡熱、裡寒表熱、表裡俱熱的情況,所以滑脈也經常兼見其他的脈象。滑脈本身主熱,兼見的脈象主寒,並不是滑脈就能診斷出寒症。又有人說,滑脈一開始是熱,後來變成虛證。所謂熱,是指血熱;所謂虛,是指血虛。

津液為熱所鼓盪,如長江大河滾滾不盡。熱滑大義,已詳上文矣。虛滑,即滑不直手,是津液竭盡,脈絡空虛,氣無所繫也。《素問·大奇論》曰:脈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傷寒》不可下篇曰: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利而汗大出,津液四射,榮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汙泥而死。

白話文:

《脈經》上說:脈搏浮而滑利,表示人體外感熱邪,風邪竄刺,有水飲難以治癒,這些都是脈搏虛弱滑利的意思。正氣無法歸於臟腑,導致澀脈極盛的假象。服用有毒藥物來治療胃病的人,是將虛症誤認為實症,將滑脈當作痰飲而用藥攻治。有水飲難以治療的人,是正氣被痰飲阻擋,無法歸於臟腑,邪風遊走經絡,全身流竄刺痛,正氣將要消散。另外,《脈經》上還說:寸脈偏滑而急促,面色發紅像醉酒一樣,外感熱邪,刺痛。

《脈經》曰:脈浮而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此皆虛滑之義。正氣無所歸宿,澀極之幻相也。夫毒藥攻胃者,是誤虛為實,以滑為痰而攻之者也。有飲難治者,正氣為痰飲格拒,不得歸根,邪風遊溢經絡,一身流走刺痛,正氣將散者也。《脈經》又謂: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刺痛。

正此義也。「辨脈」曰: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不治。又溫病之壞證,其掣如電,按之即散者也。

3. 滑澀似動結

滑為氣血有餘,澀為氣血不足,此滑澀正義也。濕熱化痰,氣鬱血壅,此滑而兼於動者也。痰凝氣聚,實寒相搏,此澀而兼於結者也。故於滑脈中分邪正,於澀脈中分虛實。《脈經》曰:澀而緊痹痛,遲澀中寒有癥瘕,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氣鬱血滯之義顯然。

白話文:

**滑脈:**氣血充足,運行順暢。

澀脈: 氣血不足,運行不暢。

以上是滑脈和澀脈的基本區分。

滑脈兼動: 濕熱產生痰液,氣血運行不暢。

澀脈兼結: 痰液凝結,寒氣阻滯,氣血不能運行。

因此,滑脈中要區分正邪,澀脈中要區分虛實。《脈經》中說:

澀脈而緊,伴有麻痹和疼痛,是寒邪阻滯。

澀脈而緩,伴有寒氣,可能是腫塊或結節。

浮脈緊脈且滑直,是外熱內冷,大小便不通。

沉脈而滑,是下半身沉重,也有可能是背部和脊柱疼痛,表明氣血運行不暢。

故吾常謂前人之言滑脈,多夾雜動脈在中。「平脈」曰:滑者,緊之浮名。《脈訣》曰:滑者,三關如珠動是也。言澀脈多夾雜結脈在中。杜光庭曰:澀謂秋中多結脈是也。更有動久氣衰而近結,澀極氣脫而似滑,具慧眼者自能剖析毫芒,肆應不惑。

白話文:

因此,我常說前人所說的「滑脈」,實際上包含了動脈脈象。所謂「平脈」,滑脈是緊脈表面的浮象。《脈訣》說:滑脈是指三關脈位像珠子一樣動彈。所謂「澀脈」,大部分是結合了結脈的徵兆。杜光庭說:澀脈是指秋天容易出現結脈。還有一種情況是,動脈脈象經過長時間衰弱後會接近結脈,而澀脈過於嚴重則氣機脫離而類似滑脈。具備真知灼見的人自然能細緻分辨,從而做出準確判斷。

4. 滑澀並見

(二脈主病相反相同)

《素間·脈要精微》曰: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脈經》又以滑為多血少氣,澀為少血多氣。言若兩歧,理實一貫。蓋氣之力大於血,血為其所鼓動而無所留滯,故滑為氣盛也。血滯而氣不足以行之,則血壅而見多矣,故澀為多血少氣。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說:脈絡澀滯表示陽氣過盛,脈搏滑利表示陰氣過剩。《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脈搏滑利表示陽氣旺盛,略微發熱;脈搏澀滯表示血多氣少,略微發冷。《脈經》也認為脈搏滑利表示血多氣少,脈搏澀滯表示血少氣多。

這些說法看似矛盾,但實際上道理是一致的。因為氣的力量比血氣強,血氣受到氣力的推動而不會停滯,所以脈搏滑利代表氣盛。如果血氣停滯而氣力不足以推動,那麼血氣就會淤積,看起來很多,所以脈搏澀滯代表血多氣少。

猶曰: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豈真有多氣而死?正以氣壅而不通耳。此《靈樞》之義也。血主濡之,氣主呴之,氣為陽熱,能耗血者也。滑則津液充溢,熱勢不能耗之,故陰有餘也;澀則陰虛陽往,衛降榮竭,血液為壯火所灼,而不能充滿流動矣,故陽有餘也。陰有餘,故多血少氣;陽有餘,故少血多氣也。

白話文:

古文中說:身體瘦弱,脈象洪大,胸中有許多氣的人會死亡。難道真的因為氣多而死亡嗎?其實是氣流鬱結不通暢導致的。這源自《黃帝內經·靈樞》的道理。血液負責濡養滋潤,氣負責溫煦濡化。氣屬陽熱,能夠耗損血液。脈絡通暢,津液充盈,陽熱無法耗損,所以陰血充足;脈絡不暢,陰血不足,陽氣上行,衛氣下降,營血耗竭,血液被陽火的灼熱燒灼,無法充分流動,所以陽氣過剩。陰血充足,所以多血少氣;陽氣過剩,所以少血多氣。

此《素問》與《脈經》之義也。二脈相反,不能並見。「平人氣象論」尺澀脈滑,謂之多汗。此指尺之皮膚,非並見於脈也。然《中藏經·虛實論》曰: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巢氏「腸癰候」曰:脈滑澀者,小腸癰出血者也。至於《難經》所謂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者,其為並見,更屬無疑。

白話文:

這些都是《素問》和《脈經》中的道理。兩種脈像相反,不會同時出現。「平人氣象論」中說尺脈澀滑,是指皮膚多汗,並不是脈搏同時出現兩種脈象。然而,《中藏經·虛實論》中說:診其左右尺脈,脈滑而澀,表明下虛。巢元方的「腸癰候」中說:脈滑澀者,是小腸癰疽出血的徵兆。至於《難經》中所說的熱病脈象,陰陽俱浮,浮脈滑,沉脈散而澀,這種情況下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毫無疑問。

夫脈固有浮之拍拍擊手似洪滑,沉之來難不調似澀,此主氣熱血虛也,華氏所論,其殆此耶;亦有浮之來難不調,沉之漉漉似滑疾,此氣鬱於血,血分熱沸也,巢氏所論,其殆此耶。凡癰疽既已出血,浮滑沉澀者逆,沉滑浮澀者順,但養液清熱和榮衛,自復矣。且澀脈乃於他脈中雜以數至之來難也,若每至必澀,則脈亂死矣。

白話文:

凡是脈像浮起來時如拍打手掌一樣快速而滑,沉下去時來得慢且不規律,好像受到阻隔一樣。這是因為氣熱血虛所致。華佗的論述,大概就是講這裡的情況吧。

還有一種情況,浮起來時來得慢且不規律,沉下去時卻脈搏較快且光滑。這是因為氣鬱結於血液中,血液內部熱力沸騰。巢元方的論述,大概就是講這裡的情況吧。

凡是已經出血的癰疽,浮脈而滑,沉脈而澀的,病情是逆行的。沉脈而滑,浮脈而澀的,病情是順行的。只要滋養體液,清熱降火,調和榮衛,就能自然康復。

另外,澀脈是其他脈搏中夾雜着數脈和遲脈而來的不規律脈搏。如果每次跳動都澀滯,那麼脈搏就會紊亂,人就會死亡。

故澀脈必有兼脈,其氣弱血燥而虛澀者,兼見之脈多在軟弱一邊;其氣鬱血滯而實澀者,兼見之脈多在洪滑一邊。方其澀時,脈氣未能暢達,一達則湧沸而上也。此二脈所以多兼見也。又二脈主病略同,而有寒熱虛實之相反。如宿食、凝痰、瘀血等證,寒則澀,熱則滑;久則澀,新則滑;虛則澀,實則滑。

白話文:

因此,脈象澀滯時一定伴有其他脈象。如果是氣虛血燥導致的虛澀,其他脈象通常會出現在脈搏較弱的一側;如果是氣鬱血滯導致的實澀,其他脈象通常會出現在脈搏較洪滑的一側。當脈象轉為澀滯時,脈氣尚未通暢,一旦通暢就會突然上湧。因此這兩種脈象常伴隨出現。這兩種脈象的主病症大致相同,但有寒熱虛實之分。例如宿食、痰液凝滯、瘀血等病症,寒冷時脈象澀滯,炎熱時脈象滑利;持續時間長時脈象澀滯,新發病症時脈象滑利;氣虛時脈象澀滯,氣實時脈象滑利。

故趙晴初曰:滑脈多主痰,以其津液壅盛也。然有頑痰阻塞氣機,脈道不利,反見脈澀者。開通痰氣,脈澀轉滑,見之屢矣。即仲景論宿食脈,亦或言滑數,或言緊澀,寒滯冷積則澀,蘊熱化痰則滑也。故《脈經》曰:脈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澀者胃反,胃反必吐逆也。而滑澀異脈者,實熱與虛寒異本也。

白話文:

趙晴初曾經說過:滑脈常常是痰多的徵兆,因為體內的津液過於充盛。但是,如果頑固的痰液阻塞了氣機,脈絡不通暢,反而會出現脈象澀滯的現象。疏通痰氣後,脈象澀滯轉為滑動,這樣的例子我見過很多次。張仲景討論宿食脈,有時說滑數,有時說緊澀,這是因為寒滯冷積會導致脈象澀滯,而蘊熱化痰則會導致脈象滑動。《脈經》中說:脈象緊而滑的人容易嘔吐,脈象小弱而澀滯的人容易胃氣上逆,胃氣上逆必定會嘔吐。而滑脈和澀脈並存的人,實際上是實熱與虛寒兩種不同的病因所造成的。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尺脈澀,下血下利多汗,下血必虛血也。而滑澀異脈者,澀為本脈,其滑而疾者,陰虛陽往,衛降榮竭,所謂陰虛生內熱者也。《中藏經》以滑為虛,此其義也。

白話文:

脈象在尺部顯得滑而快,說明血氣虛弱。尺部脈象澀滯,常常會伴隨著便血、腹瀉和多汗等症狀,便血一定是因為體內血氣虛弱所導致的。脈象既滑又澀,澀脈是本來的脈象,而脈象滑而快,是陰虛而陽氣過盛所致,體表的衛氣不足,體內的榮氣也消耗殆盡,這就是「陰虛生內熱」所說的道理。《中藏經》裡提到脈象滑利是虛弱的象徵,說的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