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懸樞》~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附仲景溫義

仲景《傷寒》: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熱灼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白話文:

傷寒論中記載:

太陽病,發燒口渴,不畏寒的,稱為溫病。如果已經發汗過,身體發熱灼傷的,叫做風溫。

風溫發病,脈搏又浮又數,自發出汗,身體沉重,嗜睡,呼吸時會打鼾,說話困難。如果用瀉下藥治療,會小便不通,直視物體時小便失禁。如果被火氣侵犯,會出現輕微的黃疸,嚴重時會像驚厥癲癇一樣,時常昏迷,就像被火燻過一樣。一次逆行(病情加重)還能拖延幾天,二次逆行就會縮短壽命。

傷寒陽乘陰位,衛氣內鬱則發熱,熱傳陽明,金土枯燥則作渴,陰乘陽位,營氣外閉則惡寒,故太陽傷寒,未傳陽明,則有寒熱,而無渴證。若病在太陽,發熱作渴,而不惡寒,此非傷寒,是謂溫病。溫病之家,陽盛陰虛,津血枯槁,最忌汗下火攻。若發汗亡陰,身熱如灼,火烈風生,名日風溫。

白話文:

陽氣侵入陰位導致風邪內侵而發熱。熱氣傳入陽明經,金土燥熱就會出現口渴。陰氣侵犯陽位導致氣血外閉,就會出現惡寒。所以,太陽經傷寒時,還沒有傳入陽明經,就會有寒熱交替,但不會口渴。

如果太陽經發病,發熱口渴但不惡寒,這就表示不是傷寒,而是溫病。溫病的患者,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體液和血液枯竭,最怕出汗和用熱藥攻治。如果發汗導致陰液耗盡,身體發熱像燒灼一樣,火熱之氣亢盛,產生風,就叫做風溫。

風溫為病,陽亢陰絕,其脈尺寸俱浮。毛蒸里泄,常自汗出。清氣消亡,身體重濁。膽熱傳胃,土困則多眠睡。鼻息粗重,必作鼾聲。機關燥澀,語言難出。是皆誤汗之證也。若被下者,亡其腎陰,小便不利。血枯金燥,直視不轉。風木疏泄,溲溺遺失。是皆誤下之證也。若被火者,病微則肌肉熏蒸,而發黃色。

白話文:

風溫致病

風溫侵襲身體,導致陽氣亢盛,陰液耗竭。脈象上,寸關脈都浮起。身體發熱,出汗不止。清氣散失,身體感到沉重。

膽熱影響胃,土氣受制,容易嗜睡。呼吸粗重,打鼾聲。器官乾燥,說話困難。這些都是誤發汗造成的症狀。

誤下致病

誤服瀉下藥物,會耗傷腎陰,小便不利。血氣衰弱,金氣乾燥,眼睛直視不能轉動。風木之氣過於發散,大小便失禁。這些都是誤服瀉下藥物的症狀。

誤火致病

誤用溫熱藥物,病情輕微者,肌肉發熱,發黃。

病劇則水枯木燥,肝膽失榮,魂氣震盪,形如驚癇。筋脈伸縮,時作瘛瘲。肌膚焦黑,色若煙燻。是皆誤火之證也。凡若汗若下若火,皆為逆治,一逆尚延引其時日,再逆則催促其命期矣。

白話文:

疾病嚴重時會出現津液不足、肌肉枯萎,肝膽失調,精神恍惚,身體像癲癇發作一樣。筋脈抽搐,時常發生抽搐。皮膚焦黑,顏色像被煙燻過。這些都是治療不當造成的證狀。凡是用汗發、瀉下、溫熱的方法治療,都是逆療法,逆療法第一次治療可能會使病情延緩幾天,第二次逆療法就會縮短病人的壽命。

2. 溫病根原

《素問·陰陽應象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陽秘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白話文:

《素問·陰陽應象論》

冬天被寒氣所傷,春天必定發燒。

《生氣通天論》

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斂藏才能使身體健康,陽氣過於旺盛不能斂藏,陰氣就會枯竭。陰氣平和、陽氣斂藏,精神才會健康;陰陽分離、脫離,精氣就會枯竭。因為接觸露水和寒風,就會產生寒熱疾病。因此,冬天被寒氣所傷,春天必定發燒。

《金匱真言論》

精氣是身體的根本,所以儲藏精氣的人,春天不會發燒。

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木火旺於春夏,而司生長,金水旺於秋冬,而司收藏。而金水之所以收藏者,則精魄之能也。精以至陰而主藏,魄者精之始基,但能收而未能藏,是以蟄藏之職,獨歸於精。藏氣得令,相火蟄封,腎精溫暖,是謂陽密。少陰癸水與太陽壬水,兩相表裡,皆主蟄藏,癸水之藏,以其溫也,壬水之藏,以其寒也。

白話文:

四季氣候不同: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春天和夏天以木火之氣旺盛,負責生長;秋天和冬天以金水之氣旺盛,負責儲藏收藏。而金水之所以能儲藏收藏,是因為精魄的作用。精氣屬陰,主收藏,魄氣是精氣的根基,只能收斂而不能儲藏,所以蟄藏的職責,只有精氣能勝任。收藏之氣得到命令,相火被封閉,腎精被溫暖,這就叫做「陽密」。少陰癸水和太陽壬水,內外相應,都主導蟄藏。癸水收藏,是因為它的溫暖;壬水收藏,是因為它的寒冷。

五行之氣,熱則發宣,寒則凝閉,癸水之溫而善藏者,壬水之寒而善閉也。

人於冬時,宜順寒水之令,以藏陽氣。陰精失藏,相火泄露,陽根不密,是謂冬傷於寒,冬傷於寒者,傷其寒水蟄藏之令氣也。相火升炎,久而彌盛,春氣一交,陽根盡泄,變木為火,化溫成熱,是以春月而行夏令也。天時之寒暄奠定,人竅之啟閉無常,一遭風露侵凌,溫病作矣。

白話文:

在冬天,人應該順應寒冷的水氣,以收藏陽氣。如果陰精沒有收藏好,導致相火(虛火)泄露,陽氣不足,就叫做「冬傷於寒」。冬傷於寒的人,是傷害了寒水蟄藏的令氣。相火升起後,會越久越旺盛,等到春天來臨時,陽氣就會全部泄露,木氣會變為火氣,溫氣會變為熱氣,因此春天的時候就會出現夏天的天氣。天氣冷熱的變化已經固定了,人體的竅穴(如毛孔)開合也不正常,一旦被風寒侵襲,就會得溫病(溫熱病)。

春時不病,至夏而感,是謂熱病。冬時不病者,寒水司氣,雖蟄藏失政,而經絡臟腑之熱,究未如春夏之盛也。

3. 病原同異

溫病之原,起於冬不藏精,傷其寒水之令,故春夏病感,必是內熱。但冬傷於寒,春夏必病溫熱,而春夏之溫熱,不必皆冬傷於寒。其冬傷於寒而病溫熱者,自是內熱,其不冬傷於寒而病溫熱者,未可定謂之內熱也,病與溫疫相同,而法亦無殊。其營鬱熱發,而又病於春夏之間,固無入臟生寒,用四逆。

白話文:

溫病的源頭,起於冬天沒有藏好元氣,損傷了寒水之令,導致春夏感病的,必定是內熱。但僅僅冬傷於寒,春夏不一定會得溫熱病,而春夏得溫熱病的,也不一定都是冬天受過寒。那些冬天受寒而得溫熱病的,自是內熱;那些沒在冬天受過寒而得溫熱病的,不能肯定地說是內熱,這種病證與溫疫相似,治療方法也無太大區別。如果營氣鬱結發熱,又在春夏季發病,肯定沒有寒邪進入臟腑,所以不用四逆湯。

真武之證,然燥渴飲冷,積水不消者,亦未嘗少,此皆不可用涼瀉之法也。

4. 風寒異邪

四時感傷之因,有風有寒,寒者,天地之陰氣,風者,天地之陽氣。陽主開,陰主闔,傷於寒者,皮毛開而寒束之,故竅閉而無汗,中於風者,皮毛閉而風泄之,故竅開而有汗。

白話文:

造成四季感冒的原因,有風邪和寒邪。寒邪是天地之間的陰氣,風邪是天地之間的陽氣。陽氣主導開散,陰氣主導收縮閉合。受寒邪侵襲時,皮毛張開但被寒氣約束,因此毛孔閉合而不出汗;受風邪侵襲時,皮毛閉塞但風邪會讓它疏散,因此毛孔張開而會出汗。

氣統於肺,金性清涼而降斂,血司於肝,木性溫暖而升發,肺氣清降則竅闔,肝血溫升則竅開。人之汗孔,秋冬則闔者,氣清而斂之也,春夏則開者,血溫而發之也。秋冬竅闔,而有時偶開,則寒氣傷之,春夏竅開,而有時偶閉,則風氣中之,此四時之邪感傷之因也。

白話文:

氣由肺統率,金的特性是涼爽、收斂;血由肝控制,木的特性是溫暖、升發。肺氣清涼下降,身體的孔竅就會關閉;肝血溫暖上升,身體的孔竅就會打開。人的汗孔,在秋冬季節會關閉,這是因為肺氣清涼收斂的緣故;在春夏季節會打開,這是因為肝血溫暖升發的緣故。秋冬時節孔竅關閉,如果偶爾打開,寒氣就會趁虛而入;春夏時節孔竅打開,如果偶爾關閉,風氣就會入侵。這就是一年四季邪氣致病的原因。

5. 營衛殊傷

肺藏衛氣,肝藏營血,寒則傷營而不傷衛,以衛氣肅靜,孔竅闔而寒莫由入,是以不傷,唯血溫而竅開,乃傷於寒。風則傷衛而不傷營,以營血蒸動,孔竅開而風隨汗解,是以不傷,唯氣涼而竅闔,乃傷於風。

白話文:

肺部儲存著防護的氣,肝臟儲存著滋養的血液。寒氣會損傷血液而不損傷防護氣,因為防護氣受到抑制,毛孔關閉,寒氣無法進入,所以不會造成損傷。只有當血液溫暖、毛孔打開時,才會受到寒氣的損傷。

風熱則會損傷防護氣而不損傷血液,因為滋養的血液循環流動,毛孔打開,風熱隨汗液排出,所以不會造成損傷。只有當氣息寒冷、毛孔關閉時,才會受到風熱的損傷。

然寒傷營血,而病則在衛,以營性升發,一被寒邪,闔其皮毛,則營愈欲發,外乘陽位,而束衛氣,故衛閉而惡寒。風傷衛氣,而病則在營,以衛性降斂,一被風邪,開其汗孔,則衛愈欲斂,內乘陰位,而逼營血,故營鬱而為熱。

白話文:

然而,寒冷傷害了營血,而疾病卻在衛氣上,因為營血的性質是向上升發的,一旦被寒邪侵襲,封住了皮毛,營血就更加想升發,外犯陽位,束縛了衛氣,所以衛氣閉塞,導致惡寒。風邪傷害了衛氣,而疾病卻在營血上,因為衛氣的性質是向下收斂的,一旦被風邪侵襲,打開了汗孔,衛氣就更加想收斂,內犯陰位,逼迫營血,所以營血鬱結而發熱。

胃為戊土,乃衛氣變化之原,傷寒之病,戊土與金水受之。金水司氣,隨戊土而下降,以陽體而胎陰魄,故氣常清降而外斂,傷寒而氣反內郁,是以病在氣分。脾為己土,乃營血滋生之本,中風之病,己土與木火受之。木火主血,隨己土而上升,以陰體而抱陽魂,故血常溫升而內發,中風而血不外達,是以病在血分。

白話文:

胃屬戊土,是人體衛氣轉化的來源。傷寒的病症,是由戊土和金水引起的。金水主氣,隨著戊土下降,以陽氣的性質包裹著陰氣,因此氣通常會清降和向外收斂。如果受到傷寒,氣就會反向內聚,導致疾病發生在氣分。

脾屬己土,是人體營血滋生的根源。中風的病症,是由己土和木火引起的。木火主血,隨著己土上升,以陰氣的性質擁抱陽氣,因此血通常會溫升並向內發散。如果受到中風,血就不能向外擴散,導致疾病發生在血分。

氣清而孕水,故氣病則寒盛,而為傷寒,血溫而孕火,故血病即熱盛,而為溫病。秋冬之感,皆是傷寒,其時非必無風,中於風者,便是秋冬之溫病,春夏之感,皆是中風,其時非必無寒,傷於寒者,便是春夏之寒病。究竟秋冬寒多而風少,故往往病寒,春夏寒少而風多,故往往病溫,時令不同也。

白話文:

氣體清涼會產生水,所以氣的病變多為寒氣太盛,就是傷寒。血液溫熱會產生火,所以血的病變多為熱氣太盛,就是溫病。

秋冬時節受寒,都屬於傷寒。這時候不一定沒有風邪,如果侵入了風邪,就是秋冬的溫病。春夏時節受寒,都屬於中風。這時候不一定沒有寒氣,如果傷於寒氣,就是春夏的寒病。

總的來說,秋冬季節寒氣多而風邪少,所以往往會得寒病。春夏季節寒氣少而風邪多,所以往往會得溫病。這是因為季節不同造成的。

6. 傳經大凡

一日一經,六日經盡,凡諸感病之大凡也,若傷寒,若中風,若溫病、熱病,若溫疫、寒疫,若痘病、疹病,無不皆然。但溫熱必傳臟腑,余則病由外感,原無內熱,不必定傳臟腑耳。程氏郊倩,謂溫病傳經,傷寒中風不傳經,其論全非。唯兩感之家,一日兩經,則溫熱之所獨有,而諸感病之所無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中醫病症都會有發病時間的規律,每隔一天發病一次,連續六次發病,就會結束。所有因外感而發的病症,比如傷寒、中風、熱病、溫疫、寒疫、痘病、疹病等,全都符合這個規律。

但是,只有溫熱病會傳入臟腑,而其他病症都是由外感引起的,本身沒有內熱,所以不一定會傳入臟腑。

程郊倩曾認為,只有溫熱病會循經傳變,而傷寒和中風不會。他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只有同時受到兩次外感的人,才會出現一日發病兩次的情況,這是溫熱病特有的症狀,其他外感病症都不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