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懸樞》~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小兒疹病,即大人溫疫。風傷衛氣,衛閉而營郁,營氣內陷則死,外發則生。非解仲景中風,不知溫疫,非解溫疫,不知疹病。

白話文:

小兒的「疹病」就相當於大人的「溫疫」。風邪傷及人體抵抗力,導致抵抗力閉塞而內在血氣鬱積,血氣鬱積於體內就會死亡,發出來則會生還。不懂得張仲景所說的「中風」,就不能理解「溫疫」;不懂得「溫疫」,就不能理解「疹病」。

疹病之義,岐伯、仲景俱曾言之,而議論未詳。後世庸工,不知涼營發表,而率用寒下,徒傷裡氣,而衛閉不泄,營氣鬱淪,遂殞性命。庭樹方櫱,而遭攀折,山木始生,而夭斧斤,朝榮夕落,蕙蘭與,蕭艾同傷,夏茂秋零,松柏共蒲柳先殞,半枕黃粱,已非故我,一榻槐安,竟為異物。人悉言愁,我欲賦恨,作疹病解。

白話文:

皮疹的病理,岐伯和仲景都有提到,但論述得不詳細。後世的庸醫,不懂得清熱發汗的治療方法,卻一味使用寒涼瀉下的藥物,不僅傷了裡氣,還使得衛氣閉而不通,營氣鬱積不暢,最終導致死亡。就像庭院中的樹木剛剛發芽,卻遭攀折;山林中的樹木剛開始生長,卻遭遇斧頭砍伐;朝開暮落的鮮花,連同幽香的蘭花,都遭受與野艾一樣的摧殘;夏季茂盛的植物,到了秋天都會凋零,即使是松柏也會與蒲柳一樣提前凋亡;半枕頭的粱米夢,已不再是我;一榻的槐安之樂,竟變成異物。世人都在訴說悲愁,我卻要賦詩抒發我的憤恨,寫下「疹病解」一篇。

2. 疹病根原

疹病者,溫疫之傷衛氣也。此因金水斂藏,衛陽未泄,是以風襲於氣分。風傷大人,則為溫疫,小兒則為疹病,其病一也,而證亦同焉。

白話文:

發疹的疾病,是溫疫邪氣侵襲人體衛氣所導致的。因為此時金元素和水元素收斂潛藏,衛陽之氣還沒有發散,所以風邪侵襲到氣血之中。風邪侵襲成年人,就會導致溫疫;侵襲兒童,就會導致發疹的疾病。雖然疾病不同,但症狀卻是一樣的。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肝血溫暖而升發,肺氣清涼而降斂,自然之性也。氣性閉斂,而風性疏泄,風傷衛氣,泄其皮毛,衛愈泄而愈欲斂,斂而不啟,內遏營血;故營鬱而為熱。六日經盡,營血鬱勃,發於汗孔,紅點圓平,其名曰疹。

白話文:

血液儲存在肝臟,氣息由肺部統御。肝血溫熱,向上升發;肺氣清涼,向下凝聚。這是自然的規律。氣息具有凝聚閉鎖的性質,風氣具有疏散宣暢的性質。風氣侵襲人體的衛氣,宣洩皮膚毛孔,衛氣越是宣洩,越想要凝聚閉鎖。閉鎖而不舒展,就會內阻營血;因此,營血鬱積就會產生熱。經過六天的時間,營血鬱結奔騰,從汗孔發出,形成紅色平圓的斑點,這就是疹子。

小兒寒水蟄藏,相火未泄,營血本自清和。一襲邪風,相火升炎,亦同大人,故感冒溫疫,營鬱而疹發。疹點周密,營郁散越,則熱退而病除矣。

白話文:

兒童體內寒氣潛藏,臟腑陽氣(相火)未發散,營血本質清澈平和。若遭遇邪風,相火就會升騰,就像大人一樣,因此感冒或溫疫會導致營氣鬱積,發出疹子。疹子遍佈全身,營氣鬱積散發,那麼發熱也會消退,疾病就會痊癒。

凡人中風,未嘗病疹,溫疫之邪,膠黏閉塞,封固難開,小兒肌表固密,是以感之則疹生焉。

疹病之與中風,同是風邪,但氣則疫癘而時則春夏,血蒸而表密,故熱散而發疹點,證與中風不同也。

3. 疹病隱顯

小兒溫疫傳經,亦同大人,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既盡,營血外發,而生疹點。或發於三日之前,或發於六日之後,表邪之輕重不同,經氣之衰旺非一也。

白話文:

小兒罹患溫疫(一種傳染病),傳經的順序與成人相同,分別為:

  • 第一天:太陽經
  • 第二天:陽明經
  • 第三天:少陽經
  • 第四天:太陰經
  • 第五天:少陰經
  • 第六天:厥陰經

六經傳遍後,營血(血液)會外發,產生疹點。

疹點出現的時間可能早於第三天,也可能晚於第六天,這取決於外邪的輕重程度,以及經氣的衰旺程度。

蓋衛氣斂閉,營鬱熱發,外無泄路,倘里有奧援,則內傳腑臟,如臟陰未衰,表裡異氣,營熱不得內傳,經盡之後,營熱鬱隆,自然外發。其經陽素旺,則熱盛於三日之前,其經陰不衰,則熱盛於三日之後。邪輕而表疏,則外發之期早,邪重而表密,則外發之期晚。若衛閉而營不能泄,則鬱悶躁煩,昏狂迷亂之證,色色皆起。

白話文:

當衛氣收斂閉塞時,營氣鬱積化熱並發作。由於外部沒有宣洩的途徑,如果體內有其他輔助因素,熱邪就會傳導至內部的臟腑。如果臟腑之陰氣尚未衰敗,表裡會產生不同的氣象,營氣化熱無法傳入內臟,經絡上的熱邪達到極盛之後,營氣化熱鬱結膨脹,自然就會發散到體外。如果是陽經原本就旺盛,則熱邪會在三天以前發作;如果是陰經未衰敗,則熱邪會在三天以後發作。病邪較輕而表氣疏鬆,則外發的時間會早;病邪較重而表氣緻密,則外發的時間會晚。如果衛氣閉塞而營氣無法宣洩,就會出現鬱悶煩躁,神志昏迷錯亂等症狀,各種各樣的表現都會出現。

遇臟陰素虛,則營熱內蒸,終不外發,五臟燔爍,則人死矣。或發之未透,隱見於皮膚之內,鬱而為癢,是為隱疹,隱疹者,營之半發而未透者也。隱疹之家,營熱鬱積,久而肌肉腐潰,發為風癩。

白話文:

當人體內部臟腑陰液虛弱時,陽氣就會過盛,導致體內熱氣聚集,無法向體外發散,五臟就會被灼傷,人也會死亡。或者,熱毒已經產生但尚未完全發出來,隱隱約約出現在皮膚下面,鬱結於體內引起瘙癢,這就是「隱疹」,隱疹是指陽氣已經發出,但還沒有完全透發出來。得隱疹的人,陽氣鬱積在體內,時間久了,肌肉會腐爛潰瘍,最終演變成「風癩」(牛皮癬)。

風癩由於隱疹,仲景論之於《傷寒·脈法》、《金匱·水氣》之中,岐伯論之於「脈要精微」及「風論」之內,而隱疹之名,岐伯未言,實始仲景,此先聖疹論之始也。

白話文:

風癩是由於皮膚下隱藏的病變引起的。仲景在《傷寒·脈法》和《金匱·水氣》中討論過風癩,岐伯則在「脈要精微」和「風論」中論述過。不過,「隱疹」這個名稱並非出自岐伯,而是由仲景首創的。這是先聖對皮膚病的第一個論述。

4. 發熱頭痛

太陽在六經之外,感則先病。太陽之經,總統營衛,風自外感,而傷衛氣,故太陽先病。風性疏泄,竅閉而風泄之,開其皮毛,氣莫能斂,是以衛傷。衛秉肺氣,素以收斂為性,風傷衛氣,皮毛露泄,而衛氣愈斂,其性然也。衛閉而遏營血,血中溫氣不泄,是以發熱。太陽寒水之經,病則令氣鬱發,證見惡寒,溫疫營遏熱盛,故但熱而不寒。

白話文:

太陽六經之外,感受風邪時會最先發病。太陽經主管營氣和衛氣,風邪由外入侵,會損傷衛氣,因此太陽經最先發病。風邪具有疏散的性質,身體的孔竅被風邪閉塞,風邪就會將孔竅打開,使皮毛鬆散,氣血無法收斂,導致衛氣受損。衛氣秉承肺氣,本性屬收斂,風邪損傷衛氣,皮毛鬆散外泄,衛氣收斂更加嚴重,這是其本性所致。衛氣閉阻,遏制營血,營血中的溫熱之氣無法散發,因此出現發熱症狀。太陽經屬寒水,發病時會使氣鬱發作,出現惡寒症狀。溫疫則因營氣受阻,熱盛,所以只發熱而沒有惡寒。

其經自頭下項,行身之後,營衛壅塞,不得順行,故頭項腰脊骨節俱痛。衛司於肺,胸中宗氣,衛之根本,衛郁竅閉,宗氣壅逆,逆行上竅,泄之不及,沖激而出,故生嗽嚏。衛為風襲、遏閉營血,營血不達,鬱而生熱,是衛傷而營病也。宜青萍湯,浮萍瀉衛氣之閉,芍藥瀉營血之郁,甘草大棗,補其脾精,丹皮、生薑,調其肝氣,使風隨汗散,衛開而營泄,則不生疹病矣。以方在太陽,血熱不深,用表藥發之,只是汗出,尚無紅斑也。

白話文:

這條經絡從頭部向下經過頸項,再沿著身體後側運行。如果營氣和衛氣發生堵塞,無法順利運行,就會導致頭項、腰脊、骨節疼痛。衛氣受肺部支配,胸中的宗氣是衛氣的根本。如果衛氣鬱積阻塞,宗氣也會受到影響,逆行上衝,由於無法及時排出,就會衝激而出,形成咳嗽和打噴嚏。衛氣被風邪襲擊,阻滯營血,營血運行不暢,鬱積生熱,這是由於衛氣受損,導致營氣病變。

宜用青萍湯治療,浮萍可以瀉除衛氣的閉阻,芍藥可以瀉除營血的鬱積,甘草和大棗可以補益脾臟精氣,丹皮和生薑可以調和肝氣,使風邪隨汗液排出。當衛氣疏通,營血散發時,疹病就不會再產生了。因為本方法針對的是太陽經的病症,血熱不深,採用發汗法治療,只會出現出汗的情況,還沒有出現紅斑。

青萍湯

浮萍(三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大棗(三枚,劈),生薑(二錢),丹皮(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覆衣,取汗。

治疫疹初起,太陽證之輕者。

夏月熱甚,須以元參佐之。

5. 脈緊無汗

風傷衛氣,脈浮頭痛,發熱汗出,以風泄於外而氣不能閉也,若脈浮而緊,發熱惡寒,身疼腰痛,煩躁無汗,而喘促者,是氣閉於內而風不能泄也。溫疫亦然,凡風強則疏泄而有汗,氣強則斂閉而無汗。有汗者輕,表疏則營郁易發,無汗者重,表密則血熱難宣。此當以青萍石膏,清散經邪。是時未傳六經,營郁尚淺,風消熱泄,則斑點不生,一汗而解矣。

白話文:

風邪侵襲衛氣,脈象浮動,會導致頭痛、發熱、出汗,這是因為風邪散泄於體外,導致氣血閉合受阻。如果脈象浮動而緊繃,同時出現發熱惡寒、全身疼痛、腰痛、煩躁、無汗、喘促等症狀,則說明氣血閉塞在體內,風邪無法散泄。

溫疫也是如此,如果風邪強盛,會疏通泄散氣血,出現出汗的情況;如果氣血強盛,會收斂閉合氣血,不出汗。出汗的人病情較輕,因為表層疏通,營血鬱滯容易化解;不出汗的人病情較重,因為表層閉塞,血熱難以宣發。

此時應使用青萍石膏湯,清熱散邪,通經活絡。此時六經尚未傳變,營血鬱滯還不嚴重,只要讓風邪消散、熱邪泄出,斑點就不會出現,一陣出汗便可痊癒。

青萍石膏湯

浮萍(三錢),石膏(二錢,生,研),杏仁(二錢,泡去皮尖),甘草(一錢,炙),生薑(二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浮萍(15克),石膏(10克,生的,研磨成粉),杏仁(10克,泡水去皮和尖頭),甘草(5克,炙烤過的),生薑(10克),大棗(2顆)

流水煎半杯,溫服,覆衣。

治疫疹初起,太陽證之重者。

6. 煩熱燥渴

疹傳陽明少陽,燥動火炎,則生煩渴,若方在太陽,而煩渴已見,此其三陽素旺,將來多傳陽明之腑。蓋溫疫之邪,受在少陽厥陰兩經,足少陽從相火化氣,足厥陰以風木主令,胃陽旺而燥盛,則風火激烈而煩渴以生,脾陰旺而濕盛,則風火清寧而煩渴不作,如煩渴見於太陽寒水之經,則火盛水負,濕虧燥盈,是其素秉如此矣。

白話文:

疹子傳入陽明和少陽經,導致燥熱炎症,便會產生口渴,如果在太陽經階段就已經出現口渴,說明三陽經本質就旺盛,後期會更多地傳入陽明腑。

溫熱疫病的邪氣,主要侵犯少陽經和厥陰經。足少陽經從相火化生氣血,足厥陰經以風木為主的。胃陽旺盛導致燥邪盛行,則風火熾烈,產生口渴;脾陰旺盛導致濕邪盛行,則風火清和,不會產生口渴。

如果在太陽經寒水當道的階段出現口渴,說明火氣旺盛而水氣負虛,濕邪虧損而燥邪充盈,這是體質本身就如此。

火炎就燥,必傳胃腑,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兒表密,必連經證。宜白虎加元麥青萍湯,清金而發表,絕其傳腑之源也。

白話文:

當火熱太過就會造成燥熱,必定會傳到胃和腸。對於成人來說,可能因表證得到緩解而痊癒。但是對於小孩來說,表證不易散,必定會併發經證(比如發熱、咳嗽、氣喘等)。這時應當使用白虎湯加元麥青萍湯,既能清熱又能發散,從而阻斷火熱傳到臟腑的根源。

白虎加元麥青萍湯

石膏(二錢,生),甘草(一錢),知母(一錢),粳米(半杯),元參(一錢),麥冬(二錢,去心),浮萍(二錢)

白話文:

石膏(30 公克,生),甘草(15 公克),知母(15 公克),粳米(半碗),元參(15 公克),麥冬(30 公克,去核),浮萍(30 公克)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熱服,覆衣。

治疫疹初起,陽氣素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