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驚悸怔忡健忘煩躁不寐

張三錫曰:《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驚悸之病,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入膽氣,母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煩冗,思想無窮。則心君亦為之不寧,故神不安,而怔忡驚悸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張三錫說:古籍《內經》記載:心是人體的主宰,精神活動由此產生。怔忡驚悸的疾病,有的因為生氣傷了肝,有的因為驚嚇嚇壞了膽,導致膽氣不足,牽連到心,心血因此不足;也有的人遇到繁瑣的事情,胡思亂想沒完沒了。這時,掌管人體的心神也會不寧靜,精神不安,這就是怔忡驚悸病症產生的原因。

夫所謂怔忡者,心神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跳動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然症之由,亦有停痰積飲,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病者,又不可執以為心虛而治。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因遇事煩冗,思想無窮,精神斫喪之所致也。

白話文:

怔忡:

怔忡的意思是,心神感到不安、搖動,無法平靜,隨時可能發作。

驚悸:

驚悸的意思是,突然跳動,好像要昏厥的樣子,發作有時限。

但是,這些症狀的成因,也可能是:

痰飲滯留,積聚在心胸胃口,導致疾病。不能只認定是心虛而進行治療。

健忘:

健忘的意思是,突然忘記事情,做事有頭無尾,說話不知前後順序。這是因為遇事繁瑣,思慮過多,精神受損所導致的。

然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當兼理心脾,神寧志定,其證自除。大抵怔忡、驚悸、健忘三者,名雖不同,未有不由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積飲停痰而成此症。其治惟在補養心血,調和脾氣,寧神化痰,使神完氣充,則無此三者之患矣。

白話文:

但是過度思考傷脾,也會導致健忘。治療時應同時調理心、脾,使神智安定,志意平和,症狀自然會消失。概括來說,怔忡、驚悸、健忘這三種病症,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因為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積聚水飲和痰濕所致。治療方法就是補養心血,調和脾氣,安神化痰,使精神充足氣血充盈,就能避免這三種疾病的困擾了。

又有一種虛煩,心中擾亂,鬱郁不寧,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營血不足,陽勝陰微;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而煩生焉,甚則至於躁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虛煩,心裡感到混亂,鬱悶不安,主要原因是津液(體液)流失過多,五臟乾枯;或者營血不足,陽氣過盛,陰氣虛弱;或者腎水虧竭,心火上炎,因此產生虛熱和煩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狂躁。

又有大病後,血氣未復而煩者。陳氏曰:內熱曰煩,外熱曰躁;心熱則煩,腎熱則躁。宜八珍湯竹葉、棗仁、麥冬,或四物加人參茯神

白話文:

況且大病後,血氣還沒恢復,卻感到煩躁的人。陳氏說:內熱叫煩,外熱叫躁;心熱會煩躁,腎熱會暴躁。適宜用八珍湯加上竹葉、棗仁、麥冬,或四物湯加上人參、茯神。

又有不寐一種,老年人及病後虛弱人,陽衰而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而不寐。虛者四君子加棗仁、黃耆、痰者溫膽湯天南星。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宜益營湯。

白話文:

還有一種失眠症,老年人和病後虛弱的人,陽氣衰弱而無法入睡;膽經中有痰氣,精神無法安頓而無法入睡。針對虛證,使用四君子湯加上棗仁、黃耆;針對痰證,使用溫膽湯加上天南星。還有一種是心血不足引起的,應使用益營湯。

《原病式》曰: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動,謂之怔忡。然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動而為火邪者也。蓋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火之為陽,陽主動。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夫如是而動,則得其正,而清淨光明,為生之氣也。若乏所乘,則君火過而不正,變而為煩熱,相火妄動,既熱且動,豈不見心悸之證哉?況心者神明居之,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又曰:血氣者,人之神。

白話文:

《原病式》上說:因水(指腎精)衰弱,火(指心火)旺盛,心胸會煩躁不安,稱為怔忡。至於心悸這個病,是由於心臟之氣不能順利運作,而化為火熱邪氣。

心臟是君火,心包絡是相火,火屬陽,陽性具有活動性。君火之下,有陰精承載;相火之下,有水氣承載。這樣動起來,就合乎規律,心胸清淨明亮,這是生命之氣。

如果失去承載,君火就會過度亢盛而不合規律,轉變成煩熱,相火也會妄動,既熱又動,難道看不到心悸的症狀嗎?

況且心臟是神明寄居的地方,經典上說「兩精交搏,稱為神」。又說:「血氣,是人的神」。

則是陰陽氣血在心臟,未始相離也。今失其陰,偏傾於陽,陽亦失其所承而散亂,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當自心臟中補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氣。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又包絡之火,非惟輔心,而且遊行於五臟。故五臟之氣妄動者,皆火也。

白話文:

陰陽氣血都存在於心臟之中,從未分離。現在陰氣喪失,導致陽氣偏盛,陽氣也失去了陰氣的支撐而變得散亂,所以精神恍惚不安。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從心臟中補益不足的心血,以安撫神氣。如果仍然沒有好轉,就要找出屬性的偏衰,滋養水行之氣以制約陽氣。另外,包絡之火不僅輔助心臟,而且運行於五臟之中。因此五臟之氣妄動,都是因為火氣的緣故。

是以各臟有痰,皆能於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如是者,當自各臟補瀉其火起之由,而後從包絡調之平之,隨其攸利而治。若各臟移熱於心,而致包絡之火動者,治亦如之。若心氣不足,腎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心折其逆氣,瀉其水,補其陽。若左腎之真水不足,而右腎之火上逆,與包絡合動者,必峻補左腎之陰以制之。

白話文:

因此,各個臟腑有痰,都能和包絡的火相結合,而引起心悸。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從各個臟腑的火氣起因入手進行補瀉,然後再調節包絡的火氣,使其平穩,根據有利的方面進行治療。如果各個臟腑的熱氣轉移到心臟,導致包絡的火氣活動,治療方法也是如此。如果心氣不足,腎水過剩,逆流而上停留在心臟,就應該平息心臟的逆氣,瀉掉水,補陽氣。如果左腎的真水不足,而右腎的火氣上逆,與包絡結合而活動,就必須大力補益左腎的陰氣來控制它。

若內外諸邪郁其二火,不得發越,隔絕營衛,不得充養其正氣者,則皆以治邪解鬱為主,若痰飲停於中焦,礙其經絡,不得舒通,而鬱火與痰相擊於心下,以為怔忡者,必導去其痰,經脈行則病自已。

白話文:

如果體內外各種邪氣阻礙了心火和肺火,無法發散,隔絕了營氣和衛氣,使得正氣無法得到滋養,那麼治療上就要以祛邪解鬱為主。

如果痰飲停滯在中焦,阻礙經絡,導致經絡不通暢,鬱火和痰飲在心下交擊,就會引起怔忡。這種情況下,必須導出痰飲,經脈通暢了,症狀自然就消失了。

朱丹溪曰: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有慮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食直覺心跳者是血少。多勞則心跳,屬虛兼氣。

白話文:

朱丹溪說:怔忡(心神不安)的大致原因是血虛和痰。有思慮使心神動搖的屬於血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的,是痰因火動所致。瘦人多是血虛,肥人多是痰飲。吃東西後立即感覺心悸的,是血不足。過度勞累心悸的,屬於血虛兼氣不足。

東垣曰:六脈大而空虛,病面赤心跳,乃火虛炎上也,補以降之,有不因驚而心動者,謂之憺憺動,屬痰火。王宇泰曰:一陰一陽,多對待而言。如喜怒並稱者,喜出於心,為陽;怒出於肝,為陰。志意並稱者,志是靜而不移,意是動而不定;靜則陰也,動則陽也。驚恐並稱者,驚因觸於外事,內動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惑於外事,內歉其志,志歉則精卻。

白話文:

東垣說:如果六脈沉緩而且空虛,並且患者面紅心跳,這是因為火虛上炎所致,應該用補益藥物來降火。還有一種情況,患者沒有受到驚嚇,但心臟卻跳得很厲害,稱為「憺憺動」,這是因為痰火引起的。

王宇泰說:陰陽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概念。例如,喜怒並提時,喜屬於心,為陽;怒屬於肝,為陰。志意並提時,志是平靜穩定的,意是浮動不定的;平靜屬陰,浮動屬陽。驚恐並提時,驚是因為外界的刺激觸動了內心,導致心神不寧;恐是因為外界的迷惑動搖了意志,導致意志消沉。

是故《內經》所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無氣還,無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又謂嘗貴後賤,嘗富後貧,悲憂內結,至於脫營失精,病深無氣,則灑然而驚。此類皆是病從外事而動內之心神者也。

白話文:

因此《內經》上說:驚嚇時心無所依託、精神無所歸附、思慮不定,所以氣血錯亂;恐懼時精神虛弱,精神虛弱時胸腔上部氣滯,氣滯時氣血無法迴流,無氣迴流時胸腔下部脹滿,所以氣血不通暢。又提到曾經尊貴後變卑賤、曾經富裕後變貧窮,悲傷憂愁內心糾結,以致於元氣脫離、精氣損失,體內氣血衰弱,就會突然驚嚇。這類疾病都是由外在事物影響到內臟的心神所引起的。

若夫在人身之陰陽盛衰而致驚恐者,驚是火熱,躁動其心,心動則神亂,神用無方,故驚之。變態亦不一狀,與五神相應而動。肝藏魂,魂不安則為驚駭為驚妄;肺藏魄,魄不安則驚躁;脾藏意,意不專則為驚惑;腎藏志,志不慊則為驚恐,心惕惕然;胃雖無神,然五臟之海,諸熱歸之,則發驚狂,若聞木音,亦惕惕然心欲動也。驚則安其神而散亂之氣可斂,恐則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白話文:

當人體陰陽失衡導致驚恐時,驚是由於火熱擾亂心神,導致心悸神亂,神志無法正常運作,所以產生驚嚇。驚嚇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會根據五神對應的器官而有不同症狀。

肝臟藏魂,魂魄不穩會導致驚駭和驚妄;肺臟藏魄,魄魄不穩會導致驚躁;脾臟藏意,意念不專注會導致驚惑;腎臟藏志,志向不滿會導致驚恐,心神不寧;胃臟雖然沒有神,但它是五臟之海,各種熱氣匯集於此,則會導致驚狂,例如聽到木頭的聲音,也會心神不寧。

驚嚇時要安撫神志,平息散亂之氣;恐懼時要安定志向,固攝走失之精氣。

2. 聲喑

張景岳曰:聲音出於臟氣,臟實則聲宏,臟虛則聲怯。然舌為心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在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肺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病雖由五臟,而三者實為之主。

白話文:

張景嶽說:聲音的發出是由於臟腑之氣,臟腑結實,聲音就洪亮,臟腑虛弱,聲音就微弱。但是舌頭是心臟的苗芽,心臟有病,舌頭就無法轉動,所以心臟是聲音的主人。聲音是由氣發出的,肺有病,氣就會被奪走,所以肺是聲音的門戶。腎臟儲藏精華,精華轉化成氣,陰虛則沒有氣,所以腎臟是聲音的根源。疾病雖然是由五臟所引起,但是這三臟實際上是發聲的主要器官。

然人以腎為根,元氣所由生,使腎一衰,則元陽寢弱。聲音之標在心肺,聲音之本則在腎。經云: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

白話文:

人體以腎為根本,元氣由此產生,如果腎氣衰弱,元陽也會減弱。聲音的表現與心肺有關,但聲音的根本卻在腎。古經記載:體內腎氣虛損,就會出現面色蒼白、昏厥、講話有氣無聲的症狀。這說明腎虛確實是聲音異常的根源。

喑病分虛實:實者病在標,風寒火邪,氣逆之閉,易治之;若其色欲傷腎,憂思傷心,驚恐傷膽,飢餒疲勞傷脾,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虛為難治矣。

白話文:

失聲症分為虛實兩類:實證是指病邪在體表,是由風寒火邪造成的,氣流逆行閉塞,容易治療;如果因色慾過度損傷腎臟,憂愁思慮損傷心臟,驚恐害怕損傷膽臟,飢餓疲勞損傷脾臟,此時治療方法不能只針對病症本身,而要大補元氣,才能期望失聲者恢復說話,體質虛弱者恢復健康。這是虛證,比較難以治療。

然猶有難易者,暫而近者易,漸久者難;脈緩滑者易,細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以及病人久嗽聲啞,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若見假熱痰盛,再用寒涼消耗,鮮不危矣。

白話文:

但是依然有難易之分,新發生的較容易,時間拖得較久的較難;脈搏緩慢滑利者容易,脈搏細弱數疾者難;身體本來沒有損傷者容易,積勞成疾者難。

至於久咳出聲啞的病人,肺腎都已虛弱,這時應該補肺氣,滋養腎水,潤肺養金,滋潤燥熱,聲音自然就會恢復。或者稍加訶子、百藥等煎服,同時兼顧收斂以治療表症。如果發現假象熱症痰液盛多,再用寒涼藥物消耗,很少不危及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