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彙粹》~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喻嘉言脈論三則(痙損水)

痙病異於常症,痙脈異於常脈。其曰: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發熱為太陽證,沉細為少陰脈。凡見微脈即陽之微,見細脈即陰之細。微則易於亡陽,細則易於亡陰,所以難治。其曰:太陽病,脈反沉遲,此為痙。雖亦陽症陰脈,而遲與微細大有不同,遲為營血不為充養筋脈而成痙,治不與少陰同法。

白話文:

痙攣症不同於一般疾病,其脈象也不同於一般脈象。經文說:太陽病發熱,脈搏沉細的稱之為痙,難以治療。發熱屬於太陽病證,沉細屬於少陰脈。凡是出現脈搏微弱的,是陽氣微弱;出現脈搏細小的,是陰氣微弱。微弱則容易陽氣耗盡,細小則容易陰氣耗盡,因此難以治療。

經文又說:太陽病,脈搏反常沉悶、緩慢,這就是痙。雖然也是陽症陰脈,但緩慢與微細有很大不同。緩慢是因為營血不足以滋養筋脈而導致痙攣。其治療方法與少陰病不同。

兩證夾陰之脈,其辨如此。《脈經》云痙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而復以按之緊而弦,直上下行,互發其義。明伏非伏藏,按之可得,即所謂其脈沉也。堅即緊如弦,不為指撓,邪氣堅實也。直上下行者,督脈與太陽合行脊裡,太陽邪盛,督脈亦顯其盛,故見直上直下。《脈經》曰:直上直下者,督脈也。

白話文:

當症狀兼有陰脈時,辨別方法如下:

《脈經》中提到,痙攣病人的脈搏隱藏而堅實,筆直上下運行,按壓時感覺緊繃如弦,也是筆直上下運行。

「隱藏」並不是指脈搏完全不可觸摸,而是按壓後可以感覺到,也就是所謂的「沉脈」。

「堅實」是指脈搏緊繃如弦,按壓時不會改變,表示邪氣堅固。

「筆直上下運行」是指督脈和太陽經一起在脊椎內運行,太陽經邪氣盛行,督脈也會顯得旺盛,因此出現筆直上下的脈象。

《脈經》中說:「筆直上下運行的是督脈。」

見則大人癲,小兒癇者是也。惟其夾於沉脈之內,所以病癲及痙。若舉指即見,則病為陽狂,登高俞垣,勇力且倍平昔,何至攣縮如是?痙脈中有陽,其辨又如此。蓋體強其脈亦強,求其柔軟和緩,必不可得。況強脈恆雜於陰脈之內,所以沉弦沉緊,邪深脈錮,難於亟奪耳。

白話文:

當你看到癲癇症發作時,通常有大人發作癲癇,小孩發作抽搐。因為癲癇夾雜在沉脈之中,所以會引起癲癇和抽搐。但如果症狀馬上發作,就表示病因是陽狂。陽狂患者會表現出登高跳躍、力氣比平日強大,怎麼可能還會像抽搐那樣肢體攣縮?痙脈中也有陽證,辨別方式如下:身體強壯的人脈搏也會強勁有力,如果要找到柔軟緩和的脈象,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強脈通常會混雜在陰脈之中,所以會出現沉弦、沉緊的脈象,邪氣深入脈絡被錮,很難在短時間內去除。

可見痙證之欲解,必緊實之脈轉為微弱,乃可漸解也。

後人所述損脈,宗本越人,以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滯為虛,芤為中虛,弦為中虛,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並虛,脈小者血氣俱少,脈沉小遲者脫氣。虛損之脈,似可一言而畢,實未足以盡其底裡。仲景曰虛勞之脈,多兼浮大,所以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又謂脈浮者裡虛。

白話文:

後人所說的虛弱脈象,源於越人相脈法,認為脈搏軟弱是虛證,遲緩是虛證,滯澀是虛證,浮大是中虛證,弦細是中虛證,脈搏細而微弱是氣血俱虛,脈搏細小是氣血俱少,脈搏沉細遲緩是脫氣。虛弱的脈象,看似可以一言以蔽之,但實際上不足以充分說明它的本質。張仲景說,虛勞之脈,多兼有浮大,因此對於男子來說,脈搏平穩有力而大,是勞倦所致,脈搏極度虛弱也是勞倦所致。又說,脈搏浮表的,內裡虛弱。

又謂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而總結其義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可見浮大弦緊,外象有餘,中藏不足。

白話文:

另外,有人說,勞累導致的疾病,脈象通常浮大,手腳發熱,在春夏季節症狀加重,秋冬季節症狀減輕。男子脈象浮弱而澀,說明沒有生育能力。脈象取得時觸碰到與跳動相關的部位,而且稍微偏緊,說明男子精液流失,女子出現夢中交合的現象。脈象極其虛弱、跳動緩慢,說明精氣逐漸消散、出血或精液流失。脈象虛弱、細小、微弱,容易盜汗。總結來看,脈象既弦又大,弦代表減少,大代表虛弱,減少代表寒冷,虛弱代表虛空,虛空與寒冷相互影響,這種情況稱為「革」,孕婦容易流產或漏下,男子容易出血或精液流失。由此可見,脈象浮大弦緊,表面上看健康狀況不錯,但實際上內在虛弱不足。

不專泥遲緩微弱一端以驗脈,而脈之情狀,莫逃於指下。

《金匾》有論遲數之脈曰: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浮脈即熱,數脈即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即為水矣。如是言脈,令聰明知見,全不得入。夫寸口肺脈所過,趺陽胃脈所過,二脈合診表裡。

白話文:

《金匾》中記載了遲數脈的論述:

沉脈:

  • 寸口脈浮而遲
  • 浮脈表示熱,遲脈表示潛伏
  • 熱潛交互作用,稱為沉

伏脈:

  • 足陽明脈浮而數
  • 浮脈表示熱,數脈表示急促
  • 熱促交互作用,稱為伏

水脈:

  • 沉脈與伏脈交互作用
  • 沉脈表示絡脈空虛
  • 伏脈表示小便困難
  • 空虛與困難交互作用,水氣流向皮膚,形成水脈

這樣的脈象論述令人難以理解,無法完全滲透。寸口脈反映肺脈,足陽明脈反映胃脈,兩條脈合診可以反映表裡情況。

《內經》:三陰結,謂之水。當以寸口、趺陽定其診也。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衛為陽,遲為營為陰,衛不與榮和,其陽獨居脈外則為熱,營不從衛匿於脈中則為潛,營衛之間,熱潛之脈,相搏而至,則肺氣不能布化,故自結而沉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為表裡,趺陽脈浮而數,胃陽不與脾陰相合,浮而獨居於表則為熱;脾陰不得胃陽以和,反為陽氣所促而變數,數則陰血愈虛而止矣。數止相搏名曰伏者,趺陽之脈本不伏,以熱止之故而脈伏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三陰相交鬱結,稱為「水」。應以寸口脈和趺陽脈來確定診斷。寸口脈浮而遲,浮象徵衛氣屬陽,遲象徵營血屬陰。衛氣不與營血和合,陽氣獨自運行於脈外,就形成熱;營血不與衛氣同出,隱匿於脈中,就形成潛。營衛之間,熱與潛的脈象相搏擊而來,導致肺氣無法正常的佈散宣化,所以自凝而下沉。脾胃以膜相連,形成表裡關係。趺陽脈浮而數,胃陽不與脾陰相配,浮而出現在外,就形成熱;脾陰也得不到胃陽的調和,反被陽氣所催逼而變成脈數,脈數則陰血更加虛少,以至停止。脈數與脈止相搏擊,稱為「伏」,趺陽脈本不伏,因熱而脈止,故脈伏。

寸口之沉,趺陽之伏,相搏於中則為水,豈非三陰結一定之診乎?然肺合皮毛者也,皮膚者絡脈之所過,肺沉而氣不為充,營潛而血不為養,則絡脈虛;脾為胃行津液者也,脾伏則津液不入膀胱,故小便難。絡虛便難,水之積者乘虛而走皮間為腫矣。

白話文:

寸口脈沉取,趺陽脈伏取,二者在體內相交會則為水氣,難道這不是三陰脈結滯確定的診斷嗎?然而肺與皮膚相合,皮膚是經絡通過的地方,肺脈沉弱,氣血不能充盈,營血潛藏,血氣不能滋養,則經絡虛弱;脾臟幫助胃部運行津液,脾臟脈伏,則津液不能進入膀胱,所以小便困難。經絡虛弱,小便不通,水濕積聚趁機在皮膚間遊走,就會形成腫脹。

程郊倩曰:脈浮、數、大、動、滑,此名陽矣。仲景於浮大脈有曰:浮則無血,大則為寒。於數脈有曰:數為虛,虛為寒。於動、滑脈有曰:此三焦傷也。曰:滑則為噦。此等虛實關頭,即陰陽轉換處,學者未辨到脈理之精微,窮其變伏,防其勝復,則於脈疑處無有犀燭,何能於病難時下得雷斧?

白話文:

程郊倩說:脈象浮動、脈搏快速、脈體寬大、脈搏跳動、脈象滑利,這些都是陽症的表現。仲景對脈象浮大的看法是:脈浮代表沒有血,脈大代表有寒氣。對脈搏快速的看法是:脈數代表虛弱,虛弱代表有寒氣。對脈象動的和滑的看法是:這說明三焦受傷了。滑脈代表噁心嘔吐。這些虛實不同的脈象,是陰陽轉換的地方。如果學者無法辨別脈理的精微之處,無法窮追其變化的根源,無法防備它的勝復,那麼在脈象模糊的地方就沒有犀利的洞察力,在疾病危急時怎麼能用強有力的治療手段呢?

張隱菴曰:識脈難,審脈更難。如浮、沉、遲、數、滑、澀,及二十四脈,以對待之法識之,猶易分別於指下。所謂審脈者,體氣強壯之脈何因,所主之病何症,以心印心,而後得確者。叔和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又曰:浮則為熱,浮則為風,浮為氣實,浮為氣虛,浮則無血,浮則為虛。

白話文:

張隱菴說:認識脈象很難,判斷脈象的變化更難。像浮脈、沉脈、遲脈、數脈、滑脈、澀脈等二十四種脈象,用對應的方法去認識,還算容易在手指下分辨出來。所謂判斷脈象,就是探查身體氣血強弱的原因,以及主導的疾病症狀,用心領悟才能獲得確切的結果。王叔和說:浮脈代表病在表層,沉脈代表病在裡層,數脈代表病在臟器,遲脈代表病在臟器。此外,浮脈可能是熱證,可能是風證,可能是氣實,可能是氣虛,也可能是血虛。

是將為外感乎?為內傷乎?為氣乎?為血乎?為實乎?為虛乎?是必審其證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病之久病新病,脈之有力無力,而斷之以意也。

白話文:

這是外感引起的疾病嗎?還是內傷造成的?是氣的問題嗎?還是血的問題?是實證嗎?還是虛證?一定要仔細分辨病症的表裡、寒熱、虛實,疾病的久新,脈象的強弱,才能憑據意向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