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二集 傳染病案 (16)

回本書目錄

二集 傳染病案 (16)

1. 燥疫白喉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葉女,年十餘歲,住上海。

病名,燥疫白喉。

原因,素因陰虛肝熱,現因染燥疫時氣,與內蘊伏熱相應為患,病己四天。

證候,喉旁左右兩關腐爛,蒂丁亦去其半,身熱不壯,四日粒米不進。

診斷,脈象濡數,舌質淡紅,中後薄黃。余曰:「此疫癘之邪熏蒸肺胃,而心肝之火內熾也。」

療法,鄭梅澗《重樓玉鑰》續集云:「白喉遇燥氣流行而發,用藥以養陰清肺為主。」今仿其法而加減之。

處方,鮮生地(六錢),京元參(三錢),冬桑葉(三十張),金銀花(三錢),漢木通(八分),鮮石斛(四錢),甘中黃(八分),川貝母(三錢,去心),青連翹(三錢),薄荷葉(八分),川雅連(五分),鮮竹葉(三十片),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白話文:

藥方:

  • 鮮生地:6 錢
  • 京元參:3 錢
  • 冬桑葉:30 片
  • 金銀花:3 錢
  • 漢木通:8 分
  • 鮮石斛:4 錢
  • 甘中黃:8 分
  • 川貝母(去心):3 錢
  • 青連翹:3 錢
  • 薄荷葉:8 分
  • 川雅連:5 分
  • 鮮竹葉:30 片
  • 活水蘆根(去節):1 兩

效果一劑即咽喉腐爛漸脫,反覺掀痛。此由腐爛雖去,新肉未生,故掀痛,仍用原方加花粉三錢,因未大便,加生川軍三錢,開水泡絞汁沖服,得大便甚暢,胃熱下行,白喉隨愈。肺與大腸相表裡,腑熱下達,肺火亦從下降,病遂就痊。

白話文:

服用一劑後,喉嚨腐爛的部位逐漸脫落,但會感到撕裂般的疼痛。這是因為腐爛的部位雖然已經去了,但是新的肉芽組織還沒有長出來,所以會疼痛。仍然使用原來的方劑,再加入花粉三錢。因為患者沒有大便,所以再加入生川軍三錢,用開水泡絞汁後服用。服用後大便通暢,胃火下行,白喉也隨之痊癒。肺和大腸表裡相通,腑熱下達,肺火也會跟著下降,疾病因此痊癒。

廉按:鄭氏養陰清肺湯專為燥疫白喉而設,雖屬正治,然就余所驗,江浙患真白喉證少,染爛喉痧者多,若不明辨而誤用,每致貽人夭札。吾友杜君同甲,所以著《白喉抉微》駁議,叮嚀以警告病家也。

白話文:

我的老師廉先生說:鄭氏為了治療乾咳疫情中的白喉病,特別制定了養陰清肺湯。雖然是正統的治療方法,但根據我的驗證,在江浙地區患上真白喉的很少,得了爛喉痧的多。如果不仔細辨別,誤用這帖藥方,常常會導致病人死亡。我的朋友杜君同甲,所以寫了《白喉抉微》一書來駁斥這種誤認,並鄭重地警告病人遵循正確的治療方法。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家嫂,年四十歲,住京口。

病名,燥疫白喉。

原因,今年九月間疫喉盛行,感染而陡患喉證。

證候,初起時僅咽喉兩旁紅腫,繼起白點,發熱、惡寒、頭疼。

診斷,脈滑,舌苔淡黃而膩。此燥挾濕熱,痰滯醞釀為患。

療法,辛涼甘潤,以泄熱解毒。豁痰清喉,外治吹蓬萊雪

處方,蘇薄荷(四分),冬桑葉(一錢),青連翹(四錢),栝蔞皮(三錢),金銀花(三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鮮生地(六錢),金果欖(二錢,杵)

白話文:

藥方:

  • **薄荷葉:**四分
  • **冬桑葉:**一錢
  • **青連翹:**四錢
  • **栝蔞皮:**三錢
  • **金銀花:**三錢
  • **川貝母:**三錢(去心)
  • **新鮮生地:**六錢
  • **金果欖:**二錢(搗碎)

次診,次日寒熱退,而咽喉兩旁則破爛,湯水難下,舌苔淡黃厚膩,右脈滑數,乃痰伏上焦也。仍以前方加減,再進一劑。

白話文:

再次就診,隔天寒熱症狀減退,但咽喉兩側潰爛疼痛、難以吞嚥,舌苔呈現淡黃色、厚膩,右脈滑動且快,表示痰液積聚在上焦。因此,沿用上一次的藥方並加減調整,再服用一劑。

次方,金銀花(三錢),青連翹(四錢),川貝母(三錢,去心),金果欖(二錢,杵),鮮生地(六錢),淡黃芩(二錢),光杏仁(三錢),冬瓜仁(四錢),石菖蒲(四分),絲瓜絡(四錢),漢木通(一錢),雅梨汁(一酒鍾,和服)

白話文:

次方:

  • 金銀花:3錢
  • 青連翹:4錢
  • 川貝母:3錢(去心)
  • 金果欖:2錢(搗碎)
  • 鮮生地:6錢
  • 淡黃芩:2錢
  • 光杏仁:3錢
  • 冬瓜仁:4錢
  • 石菖蒲:4分
  • 絲瓜絡:4錢
  • 漢木通:1錢
  • 雅梨汁:一酒杯(與藥同服)

三診,第三日復診,喉部潰爛未至蔓延,咽內常覺痰阻,舌苔黃膩,痰濁甚重,輕劑不能治也。

三方旋覆花(二錢,包煎),川貝母(四錢,去心),海浮石(三錢),栝蔞仁(三錢),半夏曲(三錢),原麥冬(三錢),鮮生地(三錢),小川連(五分),廣橘皮(錢半),雅梨汁(一酒鍾),萊菔汁(一酒鍾,和服)並另用梨汁、萊菔汁與飲。

白話文:

三種藥材組合,包括:

  • 旋覆花(30 克,包好煎煮)
  • 川貝母(60 克,去除內心)
  • 海浮石(45 克)
  • 栝蔞仁(45 克)
  • 半夏曲(45 克)
  • 原麥冬(45 克)
  • 鮮生地(45 克)
  • 小川連(7.5 克)
  • 廣橘皮(22.5 克)

此外,還需要以下材料:

  • 梨汁(50 毫升)
  • 萊菔汁(50 毫升,與藥物一起服用)

另備梨汁和萊菔汁,與藥湯一起服用。

四診,痰漸活動,能稍稍咳出矣。然舌苔則滿布黏膩,口黏而干,大便數日未通,右脈滑數。乃以原方去海浮石,加滾痰丸三錢同煎,蓋欲通其大便,使痰濁下降也。

白話文:

四種診斷方法顯示,痰液逐漸活動,可以稍微咳出來了。但舌苔上滿布粘膩的物質,嘴巴黏稠且乾燥,大便好幾天沒有通暢,右邊脈象滑動且快。於是使用原來的藥方,去掉海浮石,加上三錢滾痰丸一起煎煮,目的是讓大便通暢,使痰液隨之下降。

五診,此藥服後,夜間能睡一二時,知飢欲食,而病勢遂大退矣。然並未大便,惟吐痰則甚多,舌苔尚膩,仍以前方去滾痰丸。服後,諸恙俱退。家嫂以藥太苦,遂不服藥。

白話文:

服藥後的五種症狀:夜晚能睡上一兩個小時,感到飢餓想吃東西,病情明顯減輕。但是仍然沒有大便,只是痰吐得很多,舌苔還是很厚,於是繼續服用去掉滾痰丸的前方藥。服用後,身體上的不適都消失了。嫂子因為藥太苦,所以就不再服藥了。

效果,但以薄粥調養,越日大便始通,而起居如常矣。

廉按:過玉書曰:白色喉蛾、白色喉痹、白色喉風、白色虛喉、白色喉癰、癆證白喉,以及喉疳之白腐、喉痧之白點,皆南方常有之症,均非北方之時疫白喉也。此案雖系燥疫白喉,然挾濕熱痰滯,故初用辛涼甘潤、解毒豁痰,繼因痰濁甚重、注重開痰為君,佐以清潤,終加滾痰丸消降痰火,尤為著力,故服後諸恙悉退而痊。惟生地、麥冬陰凝滯氣,究與痰濁不相宜,當易竹瀝、金汁為妥。

白話文:

註解:記載在《過玉書》中:白色喉嚨痛、白色喉嚨腫脹、白色喉風、白色虛弱喉嚨、白色喉嚨癤腫、癆病的白喉嚨,以及喉嚨潰爛的白色腐敗物、喉嚨發炎的白點,這些都是南方常見的疾病,都不同於北方流行的傳染性白喉。

這個病例雖然是乾燥的傳染性白喉,但是伴隨著濕熱痰液滯留,所以一開始使用辛涼甘潤的中藥,解毒化痰;接著由於痰液混濁嚴重,注重化痰為主要治療方法,輔以清潤的中藥;最後加上滾痰丸來消除痰火,特別著重於治療痰火。所以服用後,各種症狀都消退而痊癒。

不過,生地黃和麥冬具有凝滯氣血的作用,畢竟與痰液濁重不相宜,應該改用竹瀝和金汁比較妥當。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梁德榮,年三十歲,體壯,商業,住廣西梧州。

病名,燥疫白喉。

原因,素因過食酸滯,嗜酒無量。誘因秋天炎燥,是年白喉盛行,毒菌飛揚,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惡寒發熱,頭目眩痛,背脹腰刺,全體骨節疼痛,咽喉乾涸,微現硬痛。繼則體中大熱,咽喉疼痛勢不可忍,喉頭起白點白塊微爛,外面微腫,口乾而渴,頭部更痛,聲破不能言,目赤唇焦,氣逆喘急,氣熱而臭,頑痰上湧,鼻流鮮血,神志煩悶,睡寤恍惚,神識昏迷,面色微黑。

白話文:

症狀:

  • 怕冷發燒
  • 頭暈頭痛
  • 背部脹痛、腰部刺痛
  • 全身骨頭疼痛
  • 喉嚨乾澀,輕微疼痛
  • 接著體溫升高,喉嚨劇烈疼痛
  • 喉嚨出現白色斑塊,輕微潰爛
  • 喉嚨外微腫
  • 口乾舌燥
  • 頭痛加劇
  • 聲音嘶啞,無法言語
  • 眼睛發紅,嘴脣乾裂
  • 呼吸短促,氣息灼熱且有臭味
  • 頑固的痰液上湧
  • 流鼻血
  • 心情煩悶,神志恍惚
  • 意識模糊,臉色發黑

診斷,脈左洪弦,右浮數,體溫一百零五度,此燥疫白喉證也。查閱前醫方藥,純為表散治風之方,反使其毒分竄經絡,火勢愈猛,血湧於鼻,痰阻關竅,頓致心神昏聵,危在頃刻。今所幸者,左脈尚存根氣,或可救治。

白話文:

診斷: 左脈強壯有力,右脈浮動且跳動頻繁,體溫高達一百零五度。這是熱毒性白喉症狀。查看之前的藥方,都是治療風寒的外感藥,反而導致毒氣四處蔓延至經絡,加重了熱毒,導致鼻出血、痰液阻滯氣道,使得神志不清,情況危急。

好在現在左脈還有根氣,還有救治的希望。

療法,先用仙方活命湯加減。取犀角、蓮心、膽草、山梔清君相之火為君,石膏知母黃柏平陽明燥熱為臣,生地、中白、銀花、白芍甘草涼血養陰,和中敗毒為佐,元參、兜鈴、藍根、瓜蔞下氣化痰,潤肺降逆為使。連進三服,鼻血止,人事醒,體熱亦退,面唇略潤。繼用養陰清肺湯加減。連進五服,白喉已退,咽潤津復,略能言語,稍進薄粥。惟腹中滿脹,大便不行,診脈左則緩靜,有關尺數有力。用白虎承氣湯加減,推蕩瘀熱。二服後,瀉下黑燥糞數次,眠安食進,診脈已緩。終用生脈散白虎湯,助氣生津,清胃潤燥。

白話文:

治療方法:

一開始使用「仙方活命湯」加上一些藥材。使用犀角、蓮子心、膽草、山梔花來清除心臟的火氣(做為主要藥物);石膏、知母、黃柏來平息陽明經的燥熱(做為輔助藥物);生地黃、中白皮、銀花、白芍、甘草來涼血滋陰、調和中氣,並清除毒素(做為佐藥);元參、通草、藍根、瓜蔞來降氣化痰,潤肺止咳(做為引藥)。連續服用三帖,病人的鼻血止住了,意識恢復了,體熱也退了,臉色和嘴脣稍微潤澤。

接著使用「養陰清肺湯」加上一些藥材。連續服用五帖,白喉已經消退,喉嚨潤澤津液恢復,病人可以稍微說話,並能進食少量稀粥。但是病人的腹部仍然脹滿,大便不通暢。診脈發現左脈緩緩脈靜,但有尺脈有力。使用「白虎承氣湯」加上一些藥材,來驅散瘀熱。服用兩帖後,瀉出黑色乾燥的大便數次,病人可以安眠進食,診脈也轉為緩脈。

最後使用「生脈散」和「白虎湯」合用,來幫助生津,清胃潤燥。

處方,仙方活命湯加減方

龍膽草(三錢),馬兜鈴(三錢),栝蔞仁(五錢),元參(三錢),川黃柏(二錢),鮮生地(八錢),板藍根(二錢),生石膏(八錢),犀角尖(二錢,磨沖),白芍(三錢),生甘草(一錢),焦山梔(三錢),蓮子心(三錢),人中白(三錢),白知母(四錢),濟銀花(三錢),煎服。

白話文:

龍膽草(15公克),馬兜鈴(15公克),栝蔞仁(25公克),元參(15公克),川黃柏(10公克),鮮生地(40公克),板藍根(10公克),生石膏(40公克),犀角尖(10公克,磨粉),白芍(15公克),生甘草(5公克),焦山梔(15公克),蓮子心(15公克),人中白(15公克),白知母(20公克),濟銀花(15公克),煎服。

次方,養陰清肺湯加減方

鮮生地(六錢),麥冬(四錢),白芍(三錢),薄荷(六分),元參(三錢),丹皮(二錢),川貝(二錢),生甘草(錢半),膽草(三錢),生石膏(五錢,研細),犀角(三錢),煎服。

白話文:

生生地黃(60公克),麥冬(40公克),白芍(30公克),薄荷(6公克),元參(30公克),丹皮(20公克),川貝(20公克),生甘草(15公克),膽草(30公克),研細的生石膏(50公克),犀角(30公克),煎煮服用。

三方,白虎承氣湯加減方

芒硝(三錢),生大黃(四錢),生石膏(四錢,研細),瓜蔞仁(三錢),知母(四錢),鮮生地(五錢),黑元參(四錢),煎服。

白話文:

芒硝(15克),生大黃(20克),生石膏(20克,研成細粉),瓜蔞仁(15克),知母(20克),新鮮生地(25克),黑元參(20克),煎服。

四方,生脈散合白虎湯方

生石膏(四錢,研細),麥冬(三錢),五味(一錢),知母(四錢),西洋參(三錢),粳米(五錢),甘草(錢半)

白話文:

  • 生石膏:4錢,研成細粉

  • 麥冬:3錢

  • 五味子:1錢

  • 知母:4錢

  • 西洋參:3錢

  • 粳米:5錢

  • 甘草:錢半

效果,五日人事已醒,熱退體和,白喉已減,鼻血亦止;十日喉證已除,略能言語,食量略進;二十日病除食進,元氣已復。

白話文:

治療後,五日內神智恢復,發燒退去,身體恢復平衡,白喉減少,鼻血止住;十日內喉嚨症狀已消失,能稍微說話,食量也略微增加;二十日後,疾病痊癒,食量恢復正常,元氣已復元。

廉按:此仿張善吾、鄭梅澗輩治燥疫白喉之法,耐修子《白喉抉微》一書皆用此等方藥,全在臨證者辨明真燥白喉,始可仿用,否則貽誤反多,學者宜注意之。

白話文:

說明:這方法是仿照張善吾、鄭梅澗等人治療乾咳白喉的方法,耐修子所著《白喉抉微》一書都使用這類藥方,完全在於臨牀醫生辨明真正的乾咳白喉,才能仿效使用,否則誤用反而會害處多,學者們應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