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洗

《神農本草經贊》~ 卷二 中經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中經 (13)

1. 烏賊魚骨

味鹹微溫。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生池澤。

東遊棄袋。海畔浮漂。化由鵅𪇰。骨類螵蛸。纜風須勁。噀墨腹消。縱橫紋辨。白勝英瑤。

白話文:

陳藏器記載:海人說,這是秦王東遊時將算袋丟入海中,算袋化成的。曹操在樂府中提到,這個物件漂浮在水面上。蘇頌說,陶隱居認為這是𪇰鳥變化而成。爾雅中提到鵅鳥,也叫做𪇰鳥。李時珍指出,它的骨頭被稱為海螵蛸,顏色白且脆。根據爾雅疏的解釋,螵蛸是螳螂的卵。

日華子提到,魚在遇到風浪時,會用它的兩根須將自己黏附在石頭上,就像纜繩一樣,所以被稱為纜魚。蘇頌補充道,這種魚的腹部含有墨水,能夠噴射墨水,讓水變得混濁來保護自己。根據雷斆的說法,沙魚的骨頭也類似於這種骨頭。如果紋路是縱向的,則是真品,橫向的則是假的。

《宋史志》中提到,這個物件被描述為美麗而精緻,如瑤玉般的品質。

陳藏器曰。海人云是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所化。曹操樂府。流澌浮漂。蘇頌曰。陶隱居言。此是𪇰鳥所化。爾雅。鵅鳥𪇰。李時珍曰。骨名海螵蛸。色白脆。爾雅疏。螵蛸螳螂卵也。日華子曰。魚遇風波。即以兩須下注黏石如纜。故名纜魚。蘇頌曰。魚腹中有墨。能吸波噀墨。令水溷黑以自衛。雷斆論。沙魚骨亦相似。紋順者真。橫者假。宋史志。有美英瑤。

白話文:

陳藏器說:民間傳說是秦王到東海遊玩時遺落算籌袋衍化成的。曹操的樂府中提到:「順著水流漂浮。」

蘇頌說:陶隱居說這是海鳥變化成的。

《爾雅》記載:「鵅鳥」,即海螵蛸。

李時珍說:骨骼的名稱是海螵蛸,顏色呈白色,質脆。

《爾雅疏義》記載:螵蛸是螳螂的卵。

《日華子》記載:魚遇到風浪時,用兩根觸鬚吸附在石頭上,就像纜繩一樣,所以稱為纜魚。

蘇頌說:魚腹中含有墨汁,可以吸入海水吐出墨汁,使海水變混濁以保護自己。

雷斆在《論》中記載:沙魚的骨骼也類似螵蛸,紋路順著的纔是真品,紋路橫著的則是贗品。

《宋史》記載,有美英瑤。

2. 白殭蠶

味鹹。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生平澤。

三起三眠。忽摧風擾。馬首猶瞻。蛾眉罷掃。繭室休營。絲腸自繞。湯鑊辭烹。知幾及早。

白話文:

味道鹹。主治小兒驚嚇抽搐、夜間啼哭。驅除體內寄生蟲。淡化黑斑。使人面色紅潤。男性陰部生瘡潰瘍。滋潤皮膚。

古代文字:

三起三眠。忽摧風擾。馬首猶瞻。蛾眉罷掃。繭室休營。絲腸自繞。湯鑊辭烹。知幾及早。

李時珍曰。蠶三起三眠。二十七日而化。病風死者。其色自白。荀卿賦。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左傳。惟余馬首是瞻。趙孟頫詩。蛾眉何娟娟。杜甫詩。淡掃蛾眉朝至尊。埤雅。蠶以繭自衣。亦謂之室。釋。惠洪歌。肺腸已作金絲光。史記傳。藺相如請就湯鑊。蘇軾詩。不須更說知幾早。

白話文:

李時珍說:蠶經過三次脫皮和三次睡眠,共二十七天才能化繭。得風寒而死的蠶,身體呈白色。

荀卿的賦中寫道:那些身體嬌嫩而頭像馬首的人。

《左傳》中說:我只顧著看自己馬的頭。

趙孟頫的詩中寫道:秀氣的眉毛。

杜甫的詩中寫道:輕輕化上淡妝,去朝見皇上。

《埤雅》中說:蠶用繭把自己包裹起來,也可以稱之為巢室。

釋惠洪的歌中寫道:我的肺腑已經變成金色的絲光。

《史記》記載:藺相如請求進入沸水鍋。

蘇軾的詩中寫道:不必再說得更多,要知道一切還早。

3. 鮀魚甲

味辛微溫。主心腹癥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創疥死肌。生池澤。

肖生十二。五色潛鮀。橫飛沖岸。鼾睡盤渦。更傳砰磕。雨召滂沱。平鱗鏟甲。敢肆麼麼。

埤雅。鮀身具十二生肖肉。說文。鮀水蟲紋五色。背毛皆有鱗甲。曹植啟。臛江東之潛鮀。

白話文:

藥性辛辣、微溫。主治腹中癥瘕,堅硬積聚,寒熱交替,女子崩漏,下血五色,腹股溝和小腹深處互相牽扯疼痛,創口、疥瘡、壞死肌肉,以及生長在池澤中的植物。

生動比喻:

十二生肖的肉混雜在一起。五顏六色的鮀魚潛伏在水中。橫衝直撞,躍出水面。打著呼嚕盤臥著。互相傳遞著撞擊聲。暴雨呼嘯而來。鱗片和甲殼都被颳掉了。敢於肆無忌憚地發出聲響。

註解:

  • 埤雅:古籍名,記載動植物的書籍。
  • 潛鮀:潛伏在水中的鮀魚。
  • 橫飛沖岸:形容鮀魚在水中快速穿梭。
  • 鼾睡盤渦:形容鮀魚在水中打著呼嚕盤旋。
  • 砰磕:撞擊聲。
  • 雨召滂沱:形容暴雨的猛烈。
  • 平鱗鏟甲:形容鮀魚的鱗片和甲殼都被刮掉了。
  • 敢肆麼麼:形容鮀魚的肆無忌憚。

李時珍曰。性能橫飛。不能上騰。杜甫詩。紫鱗沖岸躍。陳藏器曰。性嗜睡。恆閉目。力至猛。能攻江岸。唐彥謙詩。安寢正鼾睡。楊炯詩。盤渦轉深谷。晉安海物記。鮀宵鳴如桴鼓。江淮之間。或謂之鮀更。袁桷詩。院吏傳更寫制時。潘岳賦。鼓鼙⿰召宏隱以砰礚。爾雅翼。

白話文:

李時珍說:

這種魚能夠橫向遊動,但不能向上遊動。

杜甫的詩說:

紫色的鱗片沖向岸邊,跳躍起來。

陳藏器說:

這種魚喜歡睡覺,經常閉著眼睛。但力氣非常大,能夠攻擊江岸。

唐彥謙的詩說:

安穩地睡著,鼾聲響起。

楊炯的詩說:

盤旋著遊進深谷之中。

《晉安海物記》記載:

鮀魚在夜間發出的鳴叫聲像鼓聲一樣。

在江淮地區,人們有時稱鮀魚為「鮀更」。

袁桷的詩說:

衙門裡的官吏記錄時間時,會聽到鮀魚發出的聲音。

潘岳的賦中說:

鼓聲和兵器聲召來隱士,驚恐地四處躲藏。

《爾雅翼》中記載:

鮀能吐霧致雨。詩。俾滂沱矣。庾信賦。平鱗鏟甲。李時珍曰。老者善變妖魅。歐陽修詩。膽大身麼麼。

白話文:

鮀能吐霧致雨。詩:俾滂沱矣。(庾信賦)

平鱗鏟甲。(李時珍曰:老者善變妖魅。)

歐陽修詩:膽大身麼麼。

鮀魚可以吐霧致雨。詩經上說:讓它豪邁地下雨。(庾信的《賦》)

魚鱗平坦,魚甲呈鏟形。(李時珍說:老鮀魚善於變成精怪。)

歐陽修的詩:鮀魚膽大,身體圓滑。

4. 樗雞

味苦平。主心腹邪氣。陰痿。益精強志。生子。好色。補中。輕身。生川穀。行列秋梢。寒螿同候時協雞鳴。氣含樗臭。六足鱗差。雙飛斑糅。莎羽樊中。聲煩色陋。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主治心腹邪氣、陽痿、益精強志、生育子嗣、好色、補益身體、減輕體重。

生長在川澤中,行列出現在秋梢之時。性寒,與寒蟬同類,時常與雞鳴聲相呼應。

氣味包含著樗樹的臭味。六足鱗片不整齊,兩個翅膀有斑點,交錯雜亂。生活在莎草叢中。叫聲嘈雜,顏色醜陋。

名醫曰。生河內樗樹上。七月採。陶弘景曰。形似寒螿而小。李時珍曰。其鳴以時。故以雞名。此物六足重翼。翼灰黃有斑點。居樗樹上。布列成行。蘇頌曰。一名莎雞。飛而振羽。索索有聲。人或蓄之樊中。李時珍曰。莎雞居草間。如蟋蟀之類。蘇頌所引殊誤。

白話文:

名醫說:莎雞生長在河內的樗樹上,在七月採摘。

陶弘景說:莎雞的形狀像寒蟬,但較小。

李時珍說:莎雞鳴叫有規律,因此以雞命名。這種動物有六條腿,翅膀厚重,翅膀呈灰色或黃色,有斑點。它們棲息在樗樹上,排列成行。

蘇頌說:莎雞又叫莎雞,飛行時撲扇翅膀,會發出沙沙的聲音。有些人會將莎雞養在籠中。

李時珍說:莎雞生活在草叢中,與蟋蟀類似。蘇頌的說法是錯誤的。

5. 蛞蝓

味鹹寒。主賊風喎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一名陵蠡。生池澤。

蝸螺寄殼。名假形殊。屈伸雙角。淟涊單軀。跡留涎滑。胎托腥汙。毒蟲侷促。盬腦噆膚。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鹹寒,主要用於治療賊風、關節變形,以及肌肉拉傷或脫肛。它還可以治療驚癇和肌肉抽搐。另一個名稱是陵蠡,這種藥材生長在池澤地區。

這段描繪了一種蝸螺寄居的場景。蝸螺攜帶著殼,形狀可能是假裝成其他物體。它的雙角可以屈伸,身體單薄卻靈活。它留下的痕跡是滑滑的涎液。由於它的殼可能藏著腥汙的胎蟲,這種環境中會有毒蟲聚集,並且它的盬腦(殼中的某種物質)可能會損害皮膚。

說文。附裸揹負殼者為蝸牛。無殼者曰蛞蝓。寇宗奭曰。蝸牛四角。蛞蝓二角。身肉只一段。毒蟲行所過之路。觸其涎即死。博雅。淟涊。垢濁也。宋書傳。王僧達單軀弱嗣。李時珍曰。俗名托胎蟲。鐵圍山叢談。嶠南多蜈蚣。見托胎蟲即侷促不行。蟲乃登其首。陷其腦。王孝籍書。毒螫噆膚。

白話文:

背負著殼者稱為「蝸牛」。沒有殼的曰「蛞蝓」。寇宗奭說:蝸牛有四隻角,蛞蝓有兩隻角。身肉只一節。有毒蟲經過牠們身下,碰到牠們的黏液就會死去。《博雅》:「淟涊」,污垢不清也。《宋書傳》:王僧達孤身弱嗣。李時珍說:俗名託胎蟲。《鐵圍山叢談》:「嶠南多蜈蚣,見託胎蟲則退縮而不能行。蟲便登上其頭,鑽入其腦中」。王孝籍《書》:「毒螫咬傷皮膚」。

6. 石龍子

味鹹寒。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生山谷。

析易陰陽。荊山盈數。魚躍浮交。蟬棲巧捕。召雨含冰。興云擁霧。從壁上觀。守宮丹注。

白話文:

味道鹹而寒。主治五種小便不通的邪氣結聚。結石而小便帶血。利尿通小便。又叫「蜥蜴」。生長在山谷。

分析陰陽的變化。荊山產量豐富。魚羣躍出水面嬉戲。蟬停在樹上巧妙捕食。召喚降雨,冰雹隨之而至。興起烏雲,霧氣環繞。從牆壁上觀察,壁虎留下了紅色印記。

埤雅。蜴善變易。有陰陽析易之義。名醫曰。生荊州山石間。抱朴子。虺蜴盈數。異物志。魚跳躍。蜥蜴從草中下依。近共浮水而相合。古今注。善於樹上捕蟬食之。卦爻名義注。與龍通氣。故可祈雨。與蛇同形。故能吐雹。倦遊雜錄。京師久旱以甕貯水。插柳枝泛蜥蜴。小兒呼曰蜥蜴蜥蜴。

白話文:

蜥蜴擅長變化,有陰陽分離轉化的意思。名醫說,蜥蜴生長在荊州山間的石頭中。《抱朴子》記載,蜥蜴數量很多。《異物志》說,魚在水裡跳躍,蜥蜴從草叢中跑出來,依附在魚旁,一起浮在水面。

《古今注》記載,蜥蜴善於在樹上捕捉蟬作為食物。《卦爻名義注》記載,蜥蜴與龍相通,所以可以祈求下雨。它與蛇形狀相似,所以可以吐出冰雹。《倦遊雜錄》記載,京師乾旱時,人們裝滿一缸水,插上柳枝,放入一隻蜥蜴。小孩們會呼喊:「蜥蜴蜥蜴。」

興雲吐霧。說文。在壁者曰蝘蜓。史記紀。諸將皆從壁上觀。博物志。蜥蜴食以硃砂。體盡赤。搗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故曰守宮。

白話文:

蜥蜴吐出的氣息形成雲霧一樣。在《說文解字》中,寄居在牆壁上的蜥蜴稱為「守宮」。《史記》記載,將軍們都爬上牆壁觀看戰況。

《博物志》記載,蜥蜴吃了硃砂之後,全身會變成紅色。如果把研磨後的硃砂塗抹在女性的身體上,可以永不褪色。因此,蜥蜴又稱「守宮」。

7. 木虻

味苦平。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𢠹。無子。一名魂常生川澤。

蚊為民害。虻亦甿愁。嶺南霧集。塞北塵浮。卷從木葉。化起溪流。蜩蟬形似。鼓翼鳴秋。

白話文:

味苦,性平。主治目赤痛,眥傷流淚,瘀血閉阻,寒熱酸性痢疾,無子。別名「魂常生」,生長於水澤地帶。

味道苦,性質平。主要治療眼睛赤痛,眼睛邊緣受傷流淚,瘀血堵塞不通,寒熱性痢疾,不育。別名「魂常生」,生長在水澤地帶。

蚊為民害。虻亦甿愁。嶺南霧集。塞北塵浮。卷從木葉。化起溪流。蜩蟬形似。鼓翼鳴秋。

蚊子是人民的禍害,虻蟲也令人憂愁。嶺南地區霧氣瀰漫,塞北地區塵土飛揚。蚊子成羣結隊飛行,在樹葉間飛舞。虻蟲化身成溪水,蟬和蜩的形狀相似,鼓動翅膀鳴叫於秋天。

埤雅。蟁害民。故曰蚊。虻害蚊。故曰虻。陳藏器曰。塞北亦有。嶺南極多。從木葉中出。卷葉如子。形圓。著葉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漸大子化。折破便飛。即能齧物。揚雄文。霧集雨散。辛德源詩。扇舉細塵浮。酉陽雜俎。南方溪澗中多水蛆。長寸余。色黑。夏末變為虻。蘇恭曰。綠色如蜩蟬。李時珍曰。以翼鳴其聲虻虻。韓愈序。以蟲鳴秋。

白話文:

《埤雅》記載,一種名叫「蟁」的蟲子會危害人們,因此稱之為「蚊子」。另一種名叫「虻」的蟲子會危害蚊子,因此稱之為「虻」。

根據陳藏器的說法,「虻」在塞北也有分佈,但在嶺南地區數量極多。它們從樹葉中鑽出來,將樹葉捲成像豆子一樣圓圓的形狀。這些「豆子」附著在葉子上,破開後,初出的蟲子像白色的蛆,逐漸長大並化蛹。折開蛹後,就能飛出來並且立即開始叮咬物體。

在揚雄的《賦》中提到:「霧氣散盡,蟲子飛集。」在辛德源的詩中描述為:「扇子揚起,細小的塵埃飛舞。」

《酉陽雜俎》記載,南方溪澗中有很多水蛆,長度超過一寸,顏色發黑。到了夏末,這些水蛆就會變成虻。

蘇恭說,虻的顏色像青蛙,呈綠色。李時珍記載,虻會鳴叫,聲音像「虻虻」,因此得名。韓愈在序言中提到:「以蟲鳴秋。」

8. 蜚虻

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生川穀。

白話文:

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生於川穀。

蠶蛹生蛾。營飛逞快。飽飫血腥。猛同針蠆。毒化堅凝。苦攻瘀敗。譬彼多藏。厚亡堪喟。

白話文:

蠶蛹羽化成蛾,肆意飛舞,滿足於吸食血液。牠的毒性猶如毒蛇或蠍子,能夠化解堅硬的血塊,攻擊陳舊的瘀血。就像那些貪得無厭的人,最後往往會遭受重大的損失,令人唏噓不已。

陳藏器曰。木虻是葉內者。蜚虻是已飛者。正如蠶蛹與蛾耳。梁武帝詩。黃鳥營飛時。陶弘景曰。啖牛馬血。因其腹滿。掩取干之。寇宗奭曰。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黃綠色。李時珍曰。虻食血而治血。成無己曰。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老子。多藏必厚亡。

白話文:

陳藏器說:木虻是剛從葉子裡生出來的,蜚虻是已經可以飛行的了。這就像蠶蛹和蛾的關係。梁武帝的詩句:"黃鳥正在飛翔時。"

陶弘景說:虻咬牛馬,是因為它們腹部飽滿,這樣容易吸食。寇宗奭說:虻像蜜蜂那麼大,腹部凹陷,顏色微黃帶綠。

李時珍說:虻吸血,可以治療血病。成無己說:血行不暢,可以用苦藥攻之。老子說:積蓄太多,必定會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