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辯

回本書目錄

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辯

1. 生氣通天論病因章句辯

《禮記》曰:一年視離經。謂離析經理,在乎章句之絕。《內經·生氣通天論》病因四章,第一章論因於寒,欲如運樞。以下三句與上文意不相屬,皆衍文也。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兩句,當移在此。夫寒邪初客於肌表,邪鬱而為熱,有似燔炭,得汗則解。此仲景麻黃湯之類是也。

第二章論因於暑。暑者君火為病,火主動則散,故自汗煩渴而多言也。第三章論因於濕。濕者土濁之氣,首為諸陽之會,其位高而氣清,其體虛,故聰明得而系焉。濁氣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濕鬱為熱,熱留不去,大筋軟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

小筋弛長者,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因於濕,首如裹,各三字為句,濕熱不攘以下各四字為句,文正而意明。第四章論因於氣,為腫。下文不序病證,蓋是脫簡。四維相代二句,與上文意不相屬,亦衍文也。王太僕曰:暑熱濕氣三病,皆以為發於傷寒之毒,次第相仍,展轉生病。

五段通為一章,余有疑焉。暑病不治,伏而生熱,熱久生濕,濕久氣病,蓋有之矣。《內經》止有冬傷於寒,不即病,至夏有熱病之言。未聞寒毒伏藏,至夏發於暑病。至於濕病,亦蒙上文之熱,謂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當以因於濕首為句。如裹濕又為句,則濕首之濕,裹濕之濕,皆人為也。

與上下文列言寒暑之病,因文義舛乖,不容於不辯。或曰:先賢言溫濕、寒濕、風濕矣。未聞有所謂濕熱病者,攻之《內經》,亦無有焉,吾子無乃失之迂妄耶?予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內經》發明濕熱,此為首出。至真要大論曰:濕上甚而熱,其間或言濕而熱在中者。

或曰熱而濕在中者,此聖人愛人論道之極致,使天下後世不知濕熱之治法者,太僕啟之也。君其歸取《原病式》熟讀而審思之,幸甚!

2. 太僕章句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濕首(句),如裹濕(句),熱不攘(句),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云云)。

3. 新定章句

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因於濕(句),首如裹(句),濕熱不攘(句),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