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續膈噎論

諺云。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於若是耶。余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

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雲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苟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於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

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

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臟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云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鬱。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於平。

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復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而所云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復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症。多由鬱怒傷肝而作。鬱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

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鬱湯,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陳神麯(炒),桔梗香附(醋炒),川貝母(去心研),茯苓,廣皮(各一錢),撫芎(五分)

姜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志湯,第二用。

遠志肉(甘草制),茯神白芍藥(灑炒),熟半夏,廣皮(各一錢),棗仁(一錢半),人參(二錢),鉤藤(三錢)

桂圓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姜。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

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