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1)

1. 明堂經脈(一)

〔神農明堂圖〕隋志一卷,佚

〔神農皇帝真傳針灸圖〕一卷,存

按是書每圖隨病候而設焉。附以人神及尻神。逐歲所在。雷火針法。藥方數道。蓋其依託。成於明人之手者也。

〔黃帝針灸經〕隋志十二卷,佚

〔黃帝流注脈經〕隋志一卷,佚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新唐志。作曹氏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隋志十二卷,佚

〔黃帝針灸蝦蟆忌〕隋志一卷,存

〔按太醫和氣氏奕世所傳。有黃帝蝦蟆經軸子一卷。蓋此書也。首舉蝦兔圖。隨月生毀日月𮨷避炙判法(書中。蝕刺字。俱訛作𮨷判。)次載灸刺避忌法八門。其事雖似渺茫。非後人可為假託者也。考日中有烏。月中有蝦兔。其說來尚矣。史龜策傳曰。日為德。而君於天下。

辱於三足之烏。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淮南子精神訓曰。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又說林訓曰。月照天下。蝕於詹諸。烏力勝日。而服於鵻禮。論衡順鼓篇曰。月中之獸。兔蟾蜍也。其類在地。螺與蚄也。參同契曰。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魄吐生光。

李善文選謝莊月賦注曰。張衡靈憲云。月者陰精之宗。積成為獸。象兔形。春秋元命苞云。月之為言闕也。兩說。蟾蠩與兔者。陰陽雙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倚陽。太平御覽。引抱朴子曰。黃帝醫經。有蝦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蝦蟆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據此則此書。當漢人所撰。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唐志。無人字。),隋志一卷,佚

〔黃帝明堂經〕(宋志。作灸經明堂。)舊唐志三卷,佚

〔黃帝內經明堂〕舊唐志十三卷,佚

〔黃帝雜注針經〕舊唐志一卷,佚

〔黃帝針經〕舊唐志十卷,佚

〔明堂針灸圖〕讀書後志三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云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

〔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宋史。無黃帝二字。)崇文總目一卷,佚

〔岐伯灸經〕(宋史。作黃帝問岐伯灸經。)新唐志一卷,佚

〔岐伯針經〕宋志一卷,佚,

〔黃帝岐伯針論〕藝文略二卷,佚

〔扁鵲偃側針灸圖〕隋志三卷,佚

〔扁鵲針傳〕崇文總目一卷,佚

〔子午經〕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題云扁鵲撰。論針砭之要。成歌詠。蓋後人依託者。

〔涪翁針經〕佚

後漢書郭玉傳曰。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於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

〔華氏(佗)枕中灸刺經〕隋志一卷,佚

〔呂氏(廣)玉匱針經〕(舊不著呂氏名。今據太平御覽玉匱針經序錄之。崇文總目。作金滕玉匱針經。呂博撰。)隋志二卷(舊新唐志。作十二卷。崇文總目。作三卷。)佚

〔募腧經〕佚

皇甫謐曰。呂廣撰募腧經云。太倉在臍上三寸。非也。

〔皇甫氏(謐)黃帝甲乙經〕(舊唐志。作黃帝三部針經。)隋志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舊唐志。作十三卷。)存

宋志曰。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灸經十二卷。即甲乙經。

自序曰。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於後。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中古名醫。

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漢有倉公。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漢有華佗張仲景。其他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於畏惡。治之而瘥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於畏惡,病重必死。終如其言。仲景見侍中王仲宣。

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施用。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

其學皆出於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況物理乎。事類相從。聚之義也。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論其文有理。

雖不切於近事。不甚刪也。若必精要。後其閒暇。當撰核以為教經云。

晉書曰。皇甫謐字士安。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後得風痹疾。因而學醫。習覽經方。手不輟卷。遂盡其妙。(太平御覽)

王燾曰。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術。撰次甲乙。並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不可苟從異說。致乖正理。(外臺秘要)

林億等序曰。臣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藝文志。稱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奧。安能及國之政哉。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

有高尚之志。得風痹。因而學醫。習覽經方。遂臻至妙。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長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

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簡編脫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

其餘篇第。亦不能盡言之。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令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臺秘要諸家善書校對。玉成繕寫。將備親覽。恭惟主上聖哲文明。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被眾庶。大頒岐黃。遠及方外。使皇化兆於無窮。和氣浹而充塞。茲亦助人靈順陰陽明教化之一端云。

國士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上。

四庫全書提要曰。「甲乙經八卷。晉皇甫謐撰。是編皆論針灸之道。隋書經籍志。稱黃帝甲乙經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不著撰人姓名。考此書首。有謐自序。稱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

皆黃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灤。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義未明,疑有脫誤。今仍舊本錄之。謹附識於此。)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詞。除其重複。至為十二卷。(案至字。文義未明。亦疑有誤。)云云。

是此書乃裒合舊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黃帝。然刪除謐名。似乎黃帝所自作。則於文為謬。舊唐經籍志。稱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始著謐名。然較梁本多一卷。其並音一卷計之歟。新唐書藝文志。既有黃帝甲乙經十二卷。又有皇甫謐黃帝三部針經十三卷。兼襲二志之文。則更舛誤矣。

書凡一百一十八篇。內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篇。疾形脈診篇。針灸禁忌篇。五臟傳病發寒熱篇。陰受病發痹篇。陽受病發風篇。各分上下經脈篇。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篇。各分上中下。實一百二十八篇。句中夾註。多引楊上善太素經。孫思邈千金方。王冰素問注。王惟德銅人圖。

參考異同。其書皆在謐後。蓋宋高保衡孫奇林億等校正所加。非謐之舊也。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又明堂孔穴圖三卷。唐志。有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黃帝明堂三卷。又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

楊元孫黃帝明堂三卷。今並亡佚。惟賴是書。存其精要。且節解章分。具有條理。亦尋省較易。至今與內經並行。不可偏廢。蓋有由矣。」

按弟堅曰。此書命以甲乙。未有詳解。按楊玄操難經序。昔皇甫玄晏總三部。為甲乙之科。外臺秘要。引此書。其瘧病中雲。出庚卷第七。水腫中雲。出第八辛卷。又明堂及腳氣中。並引丙卷。然則玄晏原書。以十干列。故以甲乙命名。隋志。黃帝甲乙經十卷。可以證焉。今傳本並玄晏自序。

作十二卷。蓋非其真也。魏都賦。次舍甲乙。西南其戶。李善注。甲乙。次舍之處。以甲乙紀之也。景福殿賦。辛壬癸甲。為之名秩。呂延濟注。言以甲乙為名次也。此其義一爾。

〔徐氏(悅)龍銜素鉞並孔穴蝦蟆圖〕(舊新唐志。鉞。作針經二字。)隋志三卷,佚

〔亡名氏雜針經〕隋志四卷,佚

〔程氏(天祚)針經〕隋志六卷,佚

〔亡名氏灸經〕隋志五卷,佚

〔曹氏(闕名)灸方〕隋志七卷,佚

〔秦氏(承祖)偃側雜針灸經〕隋志三卷,佚

〔偃側人經〕隋志二卷,佚

〔明堂圖〕舊唐志三卷,佚

〔徐氏(叔向)針灸要鈔〕隋志一卷,佚

〔張氏(子存)赤烏神針經〕(舊不著撰人名字。今據唐志訂補。)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明堂流注〕隋志六卷,佚

〔明堂孔穴〕隋志五卷,佚

〔明堂孔穴〕隋志一卷,佚

〔新撰針灸穴〕隋志一卷,佚

〔明堂孔穴圖〕隋志三卷,佚

〔偃側圖〕隋志八卷,佚

〔偃側圖〕隋志二卷,佚

〔明堂蝦蟆圖〕隋志一卷,佚

〔針灸圖要訣〕隋志一卷,佚

〔針灸圖經〕隋志十一卷注本十八卷,佚

〔針灸經〕隋志一卷,佚

〔十二人圖〕隋志一卷,佚

〔流注針經〕隋志一卷,佚

〔曹氏(闕名)灸經〕隋志一卷,佚

〔謝氏(闕名)針經〕隋志一卷,佚

〔殷氏(元)針經〕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要用孔穴〕隋志一卷,佚

〔九部針經〕隋志一卷,佚

〔釋氏(僧匡)針灸經〕隋志一卷,佚

〔亡名氏三奇六儀針要經〕隋志一卷,佚

〔楊氏(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舊唐志十三卷,闕

自序曰。臣聞星漢照回。□□分其瀾□□巫滀水□□□□□□□□所以□□□□化通乾坤之氣。象人之秀異。得□□□雖四體百節。必有攸系。而五臟六腑。咸存厥司。在於十二經脈□□綱領是猶玉繩分晷。而□者不□金□惣𧌒。而晦明是□。至於□□□財□□□□□□乃細而運之者廣。

言命則微而攝之者大。血氣為其宗本。經絡導其源流。呼吸運其陰陽。營衛通其表裡。始終相襲。上下分□亦□□榮輸□□□□□□相傾。躁靜交兢。而晝夜不息。循環無窮。聖人參天地之功。測形神之理。貫穿秘奧。弘長事業。秋毫不遺。一言罕謬。教興絕□仁被群有。舊制此經。

分為三卷。□候交雜。窺察難明。支體□經復興八脈亦如沮漳沅澧□波於□漢豐滈□潏分態於河宗。是以十二經脈。各為一卷。奇經八脈,復為一卷。合為十三卷焉。欲使九野區分。望□□□□□六音疏□變混□而歸□且也□□□□□累氣殊流合濟無乖勝範□稟皇明。以宣後學。

有巢在昔。而大壯成□棟字網罟猶秘以明離照其佃漁今乃成之。聖曰。取諸不遠。然□□□□□□□□□太素陳其宗旨。明堂表其□見。是猶天一地二。亦漸通其妙物焉。

〔楊氏(玄操)撰注黃帝明堂經〕舊唐志三卷,佚

〔亡名氏灸經〕舊唐志一卷,佚

〔雷氏(闕名)灸經〕新唐志一卷,佚

〔甄氏(權)針經鈔〕(舊不著撰人名氏。今據崇文總目訂補。)新唐志三卷,佚

〔針方〕(舊不著選人名氏。今據唐書本傳訂補。)新唐志一卷,佚

〔明堂人形圖〕(同上)新唐志一卷,佚

〔米氏(遂)明堂論〕(崇文總目。作朱遂。)新唐志一卷,佚

〔孫氏(思邈)明堂經圖〕佚

孫思邈曰。安康公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屬隨徵士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闇昧。未之奇也。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忽患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狀告余。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爾後縉紳之士。多寫權圖。

略遍華裔。正觀中。入為少府。奉敕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於後以所作呈示甄權曰。人有七尺之軀。臟腑包其內。皮膚絡其外。非有聖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

竊聞尋古人。伊尹湯液。依用炎農本草。扁鵲針灸。一準黃帝雷公。問難殷勤。對揚周密。去聖久遠。愚人無知。道聽塗說。多有穿鑿。起自胸臆。至如王遺烏御之法。單行淺近。雖得其效。偶然即謂神妙。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夫欲行針者。必准軒轅正經。用藥者。須依神農本草。

自餘名醫別錄。益多誤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圖。有旁庭藏會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無名。其角孫景風一十七穴。三部針經具存焉。然其圖闕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錯。前後易處。不合本經。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云云。(千金翼方)

〔針經〕宋志一卷,佚

〔崔氏(知悌)骨蒸病灸方〕(宋志。作勞灸法。外臺。作崔氏別錄灸骨蒸方圖。中書侍郎崔知悌撰。)新唐志一卷(外臺。載灸骨蒸法圖四首。云出第七卷中。據此。王氏所錄。似在纂要方中者。)佚

自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常。(按蘇沈良方作五行。)攝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至若岐黃廣記。抑有舊經。(蘇沈。抑作蔚。)攻灸單行。(蘇沉。單。作兼,)罕取今術。(蘇沈。作顯著斯術。)骨蒸病者。亦名傳屍。亦謂殗殜。亦稱伏連。(蘇沈。作復連。)亦曰無辜。

丈夫以癖氣為根。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少長。多染此疾。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乾而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後近下兩邊有小結。(蘇沈。無近下字。)多者乃至五六。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通。(蘇沈。無通字。)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或上氣食少。

漸就沉羸。縱延時日。終於溘盡。余昔忝洛州司馬。常三十日。灸活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過二百。(蘇沈。過作逾。)至如貍頭(蘇沈。作貍骨。)獺肝。徒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勞。或邪或癖。(蘇沈。

此有或字。)患狀既廣。救愈亦多。不可具錄。(蘇沈。作灸活者不可具述。)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謬訛。以誤將來。今故具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在流布。頗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傍求上藥。還魂反魂。何難之有。遇斯疾者。可不務乎。(外臺秘要方)

舊唐書崔知溫傳曰。兄知悌。高宗時。官至戶部尚書。

新唐書崔知溫傳曰。兄知悌亦至中書侍郎。與戴至德郝處俊李敬玄等。同賜飛白書贊。而知悌敬玄以忠勤見表。還尚書左丞。裴行儉之破突厥。斬泥孰匐殘落保狼山。詔知悌馳往定襄慰將士。行儉平道寇有功。終戶部尚書。

沈括曰。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毗陵郡有石刻。最詳。余取諸本參校。成此一書。比古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虛羸。用此而愈。(蘇沈良方)

〔亡名氏新集明堂灸法〕崇文總目三卷,佚

〔山眺針灸經〕(宋志注。眺。一作兆。)崇文總目一卷,佚

〔公孫氏(克)針灸經〕崇文總目一卷,佚

〔楊氏(顏齊)灸經〕(舊不著選人名氏。今據藝文略訂補。)崇文總目十卷,佚

〔亡名氏玄悟四神針法〕崇文總目一卷,佚

〔點烙三十六黃經〕讀書後志一卷,佚

趙希弁曰。上不著撰人。唐世書也,國史補云。自茗飲行於世。世人不復病黃癉。

按聖惠方第五十五卷。載治三十六種黃證候點烙論並方。三十六種黃點烙應用俞穴處。蓋採是書全文而編入者也。

〔亡名氏針經〕(讀書敏求記。四庫全書提要。作銅人針灸經。)一卷(讀書敏求記。四庫全書提要。作七卷。)存

序曰。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恆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𥌎陳。或隱秘難明。或言理罔盡。或義博而詞簡。或文贍而意疏。背軒後之聖文,失岐伯之高論。致俾學者莫曉宗源。今則採摭前經。研核至理。指先哲之未晤。達古聖之微言。惣覽精英。著經一卷。斯經也窮理盡性。

通幽明玄。陳穴道而該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晤。以導迷津。傳示將來。庶期攸遠者爾。

錢曾曰。銅人針灸經七卷。銅人針灸經。傳來已久。而竇氏秘傳內。有金津玉液,大小骨空。八風八邪。髁骨八法。此書與明堂灸經俱不載。何耶。四庫全書提要曰。銅人針灸經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案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

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及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

鑄銅人式。又纂集舊聞。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所言。與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異耳。此本卷數不符。而大致與二家所言合。疑或天聖之舊本。而後人析為七卷歟。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

嘗獲試銅人全像。以精銅為之。腑臟無一不具。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汞。俾醫工以分析寸。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汞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趙南仲歸之內腑。叔恭嘗寫二圖。

刻梓以傳焉。今宋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惟此書存其梗概爾。

按此書。收在於聖惠方第九十九卷。今味其序語。非出於唐以後之人者。原本當自單行。王懷隱等編書。採入其全文者也。熊氏衛生堂所刊。劙為七卷。改名銅人針灸經。敏求記並提要所著。則是也。彼未見聖惠方銅人圖經等書。故其說特致傅會矣。

〔明堂灸經〕一卷,存

序曰。夫玄黃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為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頭像圓穹。足摸厚載。五臟法之五嶽。九竅以應九州。四肢體彼四時。六腑配乎六律。瞻視同於日月。呼吸猶若風雲。氣血以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雖繼體父母。悉取像於乾坤。

貴且若斯。命豈輕也。是以立身之道。濟物居先。保壽之宜。治病為要。草木有蠲疴之力。針灸有劫病之功。欲滌邪由。信茲益矣。夫明堂者。聖人之遺教。黃帝之正經。敘血脈循環。陰陽俞募。窮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元。為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採其精華。去彼蘩蕪。

皆目睹有憑。手經奇效。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並集小兒明堂。編類於次。庶令長幼,盡涉安衢。俾使華夷同歸壽域者爾。

按上收在於聖惠方第一百卷。是亦王懷隱等編書時所採入者。其實唐以前書也。隋唐志載明堂書數部。若此二書。不記撰人名氏。是以不可決定其何是。乃著於斯。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濟堂刊本。分正背側人圖及小兒灸方。為三卷。

〔西方子明堂灸經〕醫藏目錄八卷,存

錢曾曰。西方子不知何解。昔黃帝問岐伯。以人之經絡。窮妙於血脈。參變乎陰陽。盡書其言。藏靈蘭之室。洎雷公請問。乃坐明堂以授之。後世言明堂者以此。今醫家記針灸之穴為偶人。點志其處。名明堂。非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明堂灸經八卷。題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許人。與銅人針灸經。俱刊于山西平陽府。其書專論灸法。銅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則兼及側伏。較更詳密。考唐志。有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茲或其遺法歟。其曰明堂者。錢曾讀書敏求記云云。今考舊唐書經籍志。

以明堂經脈。別為一類。則曾之說信矣。古法多針灸並言。或惟言針以該灸。靈樞稱針經是也。自王燾外臺秘要方。始力言誤針之害。凡針法針穴。俱刪不錄。惟立灸法為一門。此書言灸不言針。蓋猶燾意也。

〔直魯古針灸書〕佚

按上見於遼史本傳。

〔吳氏(復珪)小兒明堂針灸經〕宋志一卷,佚

〔王氏(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崇文總目三卷,存

夏竦序曰。臣聞聖人之有天下也。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王澤不流。則奸生於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氣不榮。則疢動於體。故謹醫砭以救民。昔我聖祖之問岐伯也。以為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天之數十有二。人經絡以應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人氣血以應之。

上下有紀。左右有象。督任有會。腧穴有數。窮妙於血脈。參變乎陰陽。始命盡書其言。藏於金蘭之室。洎雷公請問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後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門灸針刺之備備矣。神聖工巧之藝生焉。若越人起死。華佗愈躄。王纂驅邪。秋夫療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

去聖浸遠。其學難精。雖列在經訣。繪之圖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訛。□艾而壞肝。投針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贖。庸醫承誤而不思。非夫聖人。孰救茲患。洪惟我後。勤哀兆庶。迪帝軒之遺烈。只文母之慈訓。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太醫以謹方技。深惟針艾之法。舊列王宦之守。

人命所繫。日用尤急。思革其謬。求濟於民。殿中省尚藥奉御王惟一素授禁方。尤工厲石。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於人形。正分寸於腧募。增古今之救驗。刊日相之破漏。總會諸說。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復令創鑄銅人為式。

內分腑臟。旁註谿谷。井榮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渙然而冰釋。在昔未臻。惟帝時憲。乃命侍臣。為之序引。名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肇頒四方。景式萬代。將使多瘠咸詔。巨刺靡差。案說蠲疴。若對談於涪水。披圖洞視。如舊飲於上池。

保我黎蒸。介乎壽考。昔夏後敘六極以辨疾。帝炎問百藥以惠人。固當讓德今辰。歸功聖域者矣。時天聖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謹上。

趙希弁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臟腑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故名云。

王應麟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御王惟一。考明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又纂集舊聞。訂正訛謬。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以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上。七年閏二月乙未。賜諸州。

明一統志曰。三皇廟。在順天府治南明照坊。元元貞初建。內有三皇並歷代名醫像。東有神機堂。內置銅人針灸圖二十有四。凡五臟旁註。為谿谷所會。各為小竅。以導其源委。又刻針灸經於石,其碑之題篆。則宋仁宗御書。元至元間。自汴移置。此洪武初。銅人取入內府。圖經猶存。

熊均曰。宋咸淳間。翰林醫宦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王惟一編修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

高武曰。銅人針灸圖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腑臟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併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然其窌穴。比之靈樞本輸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明英宗御製序曰。人之生。稟陰陽五行而成。故人之身。皆應乎天。

人身經脈十二。實應天之節氣。周身氣穴。三百六十。亦應周天之度數。其理微矣。而醫家砭焫之功。尤神且速。欲後之造其突奧。識其微妙。厥亦難哉。宋天聖中。創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刻諸石。復範銅肖人。分布腧穴於周身。畫焉竅焉。脈絡條貫。纖悉明備。考經案圖。

甚便來學。其亦心前聖之心。以仁夫生民者矣。於今四百餘年。石刻漫滅而不完。銅象昏暗而難辨。朕重民命之所資。念良制之當繼。乃命礱石範銅。仿前重作。加精緻焉。建諸醫官。式廣教詔。嗚呼。保民者君人之事。醫雖其道之一端。然民命所繫。故聖人肇之。歷代尚之。

夫使斯民。皆獲保終其天年者。宜必資於此。斯朕所為惓惓體前聖之仁。以貽無窮也。來者尚敬之哉。故引諸其端。大明正統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按先子曰。讀書後志。惟一作惟德。針灸聚英。古今醫統亦同。可疑。咸淳。南宋度宗時號。而此書舊凡三卷。其為五卷者。金大定中所刻。補註本也。熊氏云。宋咸淳間。王惟一編。書五卷。誤甚。針科醫官山崎子政先生善曰。明滑壽著十四經發揮。一據金蘭循經云。然其所引循經文。

與此書毫無差異。乃知循經全取諸銅人。而滑壽未嘗見銅人圖經也。蓋元明之際。隱晦罕傳。英宗之重修。抑由此乎。

〔亡名氏補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五卷,存

按此書不知出於何人。第三卷。載大定丙午歲上元日。平水閒邪瞶叟針灸避忌太一圖序。序後有書軒陳氏印行木記。考丙午,金世宗大定十六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也。涉園山崎子政先生嘗得此刻。將重雕行於世。使余序之。先子稱雖天聖之舊。尤可貴重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都數〕一卷,存

按此明英宗重修石本所附。徐三友校刊。為第四卷。蓋非宋板之舊也。

〔王氏(惟一)明堂經〕宋志三卷,佚

〔亡名氏灸經背面相〕宋志二卷,佚

〔許氏(希)神應針經要訣〕宋志一卷,未見

宋史本傳曰。許希。開封人。以醫為業。補翰林醫學。景祐元年。仁宗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冀國大長公主薦希。希診曰。針心下包絡之間。可亟愈。左右爭以為不可。諸黃門祈以身試。試之無所害。遂以針進。而帝疾愈。命為翰林醫官。賜緋衣銀魚及器幣。希拜謝已。

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之賜。安敢忘師乎,乃請以所得金。興扁鵲廟。帝為築廟於城西隅。封靈應侯。其後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於其旁。希至殿中省尚藥奉御。卒。著神應針經要訣。行於世。錄其子宗道。為內殿崇班。

〔王氏(處明)玄秘會要針經〕宋志五卷,佚

〔亡名氏明堂玄真經訣〕宋志一卷,佚

〔刺法〕宋志一卷,佚

〔劉氏(元賓)洞天針灸經〕佚

按上見於安福縣誌。

〔賜大師劉真人大本瓊瑤發明神書〕二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大本瓊瑤發明神書二卷。舊本題賜太師劉真人撰。不著其名。前有崇寧元年序。則當為宋徽宗時人。然序稱許昌滑君伯仁。嘗看經絡專專。(案專專二字疑誤。姑仍原本錄之。)手足三陰三陽。及任督也。觀其圖彰訓釋。(案圖彰二字未詳。今亦姑仍舊本。

)綱舉目張云云。伯仁。滑壽字也。元人入明。明史載之方技傳。崇寧中人。何自見之。其偽可知矣。書中所言。皆針灸之法及方藥。蓋庸妄者所託名也。

〔瓊瑤真人針經〕讀書敏求記三卷,未見

錢曾曰。題云賜大師劉真人集。未詳何時人。神農煮針法。他書俱失載。獨備於此。亦可寶也。

〔瓊瑤真人八法神針紫芝春谷全書〕讀書敏求記二卷未見

錢曾曰。峨眉山人黃士真序而傳之。錄於至正乙未仲秋。

〔莊氏(綽)膏肓腧穴灸法〕宋志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存

跋曰。余自許昌。遭筍狄之難。憂勞難危。沖冒寒暑。避地東下。丁未八月。抵渭濱。感痎瘧。既至琴川。為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胕腫腹脹。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足重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專為灸膏肓愉。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即胸中氣平。

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甲午已能肩輿出謁。後再報之。仍得百壯。自是疾證浸減。以至康寧。特新舊間見此殊切。灸者數人。宿疴皆除。孫真人謂。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無疾不愈。信不虛也。因考醫經同異。參以諸家之說。及所親試。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分為十篇。

一繪身指屈伸坐立之像。圖於逐篇之後。令覽之者易解。而無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濟眾之仁。蓋廣於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朝奉郎前南道都總管同幹辦公事賜緋魚袋莊綽記。

〔明堂針灸經〕書錄解題二卷,佚

〔王氏(執中)針灸資生經〕讀書附志七卷,存

趙希弁曰。上王執中所編也。執中。東嘉人。嘗為從政郎澧州教授云。

徐正卿序曰。銅人明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自隔膽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絕筋脈。傷血肉。至望而畏之。有疾則甘心於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巔者。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門。雖枳實輩不能下。遂至於束手無策。豈不哀哉。

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為針法。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為歌詩該括行。古聖賢活人之意。賴以復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別。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說切於理。自己之見得於心者。悉疏於下。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

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為人子者。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傑訂證。不傳見者。十有八條。鋟木庚司。以補惠民之闕。時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議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正卿序。趙綸後序曰。予得倅澧陽。吏以圖經來迓。暇日閱之。

見文籍之目。有灸經焉。意其非明堂。即銅人也。只役以來。親故惠書。及士夫之經從者。多以印置此書為托。扣其所以。乃前郡博士王君執中之所編著也。求其版則亡之矣。豈好事者。攜之以去。或守藏者不謹。而散逸之邪。然是經流傳既久。豈無存者。冥加搜訪。竟未得之。

憶篋中有淮東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針灸資生經。取而視之。其序引。歷述東嘉王叔權發明編類之功。且謂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則知王君之用心。亦仁且至矣。所謂叔權者。其王君之字歟。一日出示醫諭劉沄。劉一見驚且喜曰。王君所刊。正此書也。

今之刻畫精緻。視昔有加。究所由來。蓋徐君嘗主民曹。於是邦得此書。歸而刊之耳。籲是經也。王君首刊之澧陽。今不復存。徐君繼刻之海陵。其存與否。又未可知。版之不存。則二君之志。將遂湮微。豈不惜哉。予負丞於此。適攜以偕。殆非偶然者。亟命工鋟梓。以廣其傳,使是書得不泯絕,其於衛生。

豈曰小補。紹定四年四月望。朝散郎澧陽郡丞趙綸後序。

高武曰。資生經。東嘉王執中叔權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蓋合銅人千金明堂外臺。而一之者也。

四庫全書提要曰。「針灸資生經七卷。舊本題葉氏廣勤堂新刊。蓋麻沙本也。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嘉定庚辰徐正卿初刊序。稱東嘉王叔權作。又有紹定四年趙倫重刊序。稱澧陽郡博士王執中作。而疑叔權為執中字。以字義推之。其說是也。其書第一卷。總載諸穴。二卷至未。

分論諸證。經緯相資。各有條理。頗為明白易曉。舊本冠以徽宗崇寧中陳承裴宗元陳師文等校奏醫書一表。與序與書。皆不相應。考裴宗元陳師文等。即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人。殆書賈移他書進表。置之卷端。欲以官書取重歟。然宋代官書。自有王惟德銅人針灸經。曷可誣也。

〔聞人氏(耆年)備急灸法〕一卷,存

題詞曰。古人云。凡為人子。而不讀醫書。是謂不孝。則夫有方論。而不傳諸人者。寧不謂之不仁乎。然方書浩博。無慮萬數。自非夙者究心。未易尋檢。本朝名醫團練使張渙著雞峰普濟方。外又立備急一卷。其方皆單行獨味。緩急有賴者。張公之用心。其可謂切於濟人者矣。

僕自幼業醫。凡古人一方一技。悉請求其要。居鄉幾四五十載。雖以此養生。亦以此利人。僕今齒髮衰矣。每念施藥惠人。力不能逮。其間惠而不費者。莫如針艾之術。然而針不易傳。凡倉卒救人者。惟灼艾為第一。今將已試之方。編述成集。鋟木以廣其傳。施之無疑。用之有效。

返死回生。妙奪造化。其有稍涉疑難之穴。見諸圖畫。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幾少補云。寶慶丙戌正月望。杜一針防禦婿檇李聞人耆年述。

〔楊氏(闕名)玉龍歌〕讀書敏求記一卷,未見

錢曾曰。玉龍一百二十穴。有穴行針。恐時人有差別。故作此歌。以為衛生之寶焉。

〔葛氏(可久)十二經絡〕佚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