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3)

1. 脈法

小兒三歲以內。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已。若連卯關者難愈。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最劇。其脈紋見五色。如因驚必青。熱則赤。風熱瀉利色紫。當以類推之。又紋色顯而有縈紆者。為有胃氣。易治。紋色細淡而直如刀刃者。乃正氣之虛。

難治。紋上另有一點如流珠者為宿食。紋傍另有一條如絲縷者為風痰。紋斜向內者易已。斜向指甲者難愈。三歲後則以一指轉側辨其脈。五六歲後脈六七至為平脈。浮為風。浮大而數為風熱。沉細為寒。沉澀為傷食。伏結為物聚。微細為疳積。為腹痛。浮而洪為有熱。浮而遲為有寒。

弦急為氣不和。促結為虛驚。脈亂不治。此論脈之大端也。

2. 面目證

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上屬心。鼻屬脾。頤屬腎。青主驚積不散。紅主痰積驚熱。黃者食積癥癖。白主泄瀉水穀。黑主腎氣受傷。目內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若目無大眥者。五臟皆不滿。兒多不育。

3.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而悸。心熱則合面睡。或上竄咬牙。心氣實則喜仰臥。肝主風。實則面青目直。叫哭壯熱。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呵欠。肝熱則手循衣領。及亂捻物。壯熱飲水喘悶。肝有風則目連札。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緊而直視。肝熱則目赤。

兼青則發搐。風甚則身反張強直。脾主困。實則身熱引飲。虛則吐瀉生風。若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者。脾胃虛寒也。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肺主喘。實則悶亂氣急喘促飲水。虛則哽氣出息。肺熱則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

喘嗽上氣。肺臟怯則唇白。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肺虛而邪實也。腎主噓。皆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則身縮也。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惟痘瘡有實則黑陷證。乃邪火亢盛。非正氣之實也。

4. 變蒸

小兒變蒸。變者變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脈。大抵三十二日為一變。每經變畢。則情智異常。全嬰方論云。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發熱。輕則體熱虛驚。耳冷䯌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五七日方愈。變蒸之時。

不欲驚動。當其時有熱微驚。慎不可治及灸刺。但熟視之。若良久不已。少與紫丸微下。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之中。加以時行溫病。或非變蒸而得時行病者。其證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歇便瘥。若猶不除。乃與紫丸微下之。

小兒稟虛。在所不免。勿藥可也。嘗見小兒變蒸發熱有痰。投以抱龍丸。卒至不救。若不熱不蒸。略無證候而暗變者。稟氣壯實故也。

5. 胎證

小兒胎證。謂胎熱。胎寒。胎黃。胎肥。胎弱。是也。胎熱者。生下有血色。旬日之間。目閉面赤。眼胞腫。啼叫驚煩。壯熱溺黃。大便色黃。急欲食乳。此在胎中受熱。及膏粱內蘊。宜用清胃散之類。胎寒者。初生面色㿠白。啼聲低小。或手足攣屈。或口噤不開。此母氣虛寒。

或在胎時。母過食生冷。或感寒氣。宜用五味異功散之類。胎黃者體目俱黃。小便秘澀。不乳啼叫。或腹膨泄瀉。此在胎時。母過食炙爆辛辣。致生濕熱。宜用瀉黃散之類。胎肥者。肌肉稟厚。目睛粉紅。彌月後漸瘦。五心煩熱。大便不利。口吻流涎。此受母之胃熱所致也。

乳母服大連翹湯。兒亦飲少許以疏利之。胎弱者面無精光。肌體瘦薄。身無血色。大便白水。時時哽氣及噦。因父氣不足者。六味地黃丸。因母氣不足者。八珍湯。母子並服。近世初生小兒。概與化毒丹。及黃連犀角、貝母、甘草硃砂之屬。殊不知此惟身面皆赤。胎稟多熱毒者為宜。

若身面皆白。胎稟虛寒。本來少毒者服之。反伐其始生之氣。多致夭枉。當用連皮胡桃肉三枚研極爛。橄欖核三枚燒存性。明雄黃研細水飛淨三分。甘草煎濃汁。和生白蜜數匙。研勻攪去滓。時時溫服引出腎臟之毒。嘗見服此者。多不出痘。即出亦稀。而無苦寒傷胃之患。可不辨虛實寒熱。

而漫投化毒之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