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成

《本草便讀》~ 草部 (25)

回本書目錄

草部 (25)

1. 山豆根

解肺家結熱之邪。化痹宣癰味最苦。殺蠱毒諸蟲之積。通腸消脹氣純寒。(山豆根苦寒入心。瀉熱解毒。心火降則肺金清。故一切喉證之屬於火者。得苦降之性。自然熱除病退。清肅之令下行矣。脾胃虛而大便不實者禁之。)

白話文:

  1. 山豆根味苦,性寒,可清熱解毒,瀉火降肺,故是治療肺熱結毒的良藥。

  2. 山豆根味苦,性寒,能化解痹症、宣發癰腫。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所以是治療痹症、癰腫的最佳藥品。

  3. 山豆根味苦,性寒,能殺蠱毒,驅蟲積。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消積的功效,所以是治療蠱毒、蟲積的最佳藥品。

  4. 山豆根味苦,性寒,能通腸消脹,氣純寒。因其具有清熱解毒、通腸消脹的功效,所以是治療腸胃脹氣的最佳藥品。

  5. 山豆根性苦寒,入心經,瀉熱解毒,能使心火下降,肺金清肅,因此一切屬於火的喉疾,都能因苦降之性,自然消除熱症,使病症消退,清肅之令得以順暢。

  6. 但是,脾胃虛弱且大便不實的人應禁止服用山豆根,以免加重脾胃虛弱的症狀。

2. 白蘞

苦能瀉熱。辛可疏邪。散結行瘀。止為性寒能解利。消癰斂口。皆因毒火未潛消。(白蘞。苦辛而寒。散熱結。疏邪滯。並無酸斂之性。即本經亦無斂瘡口之句。但云主治癰腫瘡疽。散熱止痛等語。則後人用之斂瘡者。皆因火毒滯留營分。而肌肉不斂耳。)

白話文:

苦味可以清除熱毒。辛味可以疏散邪氣。能散結、通瘀血,而其性偏寒,可以緩解腹瀉。消散癰腫,收斂瘡口,都是因為有毒火沒有完全消除的緣故。(白蘞,性味苦辛偏寒,能散熱結,疏通滯邪,並沒有收斂的性質。即在《本經》中也沒有「斂瘡口」的說法,只提到「主治癰腫瘡疽,散熱止痛」之類的語句。所以,後世用它來收斂瘡口的人,都是因為火毒滯留在營分,而肌肉不能收斂的緣故。)

3. 土茯苓

利濕分消。皆謂邪留下部。舒筋定痛。多因毒伏經中。以能制輕粉之留邪。入胃通肝及腎。故為治下疳之良劑。性平味淡而甘。可助土以強脾。藉遺糧而當谷。(土茯苓一名仙遺糧。味甘淡而平。益脾胃。化濕邪。服之可當谷不飢。故有遺糧之名。今人概以治楊梅惡瘡。毒竄筋骨。

白話文:

利濕分消:這些都說邪氣積存在身體的下部。舒筋定痛:多是因為毒素潛伏在經絡中。以能制輕粉之留邪:輕粉能治療梅毒,但輕粉如果不慎服用,會被身體吸收,變成毒素。茯苓可以去除輕粉的毒性,防止毒素遺留體內。入胃通肝及腎:茯苓可以進入胃、肝、腎經發揮作用。故為治下疳之良劑:所以茯苓是治療下疳的良藥。性平味淡而甘:茯苓性情平和,味道淡而甘甜。可助土以強脾:茯苓可以幫助脾胃,增強脾胃的功能。藉遺糧而當谷:茯苓可以作為糧食來食用,可以充飢。所以有遺糧之名。今人概以治楊梅惡瘡:現在的人大多用茯苓來治療楊梅瘡。毒竄筋骨:毒素竄入筋骨。

肌肉潰爛等證。亦不過因土茯苓之味甘淡。甘能解毒。淡可分消。又能益脾胃。使土旺濕除。肌肉自愈之意。非土茯苓可以治瘡也。)

白話文:

肌肉潰爛等症狀,也不過是基於土茯苓的味道甘淡。甘味能解毒,淡味能分消。又能益脾胃,使土旺濕除,肌肉自然癒合。並不是土茯苓可以治瘡。

4. 茜草

質稟鹹溫。入肝破血。味兼辛苦。行滯通經。(茜草。辛苦鹹溫。色赤性燥。入心肝血分。長於破血行血。本經稱其治黃癉。別錄言其治蠱毒。無不皆因瘀血而成。故又一名血見愁。即此義也。)

白話文:

性質是又鹹又溫。進入肝臟可以破血。味道辛甘苦兼具。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茜草。辛甘苦,鹹溫。顏色紅赤,性情燥熱。進入心肝血分,擅長破血行血。本經記載用它來治療黃疸。別錄記載用它來治療蠱毒。無非都是因為瘀血而形成的。因此又有一個別名叫血見愁。就是這個意思。)

5. 木鱉子

苦寒有毒。外治為多。散血熱以消癰。追風毒而達絡。塞鼻則拳毛頓起。吹耳則痘眼能移。點痛痔而即平。搽火瘡而立效。(木鱉子有番土兩種。皆屬苦寒。而番者為尤甚。其寒毒之性。服之使人筋脈拘急。身體振動。瞑眩之藥。不可妄投。或風毒竄入經絡。或癰疽欲其解散

白話文:

苦寒有毒,外用比較多,可以用來散去血熱以消除癰瘡,追趕風毒而暢通經絡、塞住鼻子還能立馬使汗毛豎起,吹耳朵則痘瘡能移動,點塗疼痛的痔瘡能立即平復,塗抹火瘡也能立竿見影。(木鱉子有外國的兩種,都屬於苦寒性,而外國的木鱉子更甚,它的寒毒屬性,服用後會使筋脈拘急,身體振動,這是一種讓人昏眩的藥物,不可隨便服用。或者風毒竄入經絡,或者癰疽希望使其消散。

必須配製得宜。酌量多寡而用。土木鱉雖能治疳積痞塊黃癉等證。究竟二鱉長於外治。非服食所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