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成

《本草便讀》~ 草部 (4)

回本書目錄

草部 (4)

1. 知母

退腎臟有餘之陽。能壯水清金。甘苦微辛質厚滑。清陽明獨勝之熱。治風消燥咳。沉陰且降氣純寒。(知母味苦。微帶辛甘。氣寒質潤。氣味俱厚。沉也陰也。故能入足少陰腎經。清有餘之相火。以其色白味甘。故又能清肺火。除胃熱。然陰寒潤滑之品。過用則有妨脾胃耳。

白話文:

消除腎臟過多的陽氣,可以滋陰、清金。知母味甘、苦、微辛,質地厚而滑,可以清除獨盛的陽明熱,治療風熱、乾燥的咳嗽,以及沉降的陰氣和純寒。

知母味道苦,帶有微辛和甘甜,性質寒涼,滋潤,氣味都厚重。沉屬陰,所以能夠進入足少陰腎經。清除過多的相火,因為知母的顏色是白色,味道甘甜,所以也能清除肺火,消除胃熱。但是,陰寒滋潤的藥材,如果過度使用,會損害脾胃。

按知母須肺胃腎三經火盛陰虧之證。或熱中消渴者。乃可用之。不可但知滋陰之功。而忘其損陽之害也。)

2. 貝母

甘寒潤肺可消痰。當求川種。解鬱寬胸且散結。言採其虻。象貝之功。治咳還能解表。浙中所種。疏痰並可消癰。為肺燥之神丹。清心滌熱。乃脾濕之禁劑。微苦兼辛。(貝母川產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潤。專入心肺。善解胸中鬱結之氣。蓋鬱則生熱。熱則生痰。

白話文:

川貝母味甘、性寒,潤肺化痰,川產貝母最佳。寬胸解鬱,散結消腫。含有虻蟲的貝母,具有象牙般的功效。治療咳嗽,還能解表。浙產貝母,化痰消癰。為肺燥之良藥。清心除熱。脾濕之人禁止服用。藥性微苦兼辛。(川貝母以野生川產者為佳。性味甘、寒,微帶苦,白而潤澤。專入心肺經,能散胸中鬱結之氣。因為鬱則生熱,熱則生痰,川貝母能清熱化痰,故有化痰名方“二母湯”之美譽。)

故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郁解則熱退。熱退則痰除。而肺咳自寧耳。今浙中所種者。形亦相象而較大。味兼苦劣。用亦稍異耳。又貝母以其有解鬱散結化痰除熱之功。故一切外證瘡瘍用之而效者。亦此意也。所謂毒者。即火結氣鬱所致。火解氣舒。又何毒之有哉。)

白話文:

因此,貝母用來治療熱痰燥痰是有功效的。鬱結化解,熱就會消退。熱退,痰就消除了。肺咳嗽自然就會平息下來。現在浙江種植的貝母,形狀也相似,但比較大。味道兼具苦味和劣味。用法也稍有不同。另外,貝母由於具有化解鬱結、散結、化痰、清熱的作用。因此,一切外證瘡瘍用它治療而有效,也是這個道理。所謂毒,就是火結氣鬱造成的。火解氣散,哪還有甚麼毒呢?

3. 秦艽

養血祛風。和營利水。疏肌解表。苦平略帶微辛。散熱潤腸。入肝又能達胃。濕勝風淫之證。賴以搜除。筋痹骨痿諸邪。仗其宣利。(秦艽出秦中。其根如羅紋相交。故名之。味苦而辛。性平質潤。雖有養血之能。畢竟散邪之品。然風邪在表宜用。解表者又非其所長。只可於營血中搜除風寒濕三氣痹閉之邪耳。

白話文:

養血祛風。調整營血和調水液。疏通肌肉、解散外感。性質苦涼帶辛。散熱通便。能入肝經並能到達胃經。用於治療濕邪盛而風邪侵襲的證候。常用它來清除消除這些證候。筋骨痿弱等各種邪氣,依靠它來宣通散利。秦艽產於秦地。它的根像羅紋一樣交織在一起,所以叫它秦艽。味道苦而微辛。性質平微潤。雖然它有養血的功效,但它畢竟屬於散邪的藥物。然而,外感風邪宜用。解表藥物又不是它的強項。它只可用於在營血中清除風邪濕三氣所致的痹閉的邪氣。

又按秦艽苦勝於辛。全無甘味。苦能泄。辛能散。故本經稱其能散風逐濕。然散風濕之藥多燥。此獨偏潤。故又為風藥中潤劑。觀其質潤。羅紋相交。即知其祛風逐濕中。而能和營血行經絡矣。)

白話文:

又根據秦艽的苦味勝於辛味,完全沒有甘味,苦能瀉,辛能散,所以本草經稱其能散風逐濕,但散風濕的藥物大多乾燥,而這種植物卻十分滋潤,所以又有風藥中潤劑的稱號,觀察其質地滋潤,羅紋交錯,就知道它在祛風逐濕的同時,能夠營血和行經絡。

4. 白蘚皮

氣寒善行。味苦能降。清脾胃之濕熱。導水宣邪。治癬癩與瘋瘡。行皮達肺。(白蘚皮苦寒。直清肺脾濕熱下行。故本經能治女子淋瀝。陰中腫痛等證。亦謂其下行而祛濕熱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之濕熱清。則皮肉之瘡瘍可愈耳。功用不過如此。又此藥味兼微咸。能行血分。然沉陰之性。若下部虛寒者。不可用之。且其根有膻濁之氣。又易敗胃。)

白話文:

白蘚皮性寒,能瀉降。味苦,能降泄。清脾胃濕熱,導水宣泄邪氣。治療癬、癩病和瘋瘡。作用於皮膚並到達肺部。(白蘚皮性苦寒,能直清肺脾濕熱下行。所以本經能治療女子的淋漓不盡,陰中腫痛等證。也認為其下行而祛除濕熱。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的濕熱清除了,皮肉的瘡瘍就可以痊癒了。功用超過如此。而且此藥味兼微鹹,能行血分。但沉陰之性,如果下部虛寒者,不可使用它。而且其根有羶濁之氣,又容易傷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