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6)

1. 慢驚

是證非因急驚變成,必因大病之後,吐瀉之餘。或久痢滑脫;或氣虛暴吐;或久嗽成癇;或峻攻癖積。感受之由不同,無出脾胃虛損,風邪相乘。肺為脾子,子母皆虛,津液不運,變為痰涎,喉如鋸聲,昏睡盜汗,睛露唇掀,煩躁引飲,四肢浮腫,大小便秘,口鼻氣冷,時復瘛瘲(似搐搦而不甚),胃痛啼叫,哭如鴉聲。若髮直睛定,便溺自遺,形骸似癱者,並皆不治。

治宜回陽補氣,理脾調中。有驚,造命丹;有寒,蘇合丸

主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天麻,殭蠶,白附子木香(另磨)

寒加乾薑,甚加附子。寒嘔加丁香藿香;痰嘔加陳皮半夏;久瀉加肉果,訶子;痰多加膽星

上加薑、棗,水煎服;或加全蠍(洗,焙)共為細末,調服。

2. 夜啼

有陰陽二證。陰者,臟冷也,夜則陰盛,與冷相搏;陽者,臟熱也,夜則陽衰,皆致腹病而啼。先宜母吮咂眉心,次服主方。

主方當歸赤芍五味子白朮(各五分),茯神陳皮,官桂,甘草(各二分),水煎服。

治一百二十日內啼:蟬蛻(四十九個。只用下半截,)為細末,鉤藤煎湯下。

又,燈花(七個),硃砂(二分),為末,蜜調,兒睡抹唇內或乳頭上。

3. 客忤

小兒心虛神弱,生人卒至,或父母家人遠來,未宜兒見。恐經履神廟、喪門、墳塚、病家,有帶來穢惡之氣,或飲酒騎馬汗氣,觸犯於兒,面變五色,口吐涎沫,喘急腹痛,倒僕不省,狀若驚癇,脈來急數。口中有懸壅,左右有小泡,即以竹刺潰之,或銀簪刺,或指甲摘破。

治宜辟邪氣、扶正氣、鎮心安神之藥。如造命丹、蘇合丸玉樞丹(可服可燒。),或燒沉、檀、速降諸香。或艾灸百會、印堂二穴。有因小兒心愛之物,大人強取之,則神逐物遷,昏憒口噤,宜先與其物,次服安神鎮心之藥。如無前項藥,只用煎方。(百會穴,頭頂心;印堂穴,眉中心。

主方人參茯神麥門冬天麻,鉤藤,藿香,紫蘇,遠志甘草煮、剝),甘草(等分),水煎成,調硃砂

又方,灶心土(二兩,研),雞子(一枚),和水少許,調勻,塗胸、手足心、頂門。

4. 天瘹

由乳母飲酒食肉,房勞熱毒之氣,流入乳中,兒飲之,傳其熱毒,津液成痰,蘊積於內,外加風寒。致壯熱驚悸,眼白翻騰,手足抽掣,或啼或笑,甚則爪甲皆青,如祟之狀,脈大而實,宜解利風熱。

主方,鉤藤,人參(各五分),犀角(三分,另磨),天麻全蠍(洗、焙),甘草(炙。各二分),加研細綠豆十四粒,細茶(三分),水煎服。

風加荊芥。有痰神昏,天竺黃、辰砂、雄黃(各一分),枯礬(半分),研細調入,煎藥服。

5. 內瘹

腹痛多啼,汗出糞清,咬乳,睛慢、流涎,或唇焦黑,囊腫傴僂,眼內紅筋,虎口脈紋侵入掌中,治宜造命丹,或利驚丸。(二方並見急驚。)

主方桃符丸乳香(研末,一錢),銀硃(五分),蒜(一個,煨熟去皮),搗丸黍米大,每服五丸,薄荷湯下。

6. 癇證

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皆由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母胎中受驚,或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其癇有三:曰驚、曰風、曰食。驚癇起於驚駭;風癇起於衣服過暖,熱極生風(初時曲指,如數物而作)食癇由於乳食太過,吐而發熱。其候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肚腹作脹,手足抽掣,項背反張,時作時止。

治宜順氣豁痰及平和氣血之藥,調下蘇合丸或預服五癇丸。以造命丹為主。

主方人參石菖蒲,白蘚皮,茯神(各五分),遠志肉(五分),麥冬(五分),犀角(另研),石膏(研,各三分),甘草(一分)水煎服。

五癇丸,治小兒諸癇,及大人顛狂等證。

鉛(一兩。銅杓烊化),水銀(五錢,和勻鉛內,待冷同研極細),珍珠(水飛,重研一兩),雄黃(一兩),硃砂(五錢)

俱水飛研萬下,和前再研,蜜丸麻子大,每服一丸,金與銀煎湯送下。

牛黃膏,治風癇。抽搐、潮熱。

膽南星全蠍(洗、炒),蟬蛻(去足。各二錢),殭蠶(去嘴,炒,二錢),白附,防風天麻(煨。各一錢),牛黃(二分)

上為細末,棗肉丸,如小豆大,用荊芥、姜泡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