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賸義》~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秋燥

燥為六淫之一,《內經》於此條,並未大暢其說。至西昌喻氏著《秋燥論》一篇,謂世俗相沿,誤以濕病為燥病,解者亦競以燥病為濕病,而於《內經》所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數語,全然誤會,可謂獨具隻眼,大聲喝破矣。惟篇中謂秋不遽燥,大熱之後,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而燥令乃行焉。

此則燥字之義,乃作大涼解,而燥中全無熱氣矣。獨不思「秋陽以暴之」一語,朱子注中,謂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可見秋陽甚於夏日,燥非全主乎涼。乃篇中又申其說,以為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至不熱,則秋不分不燥之意,隱然言下矣。信斯言也,則必秋分以後,方得謂之秋燥。

是燥病亦只主得半季,而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全不關秋燥矣。由斯以推,則冬至以後方是傷寒,春分以後方是春溫,夏至以後方是三氣;而於冬至以前,春分以前,夏至以前,秋分以前之四十五日內,所感者為何氣,所得者謂之何病乎?愚謂燥者干也,對濕言之也。立秋以後,濕氣去而燥氣來。

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相。若專主一邊,遺漏一邊,恐非確論。竊附管見或亦愚者千慮之一得云。

2. 肺燥

肺受燥熱,發熱咳嗽,甚則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湯主之。

清金保肺湯(自制)

天冬(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南沙參(三錢),北沙參(三錢),石斛(二錢),玉竹(三錢),貝母(二錢),茜根(二錢),杏仁(三錢),蔞皮(三錢),茯苓(二錢),蛤粉(三錢),梨(三片),藕(五片)

清金保肺,必先甘涼養胃,以胃為肺之來源,脾為肺母也。二沙、麥冬、玉竹、石斛,是肺藥亦是胃藥。甘不妨胃,潤能保肺,是先賢之定法,亦是費氏的絕唱。祖怡注。

肺受燥涼,咳而微喘,氣鬱不下,潤肺降氣湯主之。

潤肺降氣湯(自制)

沙參(四錢),蔞仁(四錢),桑皮(二錢),蘇子(二錢),杏仁(三錢),旋覆花(一錢絹包),橘紅(一錢),鬱金(二錢),合歡花(二錢),鮮姜皮(五分)

此方重在氣鬱不下,為咳而微喘之原因。乃秋涼抑鬱肺氣,涼而兼燥,肺少津液上供,肺氣不得下降而咳。郁解津回,燥能轉潤,而氣自下降也。祖怡注。

3. 心燥

心受燥熱,渴而煩冤,養心潤燥湯主之。

養心潤燥湯(自制)

松子仁(二錢),柏子仁(二錢),天冬(二錢),丹參(二錢),當歸(二錢),犀角(五分),生地(五錢),人參(一錢),茯神(二錢),甘草(四分),藕汁(半杯沖服)

此方重在渴而煩冤。心主生血,心受燥熱,則不能生血,而心失養。渴而煩冤者,心不得受邪,一受邪則如含冤而無門可訴,形容心之痛苦,呼之欲出矣。以丹參、茯神、柏仁、當歸、人參養心;以松仁、天冬、甘草、藕汁,潤其燥,止其渴而緩其急。當歸心家要藥,性雖溫而質特潤,又為血中氣藥,在天冬、犀角、生地、藕汁大劑涼潤中,藉以通心氣而舒心神,則燥郁解而生血作用可恢復正常矣。祖怡注。

心受燥涼,心煩而膈上喘滿,清燥解鬱湯主之。

清燥解鬱湯(自制)

人參(一錢),丹參(三錢),茯神(二錢),半夏(一錢),柏仁(二錢),當歸(二錢),鬱金(二錢),廣皮(二錢),沉香(四分人乳磨沖)

此方與上第三方,同用丹參、茯神、柏仁、當歸、人參,皆補血養心,潤燥除煩主藥也。心肺同居膈上,氣血別有一小循環,關係特為密切。心病而肺亦喘滿,肺本惡涼,亦遭波及而肺氣鬱,故以沉香、鬱金舒其氣;郁必有痰,以橘、半化其痰。沉香以人乳磨沖,不獨潤燥,且以護血。

不用肺受燥涼上第二方之法者(只有鬱金一味相同),彼重於咳,此重在喘滿也。祖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