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回本書目錄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白話文:

人家說上等的醫生能在還沒生病時就把病治好,這是為什麼呢?

老師說:會治病的人看到肝病,知道肝會傳病給脾,所以應該先補強脾,四季裡脾氣旺盛就不會受邪氣侵犯,這時就不用補了。

中等水平的醫生卻不懂得病症之間的傳遞,看到肝病,不懂得要補脾,只會治療肝。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白話文:

肝臟有問題時,可以選擇酸味藥材作為補藥,焦苦味的藥材作為輔助,再用甘味藥材來調和。酸味藥材能進入肝臟,焦苦味藥材能進入心臟,甘味藥材能進入脾臟。脾臟可以損傷腎臟,腎氣虛弱就會導致水液運行不暢,水液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心火過旺,心火過旺就會損傷肺臟,肺臟受損就會導致金氣運行不暢,金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肝氣過旺,所以只要強健脾臟,肝臟自然就會痊癒。這是治療肝臟疾病、補益脾臟的重要方法。肝臟虛弱時才使用這種方法,肝臟實熱時就不需要使用。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白話文:

虛虛實實,意思是有的地方不夠就補,有的地方多就減少,這是它的道理。其餘的臟腑也依此類推。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白話文:

人的體質是由五常所組成的,而風氣則會影響體質的生長。雖然風氣能滋生萬物,但也能使萬物受損,就像水能浮起船,也能使船翻覆。如果五臟的元氣通暢,人的身體就會安康。但是,如果受到外來邪風的侵襲,就容易生病,甚至死亡。所有的疾病大致不超過三種原因:第一是經絡受到邪氣侵襲,導致臟腑受損,屬於內在因素;第二是四肢九竅的氣血不通暢,屬於皮膚表面的因素;第三是被房事、金刃或蟲獸所傷。只要詳細瞭解這些原因,就能掌握所有的病症。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鍼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白話文:

假如人能夠培養謹慎的習慣,不讓邪風侵襲經絡;適時處理經絡問題,不讓邪氣傳染到臟腑,這樣就能及時治療疾病。四肢一旦覺得沈重遲鈍,就要立刻導引、吐納、針灸、塗抹膏藥,不要讓九竅閉塞;此外,還要避免觸犯法律,遠離禽獸的傷害,房事不要過度,服用的食物在冷熱酸甜苦辣上要適量,這樣才能保全身體不受損害,疾病也就無法趁虛而入。腠理是指三焦匯聚元氣的地方,血氣在此運轉;理是指皮膚、臟腑的紋路。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白話文:

請問,病人臉色能看出病情,請問有何根據?

老師回答:

  1. 鼻頭發青:腹部疼痛,怕冷,會死亡。或說:腹中寒冷,劇痛,會死亡。
  2. 鼻頭微發黑:有水腫。
  3. 鼻頭發黃:胸部有寒症。
  4. 鼻頭發白:失血,如果稍微發紅,在不對的時間出現,會死亡。
  5. 眼睛圓而正:抽搐,難以治癒。
  6. 眼睛發青:疼痛。
  7. 眼睛發黑:疲勞。
  8. 眼睛發紅:風症。
  9. 眼睛發黃:大便困難。
  10. 眼睛顏色鮮明:體內有食物積滯。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澈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白話文:

醫師說:病人說話聲音微弱無聲,高興時會驚呼,表示是骨節間有病;說話聲音低沉而含糊不清,表示是心臟和橫膈膜之間有病;說話聲音尖細而悠長,表示是腦中有病(另說:疼痛)。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白話文:

老師說: 肩膀微微抖動者,表示心理上很堅強; 胸口呼氣很短促者,表示快要咳嗽了; 嘴巴張開,呼吸短促者,有肺病,會吐出痰液。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白話文:

醫師說:吸氣細微,情況輕微,是中焦出了問題,只要立刻治療即可。如果是虛證就不用治療。在中焦以上的,吸氣急促;在中焦以下的,吸氣深長,這些都難以治療。呼吸時會搖晃顫動的,不能治療。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白話文:

中醫師說:寸口脈搏的跳動,是由於臟腑的旺盛程度所引起,如果肝臟旺盛,脈搏的顏色就會呈現青色,其他各臟腑的脈色也會依其旺盛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肝臟旺盛,脈色卻呈現白色,這並不是臟腑旺盛時該出現的脈色,通常表示身體有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白話文:

什麼叫做「還沒到就到了」、「到了卻沒到」、「到了卻不走」、「到了卻太超過」?老師回答:「冬至之後,甲子夜半陽氣初生。陽氣初生之時,陽氣開始萌發,天氣變得溫和。如果還沒到甲子夜半,天氣就溫和,這就是『還沒到就到了』;如果到了甲子夜半,天氣卻不溫和,這就是『到了卻沒到』;如果到了甲子夜半,天氣卻仍然寒冷,這就是『到了卻不走』;如果到了甲子夜半,天氣卻變得像盛夏五、六月一樣溫暖,這就是『到了卻太超過』。」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裏,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白話文:

醫師說:病人的脈搏浮在前面,表示疾病在體表;脈搏浮在後面,表示疾病在體內。如果病患出現腰痛、背部僵硬、無法行走的情況,必定會出現呼吸急促、虛弱的症狀。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厥陽獨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老師回答:這句話是指只有陽氣,沒有陰氣,所以稱為厥陽。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白話文:

寸脈又沉又大且滑,沉脈代表實寒,滑脈代表氣虛,邪實與氣虛相互衝擊,血氣如果進入臟腑就會立即死亡;如果進入腸胃則能痊癒。這是突然暈厥的原因,是什麼意思?老師回答:嘴脣和嘴巴發青,身體發冷,代表血氣進入臟腑就會立即死亡;如果身體溫和,自己出汗,代表血氣進入腸胃就能痊癒。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裏者即死。

白話文:

脈搏如果脫離進入臟腑,就會死亡;脫離進入腑,就會痊癒,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老師說:這不只是針對一種疾病,所有疾病都如此。譬如膿瘡化膿流出,從嘴巴開始流向四肢的可治;從四肢流向嘴巴的不治;病在外表的可治,進入體內就會死亡。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白話文:

陽病十八,是什麼意思?師父說:頭痛、脖子痛、腰痛、背痛、手臂痛、腿腳抽痛。陰病十八,是什麼意思?師父說:咳嗽、氣喘、喘息、噁心、咽喉痛、腸鳴、脹氣、心痛、抽筋。五臟病各十八種,總共九十種病,人還有六微,微有十八種病,總共一百零八種病,五勞、七傷、六極、婦女三十六病,不在裡面算。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裏,䅽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白話文:

清邪浮於上,濁邪沉於下,大邪侵犯表層,小邪入侵內裡。飲食不潔引發的邪氣,從嘴巴進入,屬於宿食。五邪侵入人體,各有其規律:風邪侵襲於早晨,寒邪侵襲於傍晚,濕邪傷及下半身,霧氣侵襲上半身。風邪使脈搏浮起,寒邪使脈搏急促,霧氣損傷皮膚腠理,濕邪流入關節,飲食不潔損害脾胃,極寒侵襲經脈,極熱灼傷絡脈。

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白話文:

請問:疾病有危急時應先救裡或救表的,該如何判斷?老師說:疾病,服藥後腹瀉不止、大便清稀,身體疼痛者,應急救內裡;後續身體疼痛緩解、大便自動調整者,應急救外感表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同時患有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應該先治療急性疾病,之後再治療慢性疾病。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白話文:

醫生說:五臟疾病都有各自喜歡和討厭的食物。當吃進討厭的食物時,就會生病。生病的人原本不能吃某種食物,卻偏偏想吃,這一定會發燒。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仿此。

白話文:

夫諸的疾病在臟腑,想要治療,應根據病因來治療,例如口渴的人給予豬苓湯。其餘的治療方法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