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金匱要略方論》~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1)

1.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白話文:

飲有四種,指的是什麼?老師回答: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白話文:

中醫對不同類型飲病的解釋

問:「四飲」有何不同? 師答:根據病人的症狀和飲水後的反應,可將飲病分為以下四種:

  1. 痰飲
  • 描述:本來體格健壯的人現在變瘦,飲水後水流經腸間,有清晰的流水聲。
  • 特點:水分在腸道中積聚,發出流動聲。
  1. 懸飲
  • 描述:喝水後,水流到脅下(肋下側部),咳嗽或唾液引起痛感。
  • 特點:飲水後感覺水分停留在脅下,伴隨咳嗽和痛感。
  1. 溢飲
  • 描述:飲水後,水分流向四肢,本應引起汗出但實際上沒有出汗,導致身體疼痛和沉重。
  • 特點:水分四散至四肢,理應出汗而不出,身體感到疼痛與沉重。
  1. 支飲
  • 描述:咳嗽嚴重到需要倚靠才能呼吸,呼吸短促,無法平躺睡覺,身體看起來像是腫脹。
  • 特點:呼吸困難至需支撐,感覺身體浮腫,不能正常躺臥。

提示:

  • 這些描述揭示了中醫對於不同飲病類型的獨特理解和治療方法。
  • 在現代醫學未發展的古代,中醫已能根據症狀細分不同疾病,對症下藥。
  • 飲病涉及體內水液代謝異常,反映了中醫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的深刻洞察。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白話文:

中醫對「水在心」的症狀解釋

  • 描述
  • 水停留在心部,導致心下(胸骨下方)感到堅硬。
  • 出現呼吸短促,對飲水感到厭惡,不願意喝水。

解釋:

  • 在中醫理論中,「水在心」指的是體內的水液代謝異常導致水液滯留在心臟周圍,影響心臟功能,造成壓迫感和疼痛。
  • 這種情況可能引起短氣或呼吸困難,並且由於心臟區域的不適,患者可能會出現對飲水的反感或不願飲水。

臨床意義:

  • 「水在心」在中醫中屬於比較嚴重的病症,需要及時治療。
  • 這可能與現代醫學中的心包積液或其他心臟疾病有相似之處,表現為心臟功能受到影響的各種症狀。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白話文:

水在肺部,咳出泡沫,想要喝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白話文:

水分貯留在脾臟,呼吸短促,身體沉重無力。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白話文:

肝部有積水,肋骨下方脹滿,打噴嚏時疼痛。

水在腎,心下悸。

白話文:

水分積聚在腎臟,導致心臟下方悸動。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白話文:

中醫對「心下留飲」的症狀解釋

症狀描述:

  • 「心下有留飲」指的是體內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的區域。
  • 伴隨症狀包括患者背部感到寒冷,冷感的範圍大約和手掌大小相似。

臨床意義:

  • 在中醫理論中,這種症狀可能表明心臟下方積聚了過多的體液(留飲),這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可能導致氣血流通不暢。
  • 背部的寒冷感可能是由於心下積水導致的局部血液循環不佳。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

白話文:

患有飲宿宿疾的人,腋下疼痛蔓延到缺盆穴,咳嗽就會暫時舒緩。另有一說,疼痛會轉變為更加嚴重。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白話文:

胸腔中有飲食滯留,其人會覺得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搏深沉,表示有飲食滯留。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白話文:

喉嚨和胸腔有痰,整天喘、咳、吐,發作時畏寒發燒,背痛腰痠,眼睛不由自主流淚,人會全身發抖、抽搐劇烈,一定是身體裡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白話文:

如果病人在生病期間喝大量的水,會導致喘不過氣、腹脹。凡是飲食減少、喝水過多,水氣會停滯在心臟下方。嚴重的會心悸,輕微的則是呼吸急促。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白話文:

脈緊但微弱者屬寒證,通常是大病後容易發生的虛證。脈搏偏緊者屬飲證。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白話文:

肺部積水,無法順利呼吸,導致呼吸急促又短促。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白話文:

呼吸困難,躺下時更嚴重,而且呼吸急促。他的脈搏平穩。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白話文:

有痰飲的人,應該用溫熱藥物來調理。

2. 苓桂朮甘湯方: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的方劑:苓桂朮甘湯

材料:

  • 茯苓四兩
  • 桂枝三兩
  • 白朮三兩
  • 甘草二兩

製作過程:

  1. 將上述四種藥材加入水六升中。
  2. 煮至水量減少至三升。
  3. 從火上取下,分成三份,溫服。

服用效果:

  • 有助於促進小便,通過利尿去除體內的微飲(體內積水)。

特殊情況處理:

  • 如果患者短氣且伴有微飲,應使用苓桂朮甘湯來促進小便,從而排除體內的飲邪。
  • 此外,腎氣丸亦可用於處理類似症狀,特別是在腳氣病症中見到的情況。
  • 如果病者有利尿欲望,利尿後感覺改善快速,但心下仍感堅滿,這可能是留飲欲去未盡,此時應使用甘遂半夏湯。

注意事項:

  • 病者在使用這些藥方時,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性和適宜性。
  • 按照中醫理論,這些症狀反映的是水濕或飲邪在體內的停滯,需要通過利水或其他方法來調整。

3.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甘遂大顆三枚、半夏十二枚,加入水一升,熬煮到只剩半升,去除雜質。 芍藥五枚、甘草(大拇指那麼大)一枚(烤過), 上述四種藥材,加上水二升,熬煮到剩半升,去除雜質,再加入蜂蜜半升,與藥湯一起熬煮,直到剩下八合。一口氣喝完。

脈象浮動而細滑,是受寒所致。 脈象弦緊且跳動頻繁,體內有寒飲,不論冬天或夏天都很難治療。 脈象沉潛且弦緊,是懸飲導致的腹痛。 懸飲引起的疾病,可用十棗湯治療。

4.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六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七分,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白話文:

芫花、甘遂、大戟,各取等分。

將以上三種藥材搗碎成粉末,用六合水(約 1.2 公升)先煮沸十枚肥大的紅棗,取出六合藥液,濾掉紅棗渣,加入藥粉。強壯的人服用一錢七分(約 5.6 公克),虛弱的人服用半錢(約 1.6 公克),於清晨溫熱後服用,若沒有排便,隔天再增加半錢劑量。排便後,可用粥糜調理身體。

如果有水腫問題,應發汗治療,可使用「大青龍湯」或「小青龍湯」為主方。

5.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白話文:

麻黃六兩,去掉節。桂枝三兩,去掉皮。甘草二兩,烤過。杏仁四十顆,去掉皮和尖端。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顆。石膏像雞蛋那樣大,搗碎。

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下七升,去掉上面的浮沫。放入其他藥材,再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下約一升,讓人微微出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可以用溫粉敷身上。

6.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三兩 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後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麻黃三兩,去除節蒂。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烤過後的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除樹皮。半夏半升,清洗乾淨。

將以上八味藥材放入一斗水,先煮沸麻黃,煮至水量減為兩升,去除表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煮沸至水量剩下三升,過濾藥渣,取一升藥液溫服。

治療胸腔積水,患者會出現喘滿、心下痞結、面色黧黑的症狀,脈象沉緊,持續數十天,用吐瀉法治療不見好轉,可以使用木防己湯。虛證者服用後立癒,實證者三天後復發,後者再治療仍不見好轉,宜用去除石膏、加入茯苓芒硝湯的木防己湯治療。

7.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三兩 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白話文:

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顆如雞蛋般大小,桂枝三兩,人參四兩。將這四種藥材放入六公升的水中煮沸,取二公升的藥湯,待溫熱後服用。

8.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人參四兩 芒硝三合 茯苓四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心下有支飲、眩暈的方劑:澤瀉湯

材料:

  • 木防己二兩
  • 桂枝二兩
  • 人參四兩
  • 芒硝三合
  • 茯苓四兩

製作過程:

  1. 將木防己、桂枝、人參、茯苓四種藥材加入六升水中。
  2. 煮至水量減少至二升,然後去除藥渣。
  3. 加入芒硝,再次進行微煎。
  4. 從火上取下,分成適量,溫服。

服用效果:

  • 此方有助於微利尿,即輕度利尿,達到治療的效果。

特點和注意事項:

  • 木防己和桂枝配合,有助於驅除濕氣和溫通經脈。
  • 人參能補氣,茯苓利水,與芒硝一同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積液。
  • 芒硝具有通便作用,應注意其劑量,避免過度使用導致腹瀉。

提示:

  • 此湯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內有積水或飲食導致的心下堅滿和眩暈。
  • 使用此方時應注意身體反應,特別是芒硝的利尿和通便效果。
  • 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此方劑,確保安全和有效。

9.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這兩種藥材,加水二升煮沸,取一升的湯汁,分次溫熱服用。

如果你有胸滿的症狀,建議服用厚朴大黃湯。

10. 厚朴大黃湯方:

厚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中。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白話文:

中醫治療方劑說明及其適用症狀

瀉肺湯的基本配方

  • 材料

  • 厚朴一尺

  • 大黃六兩

  • 枳實四枚

  • 製作過程

  1. 將上述三種藥材加入五升水中煮沸。
  2. 煮至水量減少至二升。
  3. 從火上取下,分成適量,溫服。
  • 主治
  • 用於治療支飲不得息,如呼吸困難等症狀。

葶藶大棗瀉肺湯

  • 適用症狀
  • 主要用於治療支飲引起的呼吸不暢,見於《肺癰》中的描述。

小半夏湯的適用情況

  • 症狀描述

  • 對於嘔吐的人原本會感到口渴,如果渴望飲水的症狀消失,而且現在反而不渴,這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

  • 方劑

  • 《千金》文獻中提到的小半夏加茯苓湯,專門用於這種病症。

11.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白話文: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將上述兩味藥材放入七升水中熬煮,取熬煮後的藥液一升半的量,稍微溫熱後服用。

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口舌乾燥的症狀,表示腸道內有水氣,此時應服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

12.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取一兩。

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再以蜂蜜製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先吃飯後再服用一丸,一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劑量。如果口中產生津液,口渴者可以再加入半兩芒硝。

如果突然發生嘔吐,心下痞滿,橫膈膜處有積水,頭暈心悸等症狀,則使用小半夏加上茯苓湯來治療。

13.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法四兩。

這三味藥,用七升的水煮,煮到剩下一升五合,趁溫熱的時候服用。

如果瘦人肚臍下方有悸動,同時吐口水並頭暈,可以用這種藥水,五苓散也能治療。

14.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朮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話文:

澤瀉一兩一分、去皮豬苓三分、茯苓三分、白朮三分、去皮桂枝二分。把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每次方寸匕,每天服用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會痊癒。

15.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薑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白話文:

治療胸中有痰水停滯,吐出水後,胸中空虛,氣體充盈而無法進食,可化解痰氣,使人進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與六升水共煮,取一升八合藥液,分三次溫熱服用,每次喝藥後散步約八公里再進食。

如果有咳嗽,脈象呈弦狀,表示體內有水,可用「十棗湯」治療,藥方請見上方。

如果有支飲病,咳嗽、胸痛、難以入睡,在短時間內不會死亡,病程可達一百天或一年,宜用「十棗湯」治療,藥方請見上方。

長期咳嗽數年,脈象虛弱者可治;脈象強勁者會死亡;脈虛者必會發燒,這是因為體內原本就有支飲留在胸中所致。治療屬於支飲病。

咳嗽、逆氣、喘息、無法平躺,可用「小青龍湯」治療,藥方請見上方。

服用青龍湯後,多有口乾喉嚨乾澀,寸脈沉伏,尺脈微弱,手腳冰冷,氣從小腹上衝到胸腔和咽喉,手腳麻痺,臉色紅熱如醉,接著又向下流到陰股,小便困難,時而發熱,可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療氣衝。

16.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白話文: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除樹皮)、炙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

這四味藥材,用八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汁,去掉藥渣,分成三份溫服。

如果服下藥物後,感覺氣往上衝而呼吸困難,反而更咳嗽、胸悶,則使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掉桂枝,加入乾薑、細辛,來治療咳嗽胸悶的症狀。

17. 苓甘五味薑辛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乾薑、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將這五味藥材加入八升水中煮,取三升後去除雜質,溫熱後服用半升,每天服用三次。

如果咳嗽和胸悶立刻停止,但又重新感到口渴,衝氣問題再度發作,是因為細辛、乾薑是熱藥,服用後應該會立即口渴,但口渴卻反而停止,表示有水飲停留在身體內。

這種情況下,應使用半夏來催吐,催吐後水飲就會排出。

1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薑辛夏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上述六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煮成三升,去掉渣滓,溫服半升,一日三次。

若嘔吐 همراه با stomach pain,應加入杏仁治療。這類證狀應配合內服麻黃,但因病人已中風,因此不加入。(若逆勢加入麻黃)必定會引起中風昏厥,原因是病人的血氣虛弱,麻黃會發散其陽氣。

19.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上一斗水,煮取三升的水,濾渣,溫服半升,一天服三次。

如果臉發熱像喝醉一樣,這是因為胃熱上衝,燻到了臉,可以加大黃來瀉火利濕。

20.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白話文: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成三升,濾去渣滓,溫熱服用半升,一天三次。

先口渴後嘔吐,是因為水氣停留在心下,這種情況常發生在愛喝酒的人身上,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配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