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1)

1. 辨列陽明條例大意

太陽病從外入。是以經病多於腑病。若陽明則腑病多於經病。以經邪不能久留。而腑邪常聚而不行也。故仲師以胃家實為陽明正病。本篇先列腑病於前。次列經病於後。遵先聖之法也。而經病有傳經自受之不同。腑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詳見各條。要皆不出為正治之法也。

白話文:

太陽病是由外部進入人體的病邪引起的,因此經脈的病症多於腑臟的病症。如果陽明經受到侵襲,則腑臟的病症會多於經脈的病症。這是因為經脈中的病邪不會停留太久,而腑臟中的病邪往往會聚集而不容易排出。所以仲景認為胃部實證是陽明經的正病。本篇中,先列出腑臟的病症,然後再列出經脈的病症,這是遵循了前賢的經典法則。經脈的病症有傳經受邪和自身發生的不同類型,腑臟的病症有宜於瀉下、宜於清除熱邪、宜於溫補的不同類型。具體的內容請參閱各條。總之,這些內容都是從正治法的角度出發的。

此為上篇。凡四十九條。其次則為明辨法。蓋陽明以胃實為病之正。以攻下為法之的。而其間有經腑相連。虛實交錯。或可下。或不可下。或可下而尚未可下。及不可大下之時。故有脈實。潮熱。轉失氣。小便少等辨。及外導潤下等法。又其次為雜治法。謂病變發黃。蓄血諸候。

白話文:

上篇

總共有四十九條。接著講述明辨法則。因為陽明胃派認為胃實是疾病的本質,因此以攻下法為治療原則。然而,在過程中,經絡和腑臟相互影響,虛實交錯。有的情況適合攻下,有的不適合攻下,或者雖然適合攻下但時機還沒到,以及不適合大劑量攻下的時候。因此,需要辨別脈搏實數、潮熱、轉失氣、小便少等證狀。同時,這部分也介紹了外導潤下等治療方法。

再其次是雜治法則 ,針對病情變化發黃、蓄血等證候的治療方法。

非復陽明胃實。及經邪留滯之時。所可比例。或散或下。所當各隨其證。而異其治者也。此為下篇。凡三十三條。

白話文:

這不是陽明胃熱的實證,以及邪氣在經絡中停留不出的時候,可以類比的情形。治療時,疏散或瀉下的方法,應根據不同的證狀,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屬於下篇的內容,共有三十三條。

2. 陽明腑病證十二條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者。匯也。水穀之海。為陽明之腑也。胃家實者。邪熱入胃。與糟粕相結而成。實非胃氣自盛也。凡傷寒腹滿便閉。潮熱。轉失氣。手足濈濈汗出等證。皆是陽明胃實之證也。

白話文:

胃,是匯聚水穀的地方,是陽明經脈的腑(臟腑的部位)。胃中堆積實物,是因為外來的熱邪進入胃內,與未消化的食物結合而成,並不是胃氣本身過盛所致。凡是傷寒後出現腹脹便祕、潮熱、轉而失氣、手腳浮腫出汗等症狀,都是陽明胃實的表現。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白話文:

有人問:「病症中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太陽陽明是指脾臟出問題。正陽陽明是指胃有毛病。少陽陽明是指汗出、小便通暢,胃中乾燥、煩躁、大便困難。」

太陽陽明者。病在太陽。而兼陽明內實。以其人胃陽素盛。脾陰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約。於是太陽方受邪氣。而陽明已成內實也。正陽陽明者。邪熱入胃。糟粕內結。為陽明自病。活人所謂病人本谷盛。氣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病從少陽。而轉屬陽明得之。發汗。利小便。

白話文:

太陽陽明證:疾病主要在太陽經,但同時合併陽明經實證。這是因為患者胃陽本來就盛,脾陰不足,導致大便量少且硬,引發脾約之病。當太陽經受到邪氣侵襲時,陽明經已經出現內實證。

正陽陽明證:邪熱侵犯胃部,導致胃中糟粕內結,這是陽明經本身的疾病。正如《活人書》所說,此類患者本就胃氣旺盛,氣血實盛。

少陽陽明證:疾病由少陽經轉屬陽明經而致。症狀是發汗、小便量少。

津液去。而胃燥實。如本論所謂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是也。此因陽明之病。有是三者之異。故設為問答以明之。而其為胃家實則一也。

白話文:

津液散失,胃熱實證。就像《傷寒論》中所說的,傷寒十餘日,熱邪滯留在體內,又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這與大柴胡湯的證候相符。這是因為陽明病的不同情況,所以取證方式也有所不同。而其本質都是胃實證。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經邪未變。故惡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曰萬物所歸者。謂邪氣離經入腑。聚而不行。如萬物之歸於土也。是以惡寒為傷寒在表之的證。惡熱為陽明入腑之的證。始雖惡寒。不久即止。豈若太陽始終有寒者哉。此三條並論陽明受病之證也。

白話文:

在病邪未轉變前,惡寒進入腑臟就會變成發熱而不寒。病邪無法聚集,所以傳入腑臟後,就會聚集而不傳播。所謂「萬物所歸者」,是指邪氣離開經脈進入腑臟,聚集而不移動,就像萬物最後歸於泥土一樣。因此,惡寒是傷寒在表證的證據,惡熱是陽明經邪氣進入腑臟的證據。一開始雖然有惡寒,但很快就會消失。這與太陽病始終有寒的情況不同。這三條古文都是論述陽明經受病後的證狀。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白話文:

問題:是如何得到陽明病的?

回答:太陽病發汗、瀉下、利小便,這些會導致津液流失,胃中乾燥。因此轉而影響陽明經。不更換衣服,內部積滯,大便難解。這就是所謂的陽明病。

胃者。津液之腑也。汗下利小便。津液外亡。胃中乾燥。此時寒邪已變為熱。熱、猶火也。火必就燥。所以邪氣轉屬陽明也。而太陽轉屬陽明。其端有二。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未盡。而傳其病在經。此太陽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者。為邪氣變熱。而傳其病在腑也。此陽明受病之因也。

白話文:

胃是貯存津液的臟腑。出汗、腹瀉、小便頻繁會導致津液外泄,導致胃中乾燥。這時寒邪已經轉化為熱邪。熱,就像火一樣,火必然靠近乾燥的地方,所以邪氣會轉移到陽明經絡。太陽經和陽明經轉變有兩種情況:

  1. 太陽經剛發病時,讓病人出汗,汗液先出但出不透,導致邪氣沒有完全排出,而傳給陽明經。這是因為太陽經病邪傳給陽明經,表示邪氣未盡,而病邪傳到了經絡。
  2. 太陽經發病後若發汗、腹瀉、小便頻繁,導致津液流失,胃中乾燥,導致邪氣轉化為熱邪。然後病邪傳給陽明經,表示邪氣傳到了臟腑。以上兩種情況都是陽明經受病的原因。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脈沉、病在裡也。喘滿、因滿而為喘。病之實也。傷寒四五日。病在裡而成實。法當攻裡而反發其汗。津液外亡。腸胃內燥。大便為難。所必然矣。表虛里實。亦即表和里病之意。久則譫語者。熱氣乘虛。必歸陽明而成胃實也。

白話文:

脈搏沉細,表示疾病在身體內部。

喘息和脹滿,是由於內臟脹滿而引起的。這是實證。

傷寒經過四五天,病情深入體內,形成實證。

治療方法應該是針對體內進行攻治,卻反而發出汗來。

津液流失在體外,腸胃內部乾燥,排便困難。這是必然的結果。

表虛裏實,也就是說外表虛弱,內部有病。

時間久了,會出現譫語,這是因為熱氣乘虛而入,必定會侵犯陽明經而導致胃部實證。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白話文:

脈象微弱浮陽,出汗稀少的人,這是身體自我調和的正常現象。汗出過多者,是陽氣過盛。陽脈氣血充實,如果發汗過多,也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陽氣過盛,會導致體內陽氣耗盡,津液耗竭。所以,大便會變硬。

脈陽微者。諸陽脈微。即正之虛也。故汗出少者。邪適去而正不傷。為自和。汗出多者。邪雖卻而正亦衰。為太過也。陽脈實者。邪之實也。然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為其津亡於外。而陽絕於里也。夫陽為津液之源。津液為陽之根。汗出過多。津液竭矣。陽氣雖存。根本則離。故曰陽絕。陽絕津亡。大便焉得不硬耶。

白話文:

脈搏跳動微弱,表示陽脈氣血不足,這是身體虛弱的徵兆。

如果出汗較少,說明邪氣已經減弱,而身體正氣沒有受到損傷,這是身體自我調節的表現。

如果出汗較多,說明邪氣雖然被驅逐,但正氣也受到損耗,屬於過度出汗。

脈搏跳動有力,說明邪氣實證。如果這種情況下出汗較多,也屬於過度出汗。因為汗液從體外排出,導致津液流失,陽氣在體內衰竭。

陽氣是津液的來源,津液是陽氣的根基。如果出汗過多,津液就會耗盡。雖然陽氣仍然存在,但它的根基已經分離。因此說陽氣衰竭。

陽氣衰竭,津液耗盡,大便當然會變硬。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脈浮為盛於外。脈芤為歉於內。浮為陽。謂陽獨盛也。芤為陰。調陰不足也。浮芤相搏。陽有餘而陰不足也。胃液枯竭。內虛生熱。雖有陽氣。無與為偶。亦如上條之意也。故曰其陽則絕。以上三條。乃因陽明受病之因而申言之。其下三條。則申言陽明受病之證也。

白話文:

脈浮屬於是陽氣太盛於體表。脈芤屬於是陰氣不足於體內。浮代表陽氣,表示陽氣獨旺。芤代表陰氣,表示陰氣不足。浮芤相搏,說明陽氣過盛,陰氣不足。胃液枯竭,體內虛弱導致發熱。即使有陽氣,也沒有陰氣來平衡。這和上一條的含義是一樣的。所以說,陽氣就會枯竭。以上三條,都是從陽明經受病的原因來說的。下面的三條,則是進一步說明陽明經受病的症狀。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發熱無汗。為太陽病在表。嘔不能食者。邪欲入里而正氣拒之也。至汗出濈濈。則太陽之邪。陽明已受之矣。故曰轉系陽明。太陽寒在皮毛。腠理閉塞。故無汗。陽明熱在肌肉。腠開液泄。故濈濈然汗自出也。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白話文:

身體發熱但不流汗,這是太陽經在表面的病邪。嘔吐不能吃東西,是邪氣想要進入體內,但正氣在抵抗。等到大汗淋漓時,太陽經的邪氣已經轉移到陽明經了。所以說,這是太陽經病邪轉移到陽明經。太陽經的寒氣在皮膚和毛孔,腠理閉塞,所以不流汗。陽明經的熱氣在肌肉,腠理開張,津液外泄,所以會大汗淋漓。病人五六天沒有大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發作時有一定的時間,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宿便,所以導致大便不通。

熱結陽明。為不大便五六日。為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皆燥屎在胃之徵。有時、謂陽明王時。為日晡也。陽明燥結。不得大便。意非大承氣不為功矣。

白話文:

熱氣積聚在陽明經上,導致五六天無法大便。患者會出現肚臍周圍疼痛,以及煩躁不安的症狀。這些症狀時常發作,都是胃腸道裡有大便乾燥積滯的徵兆。所謂「有時」,是指陽明經旺盛的時候,也就是傍晚時分。陽明經燥熱結滯,導致大便不通。如果不使用大承氣湯之類的藥物,恐怕無法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