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雍

《仲景傷寒補亡論》~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傷寒名例十問

問曰。傷寒之名何也。王叔和撰次張仲景之言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傷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王叔和整理張仲景的說法回答道:「在嚴寒的冬季,萬物都潛藏起來,君子也緊閉門窗以防禦寒氣,這樣就不會受到寒冷的傷害。而那些被寒冷侵襲的人,才被稱為傷寒。在四時之氣中,任何一種都可能致病。之所以把傷寒看作是中毒,是因為它是最嚴重、最致命的一種疾病。」

問曰。傷寒亦名熱病何也。素問三十一篇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又曰。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故素問皆謂之熱病。而三十二篇。有肝熱病。心熱病。脾熱病。肺熱病。腎熱病之名。及其病證刺法也。

白話文:

另外說,人被寒邪所傷,就會產生熱性病症,所以《素問》都稱之為熱病。而《難經》中有肝熱病、心熱病、脾熱病、肺熱病、腎熱病等名稱,以及它們的病證、針刺方法等。

問曰。傷寒有五何也。難以五十八難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是也。何以一病而有五名也。雍曰。其病皆傷於寒。其為病皆熱則一也。然而有五名者。因四時之變氣而言也。冬有風寒二證。故冬為中風。為傷寒。春為溫病。夏為暑病。亦曰熱病。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有五種,是什麼意思?」

難經五十八難回答說:「傷寒有五種,分別是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

問的人又問:「為什麼同一個疾病會有五種不同的名稱?」

雍說:「這些疾病都因為寒邪而起,發病時都以發熱為主要症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是一樣的。但是之所以有五種不同的名稱,是根據四時不同的氣候變化而定的。冬季有風寒兩種證候,所以冬季的傷寒稱為中風或傷寒。春季的傷寒稱為溫病。夏季的傷寒稱為暑病,也稱為熱病。」

秋為濕溫。此皆重感於四時之氣。故異其名也。總而言之。則皆曰傷寒曰熱病。故王冰言論其發病。皆為傷寒致之是也。謂之熱者。其證皆熱也。

白話文:

秋天是濕熱的,這些都是四時之氣對人體的嚴重侵襲。因此有不同的名稱。總的來說,都可以稱為傷寒或熱病。所以王冰說,談論發病的原因,都是傷寒引起的。之所以稱為熱病,是因為症狀都是發熱。

問曰。何以謂之溫病。素問三篇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故王叔和述仲景之言曰。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素問所謂熱病。謂四時之病。其病皆熱也。後世以暑病為熱病者;謂夏時之氣熱。最重於四時之熱也。

白話文:

問道:為什麼叫溫病?《素問》三篇說:冬天受了寒,春天就會得溫病。因此,王叔和引用仲景的話說:感染了傷寒立即發病的,叫做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毒藏在肌膚裡,到了春天就變成了溫病,到了夏天就變成了暑病。暑病是熱極重於溫的病。因此,辛勞之人,在春天和夏天多得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觸犯了寒氣所致,不是時行之氣造成的。《素問》中提到的熱病,是指四時之病,其病皆熱。後世把暑病稱為熱病,是因為夏天之氣熱,最重於四時之熱。

問曰。時行之氣何如。叔和述仲景之言曰。陰陽大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如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也。人感非時之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白話文:

有人問:時行之氣是怎麼樣的?叔和引用仲景的說法說:陰陽大論說,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清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非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非常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非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非常溫暖。這就不是那時節的氣候,卻有那時節的氣候特徵。人感染了非當時節的氣候,因此一年之中,老幼發的病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就是時行之氣。

問曰。素問言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何也。仲景叔和曰。氣候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亦時行之一也。雍曰。巢元方病源。以傷寒、時氣、溫病、熱病。分為四種。傷寒冬也。時氣疫也。溫病春也。熱病夏也。雖各具數十候。究其證治。皆不相遠。

白話文:

有人問到,素問中說四時之氣的變化會損傷五臟,這是為什麼呢?仲景叔和回答說,氣候有應至而不至,或者有未應至而至,或者有至而太過,這些都成為了病氣。也是時行病的一種。雍說,巢元方《病源》將傷寒、時氣、溫病、熱病分為四種。傷寒是冬天發生的,時氣是疫病,溫病是春天發生的,熱病是夏天發生的。雖然每種疾病都有數十種症狀,但究其證治,都是相差不遠的。

問曰。古書言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亦時行乎。雍曰。此則上古謂之歲露也。時行者。失時之和而中病者也。何以謂之歲露。靈樞七十九篇曰。冬至之日。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者。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書至者。萬民懈怠。而皆中於虛風。

白話文:

有人問:「古代醫書上說每年流行的疾病都相同,這是因為時行病造成的嗎?」雍氏回答說:「這在古代叫做『歲露』。時行病是指因為違背時令的和諧,而導致疾病流行。為什麼叫做『歲露』?《靈樞・七十九篇》說:『冬至那天,如果颳起從南方吹來的風雨,就是虛風,會傷害人體。如果虛風在半夜到來,人們都睡著了,虛風就不能侵犯他們,所以那一年人們很少生病。如果虛風在白天到來,人們都鬆懈懈怠,就會被虛風侵襲。』」

故萬民多病。此黃帝所謂歲之所以皆同病者。又非失時之和而中病也。故特謂之歲露。

問曰。傷寒之與歲露何如。雍曰。歲露者。賊風虛邪也。因歲露而成傷寒者。其病重而多死。四時傷寒者。因寒溫不和而感也。其病輕而少死。上古之書論歲露。自越人仲景之下。皆不言及之。今雖有遇歲露而死者。世亦莫之辨。皆謂之傷寒時行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與歲露之間有什麼不同?

雍氏回答:歲露就是不正當的風邪,由於歲露而導致的傷寒。這種病很嚴重,死亡率很高。四時傷寒是指由於寒與溫不均衡而引起的傷寒,這種病比較輕,死亡率較低。古代醫書中關於歲露的論述,從越人仲景之後,大家都沒有再提了。現在雖然有遇到歲露而死亡的人,但世人都分不清它們的不同,都把它們稱之為傷寒時行。

問曰。有以傷寒溫疫為不異者何如。孫真人曰。小品云。古人相傳傷寒為難治之疾。時行溫疫是毒氣之病。而論治者。不判傷寒與時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辭。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矣。所病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云。

白話文:

有人說傷寒和溫疫沒有差別,請問您的看法?孫真人回答道:小品中說,自古以來,傷寒都被認為是一種難治的疾病。時行溫疫是由毒氣引起的疾病。然而,在治療時,人們卻不區分傷寒與時行溫疫這兩種不同的疾病。人們說傷寒是一種文雅的說法,而天行溫疫則是鄉野間的俗稱,這並不意味著這兩種疾病在病理上相同。根據眾多的醫書記載,傷寒和溫疫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它們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因此,在治療時必須加以區分。下面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它們的區別。

問曰。傷寒何以謂之卒病。雍曰。無是說也。仲景敘論曰。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標其目者。誤書為卒病。後學因之。乃謂六七日生死人。故謂之卒病。此說非也。古之傳書怠墮者。因於字書多省偏旁。書字或合二字為一。故書雜為雜。或再省為卒。今書卒病。則雜病字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為什麼稱為卒病?雍氏說:沒有這回事。仲景《敘論》中說: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標示書籍題名的,誤寫為卒病。後世學者因襲錯誤,便認為在六七天內生或死的人,所以叫做卒病。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古時抄寫書籍的人,由於字書中省略偏旁的情況很多,寫字時常常把兩個字合在一起寫成一個字,所以寫「雜」字時會因簡略而寫成「卒」。如今書上寫的「卒病」,其實就是「雜病」二字。

漢劉向校中秘書。有以趙為肖。以齊為立之說。皆從省文而至於此。與雜病之書卒病無以異。今存傷寒論十卷。雜病論亡矣。

白話文:

漢朝的劉向在宮廷祕書裡校對書籍。有一些人用“趙”字來代替“肖”字,用“齊”字來代替“立”字。這些都是因為文字簡化到這個地步。這與《雜疾書》中所記的問題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現在僅保存了《傷寒論》十卷,《雜疾論》失傳了。

2. 敘論五問

問曰。或謂傷寒為橫病何也。孫真人云。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治。皆云日滿自瘥。以此致夭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飲競進。折其毒熱。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為什麼被稱為橫病呢?”

孫真人說:“老百姓稱傷寒為橫病,很多人都不會治,都說等到一定時間自己就會好了。因此,因傷寒而死去的人在天下間佔了很大比例。每當開始覺得身體不適時,就必須馬上救治,一直到病癒。服用湯藥治療,才能消除毒熱,自然而然就會好。絕對不能讓病氣自由自在的侵襲人體,讓人束手就擒、聽天由命。”

問曰。凡有疾不時治何如。仲景曰。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瘥。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止。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外臺作千金論云。難可制止。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疔腫。尤其為急。此自養之要也。)

白話文:

有人問:所有的疾病如果不即時治療會怎樣?仲景說:一般人有疾病,不即時治療,隱忍著希望疾病會好,以致於變成頑固的疾症。小孩子和婦女,疾病會更加嚴重。當節氣不和的時候,一定要早點說出來,探尋引發疾病的邪氣來源。當邪氣還停留在肌膚和脈胳之間,就要及時治療,很少有治不好的。病人忍著,過了幾天後才說,邪氣已經深入臟腑,就難以控制。這是家庭中如果有病人時,需要特別考慮的。

(外臺作《千金論》雲:難以控制。儘管溫和緩解,也無能為力了。癰疽疔腫,尤其急迫。這就是養生之道。)

問曰。治湯藥何如。仲景曰。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瘥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白話文:

有人問:「治療疾病時,如何服用湯藥?」仲景說:「凡是配製湯藥,不要避諱早晚。一旦感覺到身體不適,就應該及時治療,不要等到早晚再醫治,這樣更容易治癒。如果耽擱太久,病情就會傳變,即使想要治療,也難以奏效。服用湯藥時,要遵循醫囑,不能隨意違背醫生的指示,否則不需治療。」

問曰。服湯節度何如。仲景曰。凡發汗用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當復作本湯治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後有陳廩邱蒸汗法)

白話文:

有人問:服用中藥湯劑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節度?

仲景回答說:凡是發汗用的溫熱湯藥,方劑中雖然寫著一天服用三次,但如果病情嚴重,症狀不緩解,應該縮短服藥間隔。可以半天內把三次的藥全部服用完。如果服用後病情沒有改善,或者出現了某些不適的感覺,病情較重的患者,一天一夜都要在傍晚的時候觀察病情。如果服用了一劑藥,病症仍然存在,就要再次使用原來的湯藥治療。有的人不肯發汗,服用了三劑藥才緩解病情。如果發不出汗,說明病情嚴重,可能會死亡。(後來有陳廩邱蒸汗法)

問曰。服藥四方異宜何如。叔和云。地土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兩審之。

白話文:

有人問道:「服用藥物,各地之間是否應當有所不同?」叔和回答道:「各地的土地有溫暖和涼爽之分,地形有高低之別,出產的藥物性質有剛有柔,飲食起居也有不同的習慣。因此,黃帝曾經提出對各地不同的問題,岐伯也回答了四種治療方法,用來教訓後代賢人,開導他們尚未明白的道理。所以,醫治疾病時,應當慎重地考慮這兩個因素。